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30封
女儿一一:
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停地发生变化,身高、体重、外貌,俗语形容这种变化叫“女大十八变”。其实不只是小孩,大人同样也是如此,《资治通鉴》中记载孙权劝吕蒙多读书,鲁肃后来拜访吕蒙时,大吃一惊,已经不是当初胸无点墨的武夫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周易》里面有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纵观历史,就像清末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说:“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我们新中国七十五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在变革中取得的。
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改革,有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些改革,说到底都是因为当时的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不得不改革。
战国时期,要在各国互相征伐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富国强兵,那之前的井田制、分封制都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商鞅通过“南门徙木”树立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又通过军功爵制、“为田开阡陌封疆”等,创立了秦国新的政治格局,短短二十年内,秦国便实现了富国强兵。
北魏时期,首都平城过于偏北,是当年北魏还处于地方政权时的首都,现在既然统一了北方,必须要把首都定在中原的中心洛阳,才能问鼎天下。而且鲜卑作为少数民族,统治广土众民的汉族区域,必须要实行汉化,相对于落后的鲜卑文明,汉族文明更为先进,迁都洛阳,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孝文帝禁止说胡语、穿胡族衣服、用胡族姓名,他自己也从拓跋宏改为元宏。
北宋时期,宋太祖为了避免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采取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国家的部队集中在首都开封附近,边疆都是老弱士卒,文臣初任地方官,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国家虽然避免了地方叛乱,但是战斗力一降再降,官员越来越多,朝廷国库空虚,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王安石面对在这种情况,上书宋神宗变法,可惜变法并不彻底,后来被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废除了。
晚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内有各地叛乱,外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不绝如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支持光绪帝变法,变法持续了103天,由于袁世凯的告密而结束,慈禧太后废除了变法。北京大学,那时候叫京师大学堂,是唯一变法留下的举措。
通过我对上述古代改革的描述,你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的变法,成效都不错,但都没有成功,这就要考虑到社会情况,不是说自己的主张是对的,就要大改快改,社会是一个很有惰性的组合,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地位不同,所以改革要先试点,再推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从小岗村、深圳等个别地方的试点开始,有成效了,再铺展开,这样风险可控,经验也可复制。把改革的风险降到最低,把改革的成效提到最高,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提供的方法论。
如果你想要改变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也要学会尝试,不行就换一个方法,行就继续坚持下去,时间久了,成效自然就出来了。
202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