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匡扶汉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3章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辛弃疾于军帐之内,案上陈列着出使大理所需之物,皆已整理就绪。

忽闻帐外马蹄声声,陈亮风尘仆仆而至,言称有陛下口谕传达。

弃疾闻之,立即放下手中之物,神情凝重,问道:“官家有何嘱咐?”

陈亮微眨双眼,低声言道:“此番南下,非比寻常。官家命你收集世族资料,暗访民情,以探虚实。更需借出使大理之机,暗中观察邻邦动向,以备不时之需。”

弃疾听罢,面露凝重之色,点头应诺:“吾必谨遵圣命,不负陛下所托。”

陈亮传达完官家的口谕后,匆匆忙回到太学院,让小吏将一同出使大理的学子们集中在院内。

慨然立于众士子之前。

说道:“吾皇忧国忧民,日夜操劳,为的就是保我大宋子民安居乐业,四海升平。然天下大势,波谲云诡,现朝廷虽内有诸般事宜待理,但外患亦不容忽视。”

他顿了一顿,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士子,继续说道:“大理乃我朝西南之屏障,其地扼守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我朝若欲固疆土、安子民,必须得其助力。此次出使,非比寻常,吾等肩负皇命,更当以国家大局为重,齐心协力,共谋大计。”

言毕,陈亮振臂一挥,其势如狂风骤雨,气吞万里如虎。

复道:“昔有王玄策,孤身涉险,以一人之力,灭一国之威,其英勇事迹,震烁古今,实乃我辈士子之楷模。今我等同赴大理,肩负皇命,出使异域,非仅以修好邦交为任,更当借此机会,砥砺前行,学习王玄策之智勇双全,以壮我中华之声威,扬我国之雄风。”

其声慷慨激昂,如金石掷地,铿锵有力。

众士子闻之,无不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皆以拳捶胸,齐声应诺,誓愿效法王玄策之英勇,共赴国难,不负皇恩浩荡,不辱使命荣光。

一时之间,太学院内,士气高昂,声震云霄。

见众士子情绪激昂,遂挥手示意众人归家。

温言嘱咐道:“诸位且归家去,一是与亲友父母作别,二是收拾行囊,明日一早,我等便启程前往大理。此行责任重大,望诸君勿忘初心,以传孔孟之大义。”

众士子闻言,纷纷点头应允,各自散去。

陈亮转身之际,忽见一人独自伫立,未曾离去。

心生疑惑,遂上前询问:“何以独自留此,未随众人归去?”

那人闻言,抬头望向陈亮,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低声说道:“在下家贫,独留自己一人,无父母亲友可作别。此行虽远,但亦无所牵挂,只愿能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

陈亮闻其言,拍了拍那人的肩膀,温言道:“虽无亲友送别,但吾等皆为同胞,此行虽险,但有吾等在,必不让你感到孤单。”

在校场宽阔的平地上,辛弃疾屹立如松,目光如炬。

奉天军将士们整齐列队,肃然以待,只待一声令下,便奔赴沙场。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说道:“将士们,今日我站在这里,不仅要见证你们的英勇,更要唤起你们心中的热血与正义。金人,那些北方的狼,他们在我大宋的领土上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的暴行,我们铭记在心,每一道伤疤,每一滴鲜血,都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耻辱!”

辛弃疾手指向北方,仿佛能穿透虚空:“看看他们给我们的百姓带来了什么?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生灵涂炭!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怎能坐视不理?怎能容忍他们继续在我们的土地上肆虐?”

“现在,朝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忧患亟待解决。但正是这样的时刻,才更需要我们奉天军挺身而出,为朝廷效力!”

突然,一名将士从人群中走出,直视着辛弃疾,声音洪问道:“将军,我们可是要北上伐金,一雪前耻?”

辛弃疾转过身来,摇了摇头,沉声道:“并不是,我们要南下,联合大理,共同对抗金人。”

此言一出,校场中顿时响起一片议论之声。那名将士也是一愣,他皱了皱眉,似乎有些不解:“将军,为何我们要南下而非北上?若是大理不肯与我们联合呢?”

辛弃疾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大理虽远,却是我大宋西南之屏障。若能与大理结盟,共同对抗金人,则我大宋可两面夹击,金人必败无疑。至于大理是否肯与我们联合……”

他顿了一顿,声音突然变得冷冽起来:“若是不肯,那就把他们灭国!我大宋的威严,岂容他国小觑?!”

“汉武帝曾言,寇可往,吾亦可往。这句话,是我大汉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今日的信念!大唐之时,亦有孤臣灭国之事,那些先辈铸就了汉家荣耀。我大宋承接汉唐正统,武将风骨岂能丢弃?”

辛弃疾继续说道:“家国家国,有家方可有国。国家之根本,在于家家户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亲人,都在等着我们凯旋而归。

奉天军中,有不少人和我一样,自北而来,见证了金人的屠戮,那些惨状,那些哀嚎,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也有人是南方本地人,但我们的身份都一样,都是大宋子民,都是汉家儿郎!”

这时,一阵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音打破了校场的宁静。

辛弃疾并未察觉,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演讲之中。

一辆马车缓缓驶入校场,马车停下后,车门轻轻打开,一位中年人走了出来。

此人正是刘备。

刘备下了马车,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专注地落在慷慨激昂的辛弃疾身上。

他的眉头微皱,似乎在深思着什么,耳边回荡着辛弃疾铿锵有力的演讲声。

辛弃疾的话语中充满了激情和信念,每一个字都像是燃烧的火焰,点燃了将士们心中的热血。

刘备静静地听着,心中不禁嘀咕起来:“历史上姜伯约也是如此吗?这么善于激励人心?”

缓缓走向辛弃疾,走到身边时,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辛弃疾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被这突如其来的触碰惊了一下。

他迅速转身,看到了站在自己身后的刘备。

认出了这位官家的身份,急忙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末将辛弃疾,参见官家。”

刘备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的目光在辛弃疾身上停留了片刻。

转向奉天军的众人,声音洪亮地说道:“仅仅是以言论鼓动人心,也不是长久之计。此行南下,若是有功者,朕有赏。至于什么赏,各位回来便知。眼下,重要的是,给各位发军饷!”

他的话音刚落,随行的太监便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招呼着几名士兵,从马车中搬下了几个沉甸甸的箱子。这些箱子一落地,便发出了“咚咚”的声响。

箱子打开,露出里面闪闪发光的银子。

将士们见状,顿时欢呼起来。

辛弃疾低声对刘备说道:“官家,今日并非既定之发军饷之日。”

刘备轻轻地摇了摇头,缓缓说道:“这一笔军饷,或许将是奉天军中某些人,领的最后一笔军饷了。”

“毕竟南下路途遥远,凶险难测。若是将士们有个三长两短,好歹还有这一份军饷,能够供他们的家属支撑一段时日。”

辛弃疾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拱手行礼,沉声说道:“官家仁德,末将代奉天军上下,谢过官家厚恩!”

刘备点点头,轻声说道:“幼安啊,你先主持军饷发放之事,务必确保每位将士都能得到应得的军饷,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辛弃疾拱手:“末将领命,必不负官家所托!”

刘备微微颔首,随即转身登上马车。

马车缓缓启动,朝着太学院的方向行驶而去。

刘备坐在马车中,闭目沉思,思考着接下来的计划和决策。

回想了一下近日朝中所发生的事情,只觉得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人应接不暇。

攻灭升龙的计划虽然已经部署,但战事的变数总是让人难以预料;而虎蹲炮的装船事宜更是关乎即将到来的战局,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

还有那神秘的鸦神教,更是让刘备感到头疼不已。

他想起阿荣汇报的消息,关于鸦神教在临安的秘密活动以及他们可能的阴谋,这些都让刘备感到一阵心烦意乱。

不禁开始怀疑,阿荣的消息是否准确?阿文他们能否成功架空章谕,控制大理的局势?

刘备揉了揉脑袋,想要缓解那不断袭来的疼痛。

他的脑子像是被一团乱麻缠绕着,各种思绪和疑虑交织在一起,让他感到头痛欲裂。

“官家,已经抵达了太学院。”

随着太监轻声的提醒,刘备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刘备漫步其中,视线最终落在了一处,只见陈亮正与一位学子交谈甚欢。

轻步上前,陈亮察觉到来人,连忙转身行礼。

刘备摆摆手,示意免礼。

目光转向那位学子,好奇地问道:“这位也是要一同出使大理的学子吗?”

陈亮点点头,介绍道:“官家,此人名为迢文,家中父母双亡,整个家中只有他一人,身世颇为凄惨。但此子勤勉好学,在太学院中成绩颇为不错,只可惜他专攻的是公羊传。”

刘备听闻迢文的身世,不禁露出同情的神色。

望向迢文,只见这位学子虽然衣着朴素,但眉宇间却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气质。

出声问道:“迢文,你日夜苦读公羊传,可知其核心为何?”

迢文闻言,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斟酌言辞,然后缓缓说道:“十世之仇,尤可报也。”

刘备一愣,他没想到迢文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皱起眉头,深深地看了迢文一眼,说道:“你为何要修公羊传?难道只是为了报仇吗?”

迢文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内心的情绪。

他缓缓说道:“官家,我家中父母妻儿,皆被金人所杀。我学习公羊传,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更是为了寻找报仇的方法。公羊传中,有许多关于复仇的论述,我认为它能为我指明方向。”

刘备听后,心中不禁一震。

没想到迢文身上竟然背负着如此深重的血海血仇。

拍了拍迢文的肩膀,沉声道:“报仇之心,人皆有之。但你要明白,复仇并非只有武力一条路可走。公羊传中所讲的复仇,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正义。你要学会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仇恨,而不是被仇恨所驱使。”

刘备听完迢文对《公羊传》核心的理解后,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深深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刘备接着解释道:“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

进一步阐释了公羊高的观点,即国家的仇恨可以历经百世而不忘,但家族的仇恨却不能如此。

因为国君代表的是整个国家,他们的耻辱就是国家的耻辱,这种耻辱应当被每一代国君所铭记,并寻求复仇。

语气沉重地说道:“靖康之耻,是金人对大宋的羞辱,是对我们汉家尊严的践踏。那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摧残。此等仇恨,深如海,广如天,百世可报。”

刘备顿了顿,目光落在迢文身上。

继续说道:“你方才所言,家中妻儿父母皆被金人所杀,那是血海血仇,属于家族之仇。此仇不共戴天,十世可报。

然而,你要明白,个人的仇恨虽然刻骨铭心,但国家的仇恨更是重于泰山。我们要铭记靖康之耻,不忘国仇家恨,但同时也要学会将个人的仇恨融入到国家的仇恨之中。”

迢文鞠躬说道:“国仇家恨,此生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