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消散的那一天](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04/49879504/b_49879504.jpg)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另一个L开头的单词
“孤单”是个令人困扰的词汇,没法轻轻松松地说出口。它让人不自在,还能召唤出一批变本加厉的形容词,比如“伤心”“失落”之类的。我一向自认为大家都喜欢我,人品、性格都是有口皆碑,但仇人少并不等于朋友多,况且无法否认的是,即便算不上“孤单”,当年的我也不如自己希望的那么合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二十多岁往往是“集群属性”爆表的年纪。二十多岁,刚开始踏入现实社会,找个工作,社交活跃、热闹,恋爱,在众多诱惑里扑腾得无法自拔。我注意到这一切就在身边发生。我耳闻目睹那一家家夜总会,一场场画廊开幕式、小型演奏会和商品展示会;我看见人们宿醉,连着几天穿着同样的衣服上班,在地铁上接吻,在餐厅里哭哭啼啼,但我仿佛是隔着某种钢化玻璃观察到这一切的。我说的是八十年代末那段时间,艰难动荡之下,似乎还算是个相当振奋的年代。墙壁被推倒了,无论是在实际意义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政治人物走马灯似的换了又换。我不确定是不是该称之为革命的年代,或者“曙光初现”什么的——欧洲和中东还有战争,还有暴动和经济动荡——然而那个时代至少还有不确定性,有改变的势头。我记得在彩页增刊里读过好多所谓“爱之夏运动再起波澜”之类的文章。第一次爱之夏运动时我还小,而第二次运动时,正赶上我博士毕业——研究对象是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反应及基因转录过程中的蛋白质折叠问题。“这间浩室里唯一的酸,是脱氧核糖核酸。”我特别爱在实验室玩这个谐音梗[4],可惜没几个人接得住。
八九十年代显然是变化的年代,这变化虽发生在别处,属于别人,我却也在默默思考,自己是否也该变一变,该如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