5.林泽高阳
2021年9月7日
夜静悄悄的,曙光初现。高一·九班学子林泽高阳骑着他的“永久”牌自行车,开始了新一天的征程。
6时20分,在校园与阳人相遇。
“高阳,自行车好像有点‘老’,能不能讲讲它的故事?”
林泽高阳这才告诉阳人——
大约是读初二时的某个早晨,他骑车上学,黑暗中,与一个拉着板车逆行的老人相撞。
自行车被撞坏,老人连声道歉。
高阳不依不饶,要赔。
这时,父亲过来了,高阳的底气更足了。
没想到,父亲说:“老人家,您走吧,接下来的事情我来处理。”
高阳远望着老人,拖着重重的板车在黑暗中踽行,微茫的晨光照着他佝偻的身影。渐渐地,老人一点一点在他面前消失……
父亲把自行车放到一个修理铺,就送高阳去上学。
中午放学归来,高阳去取车。
修车师傅“啊”“啊”“啊”地叫了几声,伸出两个指头。旁边的人告诉他,这位师傅是个哑巴,要200块钱。
200块钱,那可是父亲几天的工资。高阳愤愤地上前一看,师傅给他把自行车的“前叉”换了。本来,前叉只是稍稍撞歪了一点,正一正就好。不料,师傅给他换了个新的,弄得他哭笑不得。
那边,母亲来了,递给师傅200元钱。
高阳愤愤不平,两只眼睛红红的,手里攥着拳头。
母亲拦着高阳和蔼地说:“你看,今日我们过得多有意义。早晨原谅了那个老农,得到那么多的道歉。现在,又向一位残疾人献出我们的爱心。”
太阳出来了。高阳骑着自行车飞一样地消失在古巷的林荫里……
就这样,高阳每天早晨,骑着他的“永久”,从古巷中通过。
一年又一年,自行车的轮胎都已经磨平了。
2021年的8月31日,他骑着这辆自行车走进宜都一中的校园。他说还要骑着这辆车去北京,去青藏高原,到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看风景。
阳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大家说,高阳和他的父母,给我们上了一课。教室里,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有人说:
我赞成高阳的做法。老农和残疾人都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很艰难,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
又有人说:
我反对这种做法。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在处理日常事件时,不能单凭爱心,应该有法律意识,维护别人的利益是应该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应该的,该承担什么责任就承担什么责任。
还有人说:
我也赞成前面同学的说法,从表面上看,我们这样做是在帮人,其实这正是我们的不幸。长期以来,我们身上有一种“劣根性”,那就是在处理纠纷时,往往是情大于法,最终大家都不守规则,不遵守法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家都迁就原谅,那么法律的尊严在哪里?法治社会又何时才能形成?
高阳说:
我反对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法治社会,也并不是不讲人情。人情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美好感情,如果没有了人情,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得非常可怕。尽管对方是有过错的,但他们都没有恶意。在处理这件事时,我的利益是受到一些损失,但我展现了一种姿态,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这种姿态是古人几千年前就提倡的,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智慧,有包容心,包括包容别人的错误。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还会这样做。
阳人则送给高阳一幅诗稿:
致高阳
深深古巷,林木荫翳/每日清晨,高阳从这里出发/留下“永久”的风景/
幽幽故郡,林泉高致/每日午后,高阳从这里穿行/留下“永久”的铃音/
甜甜小城,林篁俢美/每日傍晚,高阳从这里掠过/留下“永久”的踪影/
岁月悠悠,天地皇皇/走进故郡,穿过古巷,/一年四季,小城/林泽于高阳/
《致高阳》诗稿
很快这首诗在班上传开。
清河子言
学生的一个偏好,在教师眼中则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把这种资源激活,带入课堂,教学立即呈现出生动的场面,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就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引发他们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增进他们的道德认知,引导他们从深层的根源上思考人、认识人,从而自觉地清除人性中的一些劣根性,不断地去恶向善,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