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你们这些王八蛋

周启这次就是下来看看实际情况,他没打算找麻烦。

检视完军兵后,又去了军户家中走访。

大明的官员可没有这个习惯,更没接地气一说,就连最基层的县令,也不会吃饱的撑的没事干跑去百姓家里问这问那的,所以在成山卫一众官员眼里,这位侯爷实在是另类。

简直不类勋贵。

真的怀疑是来找麻烦的。

可拦又不敢拦,劝也不敢劝。

听着周启问军户一些诛心的问题,众官员只听的冷汗直流。

好在这位侯爷就只是问,没有找麻烦。

这让大伙都略略放下心,暗暗松口气。

走了几家军户,又去了城外田间地头察看耕植情况。

山东大部分地区种的都是冬小麦,开春到是不太忙,没京师的春耕那么劳碌,军户相对还算是比较闲,也就给麦地里清理下杂草,等着庄稼收获就是。

至于趁着农闲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大明的百姓是没地方打工的。

闲下来没事干,也就只能努力造人了。

晚上没走,住在了前所。

第二天去了趟成山,这里算是成山卫的最东端,仿佛一根细长的手指头伸进大海,孤悬海外,一路行来皆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山头和茂密的植被。

道路显然很久没修缮了,已经被杂草覆盖。

若非有人领路,还真看不出这里有路。

成山有座烟墩,周启就是来看这个的。

洪武年间,大明先后在辽东、山东至广东沿海置五十余卫,形成卫、所、寨、墩的防御体系,卫设指挥使,所千户,寨百户,墩设甲长守墩堡。

作为最基层的防御单位,墩的职责很明确。

就是预警。

成山处最东端,三面皆是海,敌自海上来,必然最先发现。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烟堡不大,就是一座迷悄小城堡。

只是破损的太严重,显然时间长了没修过。

周启一行到了堡外,甲长领五名墩兵迎着。

甲长三十来岁,穿着一身蔟新的鸳鸯战袄,看着像新做的,观气色甚好,不像大数多军户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由此推断伙食应该挺不错。

只是逢人便笑,且多有谄媚。

显然是个溜须拍马之徒。

不过话说回来,在官场上不会溜须拍马如何能升官。

文化如此,实非人之过。

再看几个墩兵,也个个精神抖擞。

有点不太对劲。

这不像是天天吹海风的样子。

周启扫了一眼,随口问:“为何不见家眷?”

身后一位官员连忙给甲长使眼色。

甲长眼珠子转了下,道:“开春农忙,回家干活了。”

周启就没再问,被一群人簇拥着进了烟墩。

墩堡本就不大,一下子挤进几十号人,都有点没处下脚了。

周启看了看房屋和库房,一股发霉的味道。

地上全是杂草,许是没有来得及清理。

几位官员看了,脸色都有点难看。

甲长只觉头皮发麻,一脸的惴惴不安。

库房的米缸是破的,旁边放着半袋米。

官员们脸色更难看,也有点心虚。

周启到没什么表情,转了一圈想上墩台去看看。

结果年久失修,已经没法上去了。

众官员心更虚,脸色也更不好看。

甲长擦着冷汗,都不敢看上官们要吃人的眼神。

周启只得出了墩堡,于高处瞭望。

二三百米之外便是大海,潮声阵阵中海浪奔涌,惊涛拍岸。

三面皆海,成山就仿佛一座孤岛悬于海外。

偶尔过来看看大海,放松一下心情是不错。

可若长期住在这里,天天听着海浪声,估计会发疯。

看了一圈,继续问:“墩兵职田何在?”

甲长低着头不敢答。

过了一会,才有官员指着远处颤声道:“便是那处。”

周启扫了一眼,那地方长满杂草。

压根就看不出来是良田。

于是就问:“为何荒了?”

众官答不上来,只好低着头。

周启如何还不明白,这些驴入的在糊弄他。

不过脸色平静,到没有发火。

都是老传统了,当年他们也是这么糊弄上级的。

周启没有发火,脸色也平静,但说话却一点不客气:“边防废弛,我早就有预料,不过你们这些王八蛋这么糊弄我,是觉的我眼瞎看不出这些人是临时安排过来凑数的?”

丁良一脸尴尬,老脸有些挂不住。

唐文享脸色贼难看,狠狠瞪着郑智勇。

郑智勇拼命地擦着冷汗,嘴皮子哆嗦,死死地瞪着甲长。

甲长腿有些软,已经快站不稳了。

周启没再谴责,随即就开始交待:“边防墩堡,无论如何也不能就这样废弃,虽然这些年倭寇不来了,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把墩堡修缮一下,墩兵也要安排妥当。”

丁良这才松了口气,连忙道:“侯爷放心,下官一定安排妥当。”

其他官员无不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

周启又道:“将那些职田耕一下,草根清理干净了,再多施些粪肥,我在这里种些玉米。然后你给交待下去,后面各寨各墩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再别搞这些虚头巴脑的来糊弄我,我要看看各地的真实情况。”

丁良答应一声,立马交待了下去。

当即就有两个军户打马而去,前往各墩寨通知。

周启没在成山滞留,转了一圈就踏上归程。

不过回程之时,又顺道去瞻仰了下魔天岭战场。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贺舰船百艘,偷袭沿海村镇大肆劫掠,戚继光就是在这里率军大破倭寇,覆灭了倭寇整支黄海编队,然苍海桑田,近百年过去了,早已不见战争的痕迹。

战争的痕迹可以被时间磨灭。

可戚继光的事迹和精神却不该被遗忘。

周启就问丁良:“指挥使对摩天岭之战知道多少?”

丁良精神一振,大明文贵而武贱,文官或许对戚继光不屑一顾,最多评价一句能打仗就算尊重这位民族英雄了,可对他们这些卫所的世袭武官来说则不同。

戚继光绝对是标杆式的人物。

更别说当年摩天岭大破倭寇,他们的先祖就曾参与,分享过这份荣耀。

当年戚继光提调文登营,登州诸卫的这些世袭武官的祖上,哪个不是戚继光部下,如丁良这般隆庆年间出生的老龄官员,甚至在万历年间见过戚继光本人。

而丁良之父当年就是戚继光麾下百户,并且参与了魔天岭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