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来挺有趣,我当初选择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最直接的原因竟然是一个比喻。在《乔布斯传》里,乔布斯把产品经理比喻成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他指挥着乐团成员演奏动人的作品。
从那个时候起,“指挥家”的形象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种子,我希望自己大学毕业后能成为一名产品经理,设计出优秀的产品来改变世界。时至今日,虽然我当初的想法稚嫩,但是它点燃了我产品经理职业生涯的火种,这颗火种值得长久地守护。
工作后不久,基于平时对产品工作的思考和总结,我开始写一些文章,并将其发表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以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至今已经有了几十万次的阅读。一些读者希望我写一本书来系统地介绍产品经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型等内容。受到读者的认可是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情。其实我一直有写书的想法,通过图书传播知识和经验是一件令人很兴奋的事情。
于是,我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随后便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这既是对自己产品经理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给那些对我寄予厚望的读者的一个交代。
写书就像做产品,读者就是用户,只有书的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写作初期,我一直在想,处于职业成长阶段的产品经理到底想要阅读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也是我在构建本书的内容框架时一直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发现大多数产品经理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学习需求。
● 没能形成产品经理需要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 缺乏学习产品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论,希望掌握学习方法。
● 对产品经理的职业进阶路径与每个阶段需具备的能力模型没有清晰的认知,希望进行职业进阶规划以及能力建设。
本书就是围绕着满足以上3个方面的需求来撰写的。本书共16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首先介绍了用户、需求和产品的定义,然后给出了好产品的定义及产品价值矩阵,最后介绍了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和知识体系。
第2章介绍了如何撰写产品文档,展示了可以直接在工作中使用的文档模板。
第3章介绍了流程图的定义、作用和画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述了如何画好流程图和时序图。
第4章不仅介绍了如何画好产品原型图,还讲述了常用的原型设计工具,并对产品原型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5章介绍了业务架构图、功能架构图、信息架构图、混合架构图的画法。
第6章以用户研究与分析为核心,介绍了进行问卷调研、进行用户访谈与构建用户画像的方法。
第7章以需求管理为核心,介绍了如何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如何评估需求的价值,如何评估需求的优先级,如何管理需求,如何拆解需求,并详细说明了需求研发过程中和上线后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项。
第8章讨论了产品设计模型库的概念,完整性、高内聚低耦合等设计原则,以及交互设计定律和产品分析方法。
第9章总结了数据分析的方法,并讨论了常用数据指标、维度、漏斗模型、AARRR模型、RARRA模型、埋点技术与无埋点技术。
第10章介绍了产品、业务、技术三者的关系,讲解了产品思维和技术思维的差异,讨论了产品经理如何学习基本的技术知识并培养技术思维,如何更好地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第11章讲解了产品经理需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的原因,对瀑布模型和敏捷模型进行了说明,并讨论了如何创建完整的需求,如何设计完整的项目流,以及基于TAPD的项目管理工具和管理跨部门协作的项目的方法。
第12章介绍了如何做好行业分析和商业分析。
第13章讲述了账号体系、CRM系统、权限体系、会员体系的产品设计思路,同时介绍了支付体系的设计方法。
第14章介绍了产品经理工作中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以及一些职业进阶方法。
第15章介绍了产品经理的职业成长。
第16章介绍了产品之外的一些方法和理论。
在写作本书的初期,我一直有两种心态,对这两种心态的选择决定了本书会以一个怎样的内容框架来呈现。一种是“工人心态”,即以工人的心态写本书,就如同车间里的师傅传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方法给徒弟一样。在这种心态下,怎么做比为什么这样做更重要,只需要拼凑平时工作过程中零碎的思考分析和经验总结,输出内容,并稍加分类以构成目录,即可成书。以这种心态写书,无须总结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及具体的产品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方法论,这样做自然是轻松的。
但我内心更喜欢另一种心态——“学者心态”,即以学者的心态来完成本书。工人心态更注重“1+1=2”的使用,注重对零散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而学者心态更注重“1+1=2”的证明,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构建从概念到基础、从基础到中阶、从中阶到高阶,以及职业和成长这样的结构,写作自然是不易的,但我始终觉得,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读者来说,用这样的心态写作都是更有价值的。
1927年,美国宝洁公司设置了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的职位,这标志着产品经理诞生于商业和市场,整个知识和技能体系都在行业、商业和市场的驱动下发展。就像电子商务一样,它最初诞生于商业和市场,但后期在高校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并向社会输出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
因此,我始终对未来抱有一种不成熟的期待,假如产品经理所需要的整个知识体系最终形成一门学科——“产品学”,能像“电子商务”一样作为高校的一门主修或选修课程,那么这门课程一定需要教科书,到那时候,产品、需求、用户这些概念就不能只停留在人们都明白即可的基础上了,一定需要严谨地定义和规范地使用。同时,大量严格定义的产品概念、完整的产品理论、科学的用户研究方法、严谨的需求分析方法、系统的产品设计方法,以及完整的产品经理工作技能模型会出现在教科书上。这是一个诞生于商业和市场并在组织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泛化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逐渐学术化,并专业化。
也许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工人心态”,只关心经验、技巧和方法的习得,不关心内在的原理,对这些知识的要求是实用就行;另一种是“学者心态”,抱着求知、解惑的心态来阅读本书,以塑造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为目的。
我更希望读者以学者心态来阅读本书,以学者心态来学习产品知识,从短期来看,在实用性层面上,这也许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溯源精神、求知精神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也必将在长期的职业成长过程中体现出它的价值。
同时,我希望未来的“产品学”能和项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软件工程学等学科一样,成为一种工具,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产品学的读者大学毕业后并非要做产品经理,但是他们一定很懂产品,具备用户视角、产品思维以及商业格局;学习软件工程学的读者大学毕业后不一定要做程序员,但是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与设计思想注定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的认识更加多维。
产品经理是一种有趣的职业,从中可以学到多样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多元能力。产品之路是一条充满创造和创新的道路,是一条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走下去的道路。希望正在读本书的产品经理和想成为产品经理的读者重视产品思维和产品观,以学者心态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武器,让优秀成为一种常态。
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指正。
赵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