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所止:中国古代思想典籍绎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孔子的普世性

若把整部《论语》化约为人生哲学,必将推导出孔子的权威等同于古代社会成熟男性话语的垄断性。这样看《论语》的确有失片面。朱熹赞叹:“孔子天地间甚事不理会过!”[27]黄震的话也很有代表性:“圣人言语简易而义理涵蓄无穷。凡人自通文义以上读之,无不犁然有当于心者,读之愈久,则其味愈深。”[28]但理学家不可能真正懂得孔子的意义。

把《论语》先从“四书”体系内解放出来,再还原其因人因事而发的活泼感,不过求哲学化和体系化,反而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味。孔子的魅力就在于,他是一个不完美的社会里的一个不得志的人,有性情,有涵养,痛苦而能从容。更重要的是,他善于秉持“君子而时中”[29]的中庸之道,以“叩其两端而竭焉”[30]的方法分析事物,他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并不回避、掩饰矛盾,他关照到的某些面向和层次为后人所远不逮。

真正具普世性的不是真、善、美,而是社会的不完美,以及在永远不完美的社会里不磨灭精神的光焰。


[1]《孙氏孔子集语序》,孙星衍辑《孔子集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页上栏。

[2]郭沂校注《孔子集语校注(附补录)》,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案正文前引严可均《孙氏孔子集语序》,校注者将中数语点作“……王勃《次论语》十卷,皆不存见;存杨简《先圣大训》十卷……”,似不知“见”通“现”,殊不可解,第1页。

[3]《九九销夏录》卷四《编辑圣贤遗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页。

[4]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卷五第二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5页。“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竟套用《庄子·逍遥游》“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集释》卷一《内篇》,第14页a-b,让人觉得不对味儿。

[5]《说苑》卷十四《至公》,第440页上栏至中栏。

[6]《严复全集》卷七《救亡决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4页。

[7]《论语译注·阳货》,第191页。

[8]《孔子家语》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6页下栏。

[9]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以杞包瓜》,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15页。

[10]《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鲁迅全集》第五卷,第194页。

[11]《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9、240页。

[12]杜维明《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第五章《论儒学的宗教性》,段智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27页。

[13]《论语译注·学而》,第5页;《子罕》,第92页。参《孟子译注·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第183页。《孝经·士章》“资于事父以事母”“资于事父以事君”,《断句十三经经文》,第1页。又,《韩诗外传集释》卷八第二十二章载子贡告孔子,先有“弟子事夫子”语,然后提出“欲休于事君”“休于事父母”“休于事兄弟”,第293页。类似的内容在《荀子》卷十九《大略》里则径言“愿息事君”“息事亲”“息于妻子”“息于朋友”,第161页上栏,下字自有分寸。徐渭杂剧《歌代啸》第四出插科打诨,改《学而》语为“出则事公卿,入则事妇凶”,正是反言以见其为悖理,《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67页。

[14]《劝学篇·明纲第三》,第12页。

[15]《论语译注·论语词典》,第221页,分二义、举三例。

[16]《论语译注》,第14、60、140、149页。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后世只是无个人样!”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八十《朱子五》,第2885页。案《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载:“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曰:‘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第1109页。其可信度盖与卷三十《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之野。’”相当,第1746页。此外,“古”“今”对立偶见诸《孟子》,如《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第293页;《尽心下》:“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第327页。《荀子》卷三《非十二子》比较“古之所谓仕士者”“今之所谓仕士者”“古之所谓处士者”“今之所谓处士者”,辞气亦厉,第30页下栏至第31页上栏。

[17]《四书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50页。参《日知录集释》卷十三《三反》:“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弥谦弥伪,弥亲弥泛,弥奢弥吝。”第500页。

[18]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思想》,《饮冰室合集》第九册,第92页。

[19]《论语译注·季氏》,第176页。

[20]《论语译注·阳货》,第188页;《里仁》,第40页;《学而》,第7页(又见《里仁》,第40页)。参《孟子译注·告子下》引孔子语“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第278页。

[21]《论语译注·为政》,第12页。

[22]《孟子译注·公孙丑上》,第61页。

[23]《论语译注·阳货》,第191页;《子罕》,第94页。钱锺书《谈教训》论及“四十岁”:“有许多文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担子,对于眼前的一切人事无不加以咒骂纠正。”“若南(Jules Janin)说巴尔扎克是发现四十岁女人的哥仑布。四十左右的男人似乎尚待发现。圣如孔子,对于中年人的特征也不甚了解;所以《论语·季氏》章记人生三戒,只说少年好色,壮年好打架,老年好利,忘了说中年好教训。”《写在人生边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第38—39页。“好教训”近于《孟子译注·离娄上》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第181页。刻薄一点说,只怕孔、孟也未能免俗。

[24]《论语译注·述而》,第71页。

[25]《论语译注·为政》,第17页。

[26]《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3页。

[27]《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孔孟周程张子》,第2521—2522页。

[28]《黄氏日抄》卷二《读论语》,《全宋笔记》第十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29]《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19页。参《列子·仲尼》:“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杨伯峻《列子集释》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22—123页,杨氏引俞樾语,以“反”当作“刃”,即“忍”,第122页。

[30]《论语译注·子罕》,第89页。《中庸》亦称舜“执其两端”,《四书章句集注》,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