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一帮生意人
李超仁和阿灿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到两人身上,暖洋洋地把人熏的迷迷糊糊,两人正打着盹。
门被推开,屋里混乱的脚步声,让李超仁下意识地睁开眼。
李朝阳带着二十来个人涌进了屋子,从穿着打扮上看,与西沟村的那些人基本上差不多档次。
李超仁坐起来,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舅舅找的筹备办的所谓的“工作员”。
见人都找地方坐了,李朝阳才对众人说:“这是我家外甥,从外国……那啥,港岛回来的贵人。”
“我家外甥在那边有好个大楼,几百号职工都发了自行车。”
“职工每天白面条和肉夹馍管饱呢!”
众人的眼神好奇地在李超仁和阿灿两人的身上打量着,似有疑惑,又有点敬畏。
李朝阳又转向李超仁:“仁娃,这些就是咱家运输队的人。”
李超仁有点懵了,难道这些人是司机。
舅舅这是买了多少台车,眼前的人差不多有二十个吧?
就算是运输车日夜不停连轴转,两个人一台车,这运输队也得有十台车啊!
原来在港岛的时候,接到舅舅去的信,说是家里办了运输队,挺挣钱的,因为信里说的也不清楚,所以详细情况不了解。
李超仁知道,自从大陆实行了开放政策,确实有人能够通过向银行贷款,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由于一开始的时候是鼓励性的政策,也没有像后世那种贷款要求提供抵押啥的。
第一批获得贷款的人,基本上都是靠政策白手起家的。
一次能买十辆车?
现在这个年代,运输车还没有大量进口和后来出现的合资车,市面上最大保有量的车就是老解放。
李超仁印象中这种老解放新车好像很抢手,甚至不经过特批都买不到。
有些刚开始起家搞运输的人好像挺多都是买的二手车。
一般这种二手车的车况尚可,价格也就是两三千块钱。
这么看来,舅舅如果能找到这种二手车资源,再从银行获得两三万的贷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虽然比起自己原来想的他有几十万的差距是大了点,可现在李超仁的情况确实窘迫,两三万也比他强啊。
现在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舅舅到底有几台车,是新车还是旧车。
如果可行的话,到时候拐他一两辆车,随便弄到外地卖个修理厂,就算是当废车卖,起码能混了个跑路费是够了的。
李超仁打起了精神,看向舅舅。
“那啥,车在哪里,我先看看。”
舅舅笑了一下,沉稳地说:“不急,仁娃,你先听舅舅把情况说一下。”
“成,如果确实赚钱,咱就扩大,至于本钱投入多少,不是事儿!”李超仁昧着良心,故作淡然地。
……
“仁娃,这个是北皋村的周福蛋,他家外甥在省里,是物资局的干部。”
李超仁不由得对那边被称为周福蛋的人多看了一眼,一件半旧的黑色布衫,脚上一双懒汉鞋,眼神有点迷茫,但是人看起来是个蛮老实的人,朝李超仁咧了咧嘴。
“这是阎聋子,他耳朵不好,说话要大声才能听见,他不认字,他认得晋省那边矿上的人。”
阎聋子显然是通过李朝阳的说话和动作判断出了是说他,朝李超仁咧嘴笑了一下,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是狗娃,姓郭,叫他狗娃就行,这几个人都是他认下的。”
随着舅舅的介绍,李超仁越听越糊涂,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怎么听着都不像是介绍司机。
好像这里有好多人原来都是互相不认识的,今天好像是第一次见面。
听着感觉好像是一个人串出另一个人,像串糖葫芦一样,把这些人给串到了一起。
李朝阳介绍的很耐心,李超仁也装作很有耐心的样子听,一声不吭。
……
终于,李超仁慢慢听明白了。
舅舅的那个所谓的运输队,其实就是个子虚乌有的扯淡的事儿。
原来指望着靠他那个运输队搞点跑路费的想法,彻底泡汤了。
眼前的这二十来个人,其实就是一帮所谓的中间人。
除了一两个人可能有点有用的价值外,其他的人都是一帮做着发财春秋大梦的垃圾信息传播者。
垃圾信息传播者,这是李超仁给他们的定义。
如果不是今天舅舅把这帮人给串起来,他几乎都忘记了在这个年代还有这么一个奇葩的群体。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媒体上流传出了一句话,叫做:信息就是价值!
结果,这句话似乎给了这些垃圾信息传播者一个精神支柱,让这些人在传播垃圾信息大道上一路狂奔。
八十年代,随着政策的开放,人人开始向前看。
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实际上这个社会的商业运作并不成熟。
人们的认知和思想还处于混乱的混沌状态。
很多人在一没本钱,二没资源的情况下,盲目的投入了所谓的经商浪潮中。
他们自认为的经商,其实就是从朋友熟人那里听取一些所谓的商业信息,然后再到另外的熟人那里把消息放出去。
例如,在张三家听说了有人想采购7000大卡的煤炭,价格给到多少钱,就把消息记录下来。
到了李四那里,就把消息告诉李四,说自己有关系要求购煤炭多少吨之类的。
李四听后,把消息记录下来,又告诉他自己这边有人想要多少吨不锈钢板材,技术指标如何,价格若干等。
大多数的圈子里,流传的都是这种关于物资求购的信息,除此之外,也有投资项目的信息,甚至还有放贷款的信息。
在这个没有护粮网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就是靠这种人口相传的方式流通,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
这些信息中,绝大多数信息要么是失效的,要么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的。
一般来说,这种消息传播出去,基本上也都不会再有下文,每个人都沉醉于一种发大财的幻想中。
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万一有一单生意成功了,就能一夜暴富。
这个独特的“生意人”阶层,包含的人五花八门,有事业单位的干部,学校的老师,农村社交牛人,社会闲杂人员,厂矿业务采购员等。反正只要是心中有梦,个人有时间,且没处消耗的人,都可能会积极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
甚至还有的人为了这类信息而专门花路费跑到京城等一些大城市,常年包住小旅馆里谈。
信息庞杂,真伪难辨,造就了一天然的诈骗土壤,也导致了这一时期的诈骗事件特别多。
在后世人眼里看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却是客观的存在。
直到后来互联网的出现,年轻人知识和见识的成长,及商业市场日渐成熟,这个阶层才慢慢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