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从群雄逐鹿到门阀政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皇权专制的利与弊

曹丕活到四十岁死去,曹叡继任皇帝。曹叡牢牢掌控皇权,魏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蒸蒸日上,成为实力最强一方。遗憾的是,曹叡三十六岁死去,他的八岁养子曹芳继位,皇权旁落。

一、政由己出,皇权至上

与孙权博弈,曹丕丝毫不落下风。在三方博弈中,他也掌握着主动权。遗憾的是,天不假年,黄初七年(226)五月十六日,四十岁的曹丕病死。

曹丕早死令人意外,因而直到临死,他才下令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这是魏国首次皇位更替。四位辅政大臣都是魏国顶级人物。曹真和曹休是宗室代表。曹真是曹操养子,随曹操征战多年,战功累累,深受曹丕信赖,担任中军大将军、给事中。曹休是曹操侄子,一直跟随曹操征战,在曹丕当皇帝后,是镇守扬州的军事统帅。陈群和司马懿是世族门阀代表及曹丕亲信代表。陈群出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为魏国礼制、政治制度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司马懿出任抚军大将军、假节,留镇许昌,是曹丕多年的亲信。

在四大辅臣辅佐下,二十二岁的曹叡开始了皇帝之旅。他接手的是实力上升的魏国,但继承人之位获得的过程惊心动魄,导致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处理政务时,有时超级自信,有时又固执己见。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是曹丕长子。曹丕称帝后,曹叡被封齐公,不到一年就被降为平原侯,一下子跌入人生低谷。

曹叡生母甄氏十四岁时嫁给北方世族门阀盟主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建安九年(204),曹操率军攻破邺城。曹丕看上甄氏,迎娶了她。甄氏获宠,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220)冬,曹丕建魏代汉,汉献帝退位,被封山阳公。山阳公把两个女儿许给曹丕做妃嫔。曹丕接纳了。山阳公有五个妃嫔,分别是曹节、曹宪、曹华及董贵人、宋贵人。曹节、曹宪、曹华都是曹丕的姐妹。曹丕毫无顾忌地纳山阳公女儿为妃子。天下人都觉得是舅舅娶外甥女。此外,曹丕还非常宠爱郭贵嫔、李贵人、阴贵人。昔日受宠的甄氏日益失意,内心怨恨曹丕移情别恋,日常生活说话中流露出怨恨。

当时,曹丕对宦官和后族管得非常严格。见甄氏埋怨不断,曹丕决定拿她做典型,在黄初二年(221)六月赐死了她。甄氏被赐死后,曹丕认为曹叡不再适合做继承人,又在同年八月将曹叡降封平原侯。

太子位置空出来后,曹丕庶子曹礼受到特别关注。曹礼是徐姬所生。曹叡被降位后,曹礼受封京兆王。两人一降一升,别人都看出曹丕想立曹礼为太子。

当时门第观念非常浓厚,在庶子曹礼和嫡子曹叡之间,无论是世族门阀,还是朝中大臣,都倾向于曹叡。毕竟曹叡是嫡长子,被冷待跟他本人没直接关系。曹叡的家臣官吏和师长友伴都是品行正直的人。他们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努力帮曹叡树立好名声,以便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曹叡突然被降位,感到冤枉委屈,但他吸取生母教训,没表露出来,在处理事务时小心谨慎,努力树立好形象。

曹叡的声望逐渐起来。曹丕又将他纳入太子人选考察范围内。吏部尚书卫臻与曹叡私交非常好。曹叡做太子时,经常与卫臻讨论朝政大事和读书心得。曹叡被降封平原侯后,曹丕曾旁敲侧击地问卫臻有关曹叡的情况。卫瑧只称曹叡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谈其他。曹丕再三追问,卫瑧也是如此回答。曹丕决定找机会再考察一下曹叡。

有一次,曹丕出去打猎,命令曹叡陪同。曹叡想起父皇在接受类似考验时以孝顺取胜的往事,决定趁机展示孝顺。

在打猎过程中,他们遇到一对母子鹿。曹丕先将母鹿射死,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两眼泪汪汪地说:“父皇已经杀掉母鹿,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它的孩子。”

这与曹丕赐死曹叡生母甄氏然后降封曹叡极其相似。曹叡痛哭不已。曹丕也想起了那件事,见曹叡痛哭,悔恨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他放下弓箭,默默走了,但内心已经确定要立曹叡为太子。

曹丕册立曹叡为太子,需要给天下臣民合理解释。他将曹叡过继给郭皇后做嗣子。郭皇后即甄氏处死前的郭贵嫔。郭皇后深受曹丕宠爱,但一直没生孩子。曹叡给郭皇后做嗣子,多少有些黑色幽默。因为他生母甄氏的死,多少跟郭氏有关。曹叡深知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力,不仅顺从地做了郭皇后嗣子,还非常孝敬她。最终,曹叡的举止打动了郭皇后。郭皇后也对他慈爱有加。不过,曹丕依然没宣布册封他为太子。直到病死前两天,曹丕才匆忙下诏册立曹叡为太子。曹叡当太子一天后,就继位当皇帝。

曹丕中年猝死,曹叡仓促继位,孙权趁火打劫,想给曹叡一个下马威。

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八月,孙权命令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曹叡派司马懿前往襄阳坐镇防守。江夏太守文聘率魏军坚守。在朝议时,群臣认为司马懿守住襄阳没问题,但文聘守江夏就很难说,请求发兵救援江夏。得知吴军进攻江夏城前,曹叡已派荀禹去江夏慰劳将士。曹叡认为,吴军擅长水战,敢于陆上攻城,是趁文聘防守不严而突然袭击的。文聘所部已能和吴军抗衡。吴军并不占明显优势,其攻势不会持久。群臣将信将疑,但过了几天,江夏城传来消息:吴军撤走了。

原来,荀禹赶往江夏城途中,得知吴军围攻江夏城的消息,灵机一动,从沿途各州县调集军队,举起很多旗帜,声势浩大地去救援江夏城。吴军得知魏军“大量援军”赶到,被迫撤退。

没多久,司马懿在襄阳击退诸葛瑾所部吴军,斩杀张霸;都督扬州的长平侯曹休也击败了吴军。当时,审德率吴军驻扎在皖城(今安徽潜山)。诸葛瑾、张霸率军进攻襄阳,孙权率军进攻江夏城,曹休得知消息,主动率军进攻皖城,斩杀审德,收降韩综、翟丹等人。

孙权想趁机给魏国新皇帝曹叡一个下马威,没想到反遭惨败。曹叡赢得继位以来第一战,成功巩固了皇威。他一一论功行赏,大封群臣,任命钟繇出任太傅,曹休出任大司马,曹真出任大将军,华歆出任太尉,王朗出任司徒,陈群出任司空,司马懿出任骠骑大将军。

有了良好开局后,曹叡大显身手,实施治国理想。他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重视加强皇权。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辅政,是他实现政由己出的障碍。蜀汉和吴国不时在边境挑起战争,他化不利为有利,多次将曹休、曹真、司马懿调往边境督战,将未掌握军权的陈群一人常年留在京城,使辅政大臣形同虚设,巧妙收揽权柄。

曹叡牢牢掌握着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他始终是最高决策人,发出的诏令都能有效实行。他在位期间,魏国并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他独断专行,有时甚至遭到群臣反对,也要坚决执行。

当然,曹叡的固执己见也会影响他与世族门阀的关系。曹叡在女儿曹淑夭折后,想亲自送葬。陈群及诸位大臣极力劝谏,曹叡不予理会,依然坚持己见。曹叡喜好营建宫室,大兴土木,奢侈浪费。王朗多次劝谏,曹叡不听。司马懿也曾多次劝谏不要劳民伤财,曹叡不听。杨阜、高堂隆等人多次劝谏,曹叡照样不听。陈群和司马懿是辅政大臣,是世族门阀代表。王朗、杨阜、高堂隆等人也是世族门阀出身。世族门阀非常注重维护礼法和既有制度。曹叡不惜破坏礼法和既有制度,去给夭折的女儿送葬,导致很多世族门阀对曹氏皇室的事冷眼旁观,也导致很多世族门阀倒向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司马懿。

曹叡大权独揽,越发自信。他下令追封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高祖母为高皇后。曹腾是东汉中后期的宦官。曹丕称帝后,采取限制宦官政策,回避曾祖父曹腾是宦官的历史事实,没追封他为皇帝;曹叡如实肯定高祖曹腾的功绩,不顾忌讳,追封他为皇帝,从侧面反映他已经牢牢掌握朝政大权,且内心相当自信。

曹叡注重法制,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简删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屈打成招。他处理政事旷达严谨,善于纳谏。地方官吏和百姓上书,他都一一过目,毫无倦意。

他继承先皇的宗室政策,削弱宗室,加强中央集权。不过,因被陈王曹植上书所触动,他下令将诸侯王领地由县改为郡,允许诸侯王进京朝见。这已经宽松了很多。

曹叡当皇帝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稳定了魏国局势,促使魏国进一步繁荣。曹叡当皇帝时期是魏国全盛时期,这一结果,是曹叡功绩最好的总结。

二、挫败蜀吴,屡战屡胜

曹叡当皇帝时期被认为是魏国最强盛时期,是因为那个时期,魏国对外战争频频获胜。无论是来自东吴孙权的进攻,还是蜀汉诸葛亮的攻击,魏军都将其一一击败。

在魏蜀吴三方中,率先皇帝更替的是蜀汉。蜀汉章武三年(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死去,刘禅继位,蜀汉丞相诸葛亮封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全权处理大小政治事务。刘禅全面依赖诸葛亮。诸葛亮恢复联吴抗魏同盟,全力恢复经济和发展农业,对魏吴相争采取观望态度。

全力发展三年后,蜀汉建兴三年(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南中。诸葛亮率军深入不毛之地,接连攻打雍闿和孟获所部反军。他采取以攻心为主的战法,先率军打败雍闿所部,再七擒孟获,成功平定南中叛乱,获得大量资源,组建劲旅无当飞军[1]。

随后,诸葛亮又准备北伐魏国。诸葛亮准备好北伐时,魏国皇帝已经换成曹叡。吴军多路进攻魏国,被魏军全面击退。为击败魏国,诸葛亮用计谋策反孟达,先削弱魏国实力。

太和元年(227)六月,曹叡命令司马懿到宛城,加督荆州、豫州诸军事。当初,孟达投降魏国时,曹丕不顾司马懿的劝阻,任命孟达出任新城太守,封侯,假节。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蜀汉丞相诸葛亮想北伐魏国,摒弃前嫌,暗中与孟达通信,图谋策反他叛魏归蜀。孟达失宠后,也想投奔蜀汉,寻找新靠山。

诸葛亮担心孟达言行反复无常,想用计逼迫他早点叛魏归蜀。得知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有矛盾,诸葛亮就派郭模到申仪那里假投降,故意泄露孟达跟诸葛亮私下通信约定叛魏归蜀的消息。孟达得知事情泄露,准备起兵叛魏。

申仪得知相关消息,立即密告司马懿。司马懿老谋深算,担心孟达突然发难,就先给他去信安抚。他在信中说:“将军往昔放弃刘备,前来投奔我们的国家,皇帝委将军以边疆重镇的任务,任命将军负责图谋进攻蜀汉的事,是非常坦诚磊落的啊!蜀汉人愚智,没有一个不对将军恨得咬牙切齿的。诸葛亮想除掉你,只不过暂时找不到好办法。郭模所说的,并不是小事。诸葛亮怎么能让那些轻而易举泄露呢?大概是他在用计谋啊!”

孟达收到信后,见司马懿并未责备,反而像朋友一样劝他,内心高兴起来,对起兵反魏的事犹豫不决。司马懿给孟达写信后,立即率军悄悄向新城靠近。有将领劝司马懿先向皇帝汇报后再做决定。司马懿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孟达这个人没信义,现在正是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应当在犹豫不决时解决他。”司马懿亲自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往新城。八天后,司马懿率军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解救孟达的援兵,被司马懿所部拦阻在西城安桥、木阑塞等地。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进攻上庸城。仅仅过了十六天,邓贤、李辅等人就开城投降。司马懿率军进入上庸城,俘杀孟达,将他的首级送往京师。

随后,司马懿回军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浪费。当地吏民对司马懿心悦诚服。

策反孟达反魏归蜀失败后,诸葛亮又在策划北伐战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又率军北伐。

魏延认为,魏国关中守将夏侯楙怯懦无谋,向诸葛亮建议,由他率五千精兵,从褒中沿着秦岭往东行进,到子午以北,奇袭关中,在潼关与诸葛亮所部会师。诸葛亮认为这样进军过于凶险,没采纳魏延的计策。诸葛亮让赵云率领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据箕谷,佯攻关中地区,吸引魏国主力军的注意力。诸葛亮亲自率军向祁山进攻。

诸葛亮率军杀来,魏国事先毫无防备,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纷纷投降。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进行坚决抵抗。曹叡得知消息震惊,赶往长安坐镇,派曹真到郿县去指挥诸军作战。

曹真派张郃率军进攻街亭。张郃率魏军打败在街亭的蜀军守将马谡。与此同时,曹真率魏军在箕谷击败赵云、邓芝所率蜀军偏师。魏军继续向陇右进攻。为避免遭夹击,诸葛亮率蜀军退走。曹真率军相继收复南安、天水和安定。

战后,曹真深入分析前方战线的情况后,认为诸葛亮必定会派兵进攻陈仓。他派郝昭、王生率军镇守陈仓,加强修筑城池。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挥泪斩马谡,然后整顿军队,寻机再战。

这次军事胜利后,曹叡担心吴国和蜀汉同时发起军事进攻。他问司马懿:“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说:“孙权仗着中原士兵不习惯水战,所以才占据东关(今安徽含山)。如果我们要进攻东吴,必须进攻其关键部位。夏口和东关是东吴关键驻点。派陆军攻向皖城,引诱孙权率军东下,为水军进攻夏口提供机会。这样进攻,如同天降神兵,必然攻破吴军。”曹叡又安排司马懿回宛城,防备蜀军进攻。

如曹叡所担忧的,在击败蜀军进攻没多久,魏国与吴国又爆发了战争。

原来,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孙权与番阳太守周鲂秘密策划,让周鲂写信给曹休,说孙权责难他,他害怕被杀,准备以番阳郡归降魏国,请求派兵接应。随后,孙权不断派尚书郎到周鲂那里查究各种事。周鲂也到番阳郡门之下剪下头发谢罪。曹休得知相关消息,便相信周鲂请求归降是真的。曹休上报皇帝,说他想率十万步骑兵向皖城进发,前去接应周鲂所部。曹叡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同时命令司马懿率军向江陵方向进攻、贾逵率军向东关方向进攻,三路大军同时进攻吴国。

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八月,吴王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朱桓为左都督、全琮为右都督,各率三万人迎击曹休所部。曹休意识到被周鲂欺诈后,仍然仗恃人多,准备趁机与吴军决战。

左都督朱桓对孙权说:“曹休因是皇亲国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谋的名将。如今,他率军与我们交战必败无疑,败后必逃,逃走时肯定经由夹石、挂车[2]。这两条道路都很险要狭隘。如果我们能派一万士兵用柴断路,那么就可全部俘虏魏军,甚至可以俘虏曹休本人。请派我率军断路。如果能受上天神威帮助,使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率军乘胜长驱直入,进而攻取寿春,割据淮南,划分许昌、洛阳。这是万世难逢良机,切不可失!”孙权询问大都督陆逊的看法。陆逊认为不可。孙权没采纳此计谋。

曹休突然改变作战计划,寻求与吴军决战。魏国一些朝臣也看出不利,纷纷向皇帝上书提意见。曹叡还没来得及找到解救之法,曹休所部和陆逊所部已经于石亭展开大战。

大都督陆逊亲自统率中路军,命朱桓、全琮分别率部为左右翼,三路吴军并进,冲向曹休所部魏军。吴军一鼓作气击溃了魏军。魏军残部逃走。吴军在后追杀,一直追到夹石,斩杀、俘虏了魏军一万多人,缴获上万牛马驴骡车辆及几乎全部军资器械。

起初,曹休上书请求深入吴地以接应周鲂时,曹叡命令贾逵率军向东与曹休所部会合。贾逵分析战场形势后,料定曹休所部必定失败,便命令各将领水陆并进。他们行军两百里,擒获吴国人问询,得知曹休所部已战败,吴军已阻断夹石通路。将领们不知怎么办才好,有的想等待后继军队。贾逵认为,曹休对外兵败,对内路绝,进不能战,退不能还,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恐怕支撑不到天黑。吴军因没后续军队,所以只追到夹石。魏军如果急速进军,出其不意,沿途设下许多旌旗战鼓作为疑兵,先声夺人,就能扭转局势。

果然,吴国人从远处看到贾逵所部魏军“人数众多”,惊恐撤走。曹休才得脱险。贾逵率军据守夹石,供给曹休所部士兵粮草。曹休所部才振作起来。此前,贾逵与曹休关系不好,这一战中,贾逵以德报怨,冒着危险救了曹休。曹休感到羞愧。又见这次严重损兵折将,丢尽辅政大臣脸面,曹休不久病死。这一战,孙权威名大震,趁机在第二年正式登基称帝。

诸葛亮得知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虚弱,认为再次北伐魏国机会成熟。蜀汉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率数万军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郝昭率魏军坚守。诸葛亮派人数次游说郝昭投降,遭拒绝后,挥军进攻陈仓城。

魏国已经事先在陈仓加固城墙、做好防守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双方激战二十多天,未分胜负。曹真得知消息,派费曜等人率军救援陈仓。曹叡得知消息,也派张郃率军前去迎击诸葛亮所部。

此时,蜀军粮草不继,又得知魏国援军快到,诸葛亮再次率军退回汉中。

蜀汉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出兵进攻魏国。陈式率蜀军成功攻占武都郡、阴平郡。诸葛亮安抚当地氐族人、羌族人,留兵据守,亲自率军回汉中。这次进攻,魏军还没来得及反击,诸葛亮就主动撤军。

蜀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上表说,蜀军多次犯境,请求派出数路大军进攻蜀汉。曹叡采纳他的建议,陈群却反对从斜谷进军。曹真再次上书请求从子午道进攻汉中。陈群又陈述不能出兵的理由,认为大规模征战军事用度花费非常大。曹叡将陈群的意见提供给曹真参考。曹真拒绝陈群的建议,随即率军出发,从子午道进攻蜀汉;同时派司马懿经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部或从斜谷进攻,或从武威进攻。因汉中艰险,时逢雨季,栈道遭雨水冲刷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一半路程。华歆、杨阜、王肃等人都上疏,劝皇帝下诏撤军。九月,曹真只得受诏撤退。

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乘魏国雍凉地区半年没下雨,发生严重旱灾,再次率军北伐。他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堡,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大营。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派人联络鲜卑首领轲比能。轲比能起兵到石城响应蜀军。此时,曹真病重,无法率军出征。曹叡便派司马懿到长安,坐镇指挥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部抵抗蜀军。

诸葛亮留下王平继续率军攻打祁山堡,亲率蜀军主力北上,攻击上邽(今甘肃清水)。司马懿得知消息,率军日夜兼程,急行军抵达上邽东,扎营与诸葛亮所部对峙。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所部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加上魏军经过通宵达旦行军,已成疲惫之师,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因粮草补给不足,回军卤城。司马懿率魏军追到卤城,然后登山掘营,与蜀军对峙,但依然不与蜀军交战。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不为所动,坚决不派军出战。

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撤出对祁山堡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派张郃率军打通和祁山堡的联络后,继续攻卤城以南王平所部蜀军,从案中道进逼蜀军;亲自率军进攻卤城以北诸葛亮所部蜀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蜀军。

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分别率军迎战,结果大败魏军。司马懿只好收拾残部,继续坚壁清野,与诸葛亮所部耗下去。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所部粮草供应不上,蜀汉皇帝刘禅下令撤退的圣旨也到了前线。诸葛亮只有率军撤回。司马懿命令张郃率军追击,结果张郃中埋伏而死。

三年后,蜀汉建兴十二年(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又率十万蜀军出斜谷进攻魏国。曹叡得知消息,又派司马懿率军去抵抗。四月,诸葛亮率蜀军到达郿县,驻扎在渭水之南。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所部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那里是必争之地。”

郭淮预料诸葛亮会争夺北原,主张派兵先占领北原。他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百姓和胡人,成为国家安危的大祸患。”很多人不以为然,司马懿却非常认同,命令郭淮率军去抢占北原。

战壕还没修好时,蜀军就压境而来。郭淮只好率军奋力回击。不久,诸葛亮率蜀军西行。诸将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郭淮认为,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的目标是阳遂。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城中早有防备,诸葛亮没能成功。

诸葛亮率蜀军与魏军作战时,孙权也派十万吴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军作战。满宠率魏军抵抗。曹叡亲自率军去增援满宠。吴军得知消息,迅速撤走。群臣认为,司马懿还在西边和诸葛亮对峙,请皇帝率军去长安声援。曹叡说:“孙权败走,诸葛亮也会吓破胆的。有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我有什么担忧的呢!”

诸葛亮东进道路受阻,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不得已率军去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所部。

司马懿继续坚持“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与诸葛亮相持了百余天。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都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想激将他派兵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他部下非常不满。他便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曹叡接到司马懿的上表,一下子明白他不想出战,只想堵住部下请战的嘴。因为孟达反叛时,司马懿果断出击,先斩后奏,此时如果他想出击,是不会请示皇帝的。曹叡决定给司马懿支持,派铁面无私的辛毗持着杖节去做司马懿的军师。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表示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诸葛亮毫无办法,只好分兵屯田,做持久战准备。

不久,诸葛亮派人求战。司马懿不跟使者谈军事,而是谈家常,询问诸葛亮的日常起居。受到优待的使者无意间透露了诸葛亮的生活习惯。司马懿听后,对身边的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当月,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为由,率军撤回。

诸葛亮联吴抗魏,倾尽蜀汉力量,多次进攻魏国,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战略目的。曹叡充分利用曹真、司马懿等人,采取正确策略,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些胜利说明曹叡在三方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安定北疆,帝国巅峰

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进入沉静状态,曹叡便集中精力解决鲜卑入侵和辽东公孙渊问题。

曹操曾强力消除匈奴、乌桓、鲜卑威胁;曹丕对鲜卑实行分化政策,也基本维护了北方安宁;曹叡当皇帝时,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落,联合蜀汉,配合蜀军进攻魏国。诸葛亮不断发起北伐战争,曹叡将蜀汉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对鲜卑采取安抚分化政策。诸葛亮死后,解决鲜卑入侵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袁绍占据河北后,一些中原人逃奔靠近边塞的鲜卑部落。鲜卑首领轲比能教那些人骑马打仗,同时也向那些人学中原文化。轲比能学中原制度统率部民,外出打猎时,高举军旗,以击鼓作为进退口令。

起初,轲比能通过护乌桓校尉阎柔向朝廷进贡。建安二十三年(218)四月,代北乌桓无臣氐等人反叛,轲比能接纳无臣氐等人,与他们一起对天盟誓,率军协助乌桓作战,侵扰边塞。曹彰率兵北征,大败鲜卑乌桓联军。轲比能退出塞外。

黄初元年(220),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曹丕封轲比能为附义王。第二年,轲比能却将住在鲜卑的五百余家中原人驱赶出来,逼他们回代郡。黄初三年(222),轲比能率三千多名骑兵,驱赶七万多牛马与中原通商,派一千多家中原人居到上谷。这些举动给魏国造成严重损失。

轲比能、东部鲜卑首领素利、步度根三部互相斗争。素利向乌桓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担心鲜卑人互相兼并,造成更大危害,率精锐骑兵将鲜卑部落杀得尸体布满原野。步度根不断与轲比能相互进攻,势力日益衰弱,只得率万余人来到雁门郡内,请求归附魏国。雁门太守牵招率军还击轲比能,杀死轲比能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乌桓归义侯王同、王寄等结下怨仇。黄初五年(224),轲比能再次进攻素利。田豫率轻骑兵牵制轲比能的后方。

轲比能因兼并各部战争多次遭到田豫干预,心怀反叛之心。他给鲜于辅写信说田豫偏向素利和步度根,冤枉他是侵略者。他内心仰慕天子,请鲜于辅替他向天子讲明情况。鲜于辅上报朝廷,曹丕派田豫去招纳安慰轲比能。轲比能因此更强盛,统领十多万人,其余部落首领都很敬畏他。

太和二年(228)秋,田豫率军到马城时,轲比能率三万兵把田豫围困了七天。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幽州刺史王雄兼任乌桓校尉,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进贡。

太和五年(231),诸葛亮率军再出祁山,北征魏国,与轲比能串通,让他在石城屯兵,遥相呼应。鲜卑人此举激怒魏国皇帝曹叡。曹叡命牵招率军适时进讨反击。轲比能无法进一步向魏国进攻。诸葛亮退兵后,轲比能率鲜卑人逃回漠南。

青龙元年(233),轲比能诱使步度根背叛,率一万余人在陉北声援步度根。毕轨派苏尚、董弼等人率魏军阻击。在楼烦,轲比能派兵与苏尚等部会战。这一场会战,魏军并没心理准备,苏尚、董弼等人战死。

这一消息令曹叡感到震惊。中原天下三分,蜀吴联盟抗魏是基本局面。不过,无论是蜀汉,还是吴国,都是以步兵为主。蜀汉步兵强大,但在魏军面前不占优势,吴国步兵稍差,但水军实力和作战经验要比魏军强。曹叡频频应对来自吴国和蜀汉的轮番进攻,在辅政大臣以及名将协助下,也能保持胜多败少的局面。鲜卑人在北方发起叛乱导致魏国被三面夹击。关键的是,来自北部游牧民族的鲜卑骑兵比较强大,有能力对魏国进行快速突击。

王雄出任幽州刺史兼乌桓校尉,负责管理乌桓、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事务。王雄对轲比能以恩信。轲比能甘心臣服,主动示好,向幽州贡献名马。轲比能袭击并州军后,曹叡将王雄召到京城,与朝臣一起讨论对鲜卑的政策。

在一番激烈争论后,曹叡决定改变以往对鲜卑以安抚为主的策略,授权王雄便宜行事的权力。王雄思来想去,发现前任乌桓校尉田豫对鲜卑人的强硬政策有道理,但如果他突然从安抚政策改为强硬政策,会激起其他鲜卑人跟随轲比能反叛。他决定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

韩龙顺利完成任务后,王雄又出面拥立轲比能的弟弟为鲜卑首领,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死后,鲜卑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魏国北部边疆得到安宁。

解决完鲜卑问题后,曹叡集中精力解决辽东问题。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时叛时降,保持半独立状态。公孙渊继任辽东太守后,跟吴国相互勾结,敌对魏国。无论是曹丕当皇帝,还是曹叡当皇帝,都对辽东以安抚为主。

鲜卑人与蜀汉友好,相互结盟,辽东又被吴国拉拢。吴黄武八年(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也多次派使者出使辽东。受孙权鼓舞,公孙渊反魏的野心越来越明显。

太和元年(232),趁着魏国和蜀汉相持,公孙渊在辽东反叛魏国。曹叡震怒,想派兵征讨公孙渊,却找不到合适的将领。中领军杨暨推举田豫。曹叡赐给田豫符节,率青州各地军队去讨伐公孙渊。

正好,吴国派使者周贺等人与公孙渊相勾结。曹叡认为公孙渊的反军势力太强,又要渡海远征,下令田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计吴国使者的船只将要返回,观察好地形,在各个山岛险要之处布置军队防守。吴国使者返回时遇到大风,船只有的触石沉没,有的不得不停靠岸边,田豫突然带兵杀出,周贺被斩杀。青州刺史程喜却秘密上奏说:“田豫虽然立下战功,但军令松弛;得到许多珠宝器物,都发放给官兵而不交纳给官府。”喜欢珠宝的曹叡不高兴,没奖赏田豫。

青龙三年(235),曹叡派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桓校尉。青龙四年(236),毌丘俭率军征伐公孙渊。正好遇到辽水大涨,极其不顺利,他被迫撤军。第二年,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曹叡接到消息,非常震怒,意识到辽东问题非解决不可,且必须派出名将为统帅才行。景初二年(238)正月,曹叡将司马懿召回京城,商讨讨伐公孙渊的事。听完司马懿的分析后,曹叡心里有底了,决定派司马懿率军征讨公孙渊。

当时,魏国大修宫室,加上这次出征需要大量军用物资,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曹叡说:“昔日周公营造洛邑,萧何建造未央宫,今日宫室不完备,这是我的责任。然而黄河以北,百姓穷困,内外徭役繁多,势必不能百废俱兴,应暂时停止内务,以救目前之急。”曹叡嘴上答应,实际上依然我行我素。

景初二年(238)正月底,司马懿带着牛金、胡遵等人率四万步骑兵,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在六月到达辽水一线。公孙渊果然急令卑衍、杨祚等人率数万步骑兵,依辽水围堑二十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近襄平,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如果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

司马懿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在这局面。”他指挥魏军出击,三战三胜,然后乘胜率军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得知魏军来攻,派人向孙权求救。孙权也出兵声援公孙渊,还给他写信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深为贤弟感到担忧啊!”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感到恐惧,诸将想迁移军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说迁营的人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

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将领请求趁机会出击,司马懿不批准。司马陈圭非常不解,问司马懿原因。司马懿告诉陈圭:“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想速战也不可能。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来进攻,而是担心他们会逃跑。如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包围尚未合拢,如果我现在出兵抢掠牛马,会逼他们逃走。这时更应当稳住对方,不能为得小利而把敌人吓跑。”

随后,司马懿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有些大臣听说辽东前线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皇帝召还司马懿,另派将领率军出击。曹叡事先跟司马懿商议过,明白司马懿此举的目的何在,拒绝他们的请求,安慰他们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一个多月后,雨停了,水渐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襄平城内粮尽,饿死的人非常多,公孙渊部将杨祚等人向司马懿投降。当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襄平城中军民愈加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在八月时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向司马懿请求解围。司马懿下令斩杀王建和柳甫,要求公孙渊自缚请罪。

公孙渊意识到求和无望。他率军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早料到他会突围,得知消息,纵兵追击。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司马懿率军进入襄平,进行相关善后工作。

司马懿释放当年被公孙渊篡夺官位的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迫害的纶直、贾范等人修坟墓,表彰他们的后代,同时下令中原人愿意返回故乡的各随己愿。

随后,司马懿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乡。司马懿胜利班师。曹叡派使者到蓟去犒劳军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

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曹叡完成先辈尚未完成的任务,将魏国带到巅峰状态。

四、权臣辅政,皇权旁落

曹叡带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功勋卓著,却不知不觉中成为魏国大权旁落的直接推动者。

著名历史学家马植杰曾说:“综观曹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善为军计、明察断狱、比较能容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

从客观上讲,曹叡喜好营建宫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但只要继任皇帝稍有才干,也不至于亡国。继任人安排方面的失误才是让魏国走向没落和灭亡的祸根。

司马懿平定辽东后,曹叡又安排他前往关中,坐镇指挥魏蜀边境的军队,防止蜀军发起进攻。司马懿没走多远,就收到皇帝让他火速回京城面见的诏书,且在三天之内收到五封诏书。司马懿大吃一惊,乘马车昼夜兼行,赶往洛阳见皇帝。按照命令,他到洛阳城就直接进宫,来到嘉福殿内的御床旁边。此时,他才发现皇帝已病得很严重,不禁满眼流泪,询问疾病。

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眼睛望着旁边的齐王曹芳,说:“我已经病得很严重,以后的事委托给你。你和曹爽要辅佐好齐王。我能见到你,已经没什么遗憾了。”过了片刻,司马懿才知道,曹真儿子邵陵侯武卫将军曹爽刚刚被皇帝任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景初三年(239),八岁的齐王曹芳被册立为太子。同一天,当了十三年皇帝,年仅三十六岁的曹叡死去,太子曹芳继任皇帝,皇后郭氏为皇太后,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芳才八岁,不具备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致命的是,曹芳的出身来历不详。一旦他表现不良,他的皇位合理性就容易遭质疑。

魏国没明确的皇位继承规则。皇位继承者由皇帝指定,在众多皇子中择优而定。曹叡的亲生儿子全部夭折,皇位继承者缺乏,只能从宗室中选取。魏国实行严管宗室的政策。曹叡秘密从宗室中选取小孩收为养子,然后择优而定。曹芳和曹询都是曹叡收的养子。他们的出身来历严格保密。即使曹芳继位当皇帝,朝内外也不知道他是哪个宗王的后代。唯一知道的是,他是先皇帝的嗣子。这必然影响到朝臣对曹芳的忠诚度。

魏国制度规定后妃不能参政干政。曹芳年幼无法真正独揽皇权,郭太后也无法参与朝政,无权听取大臣奏事。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事实上变成曹爽和司马懿执政。一旦曹爽和司马懿意见不统一或者出现矛盾,魏国将陷入危机之中。

曹叡壮年而逝,突击提拔最信任的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齐王曹芳,但怎么也想不到曹氏江山会因司马懿和曹爽而大权旁落,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司马懿和曹爽掌握魏国实权。君弱臣强,臣民都将目光盯在司马懿和曹爽身上。曹爽是宗室,大司马曹真长子,没建立过军功,也没执政经验,因受皇帝曹叡宠爱而被突击任命为大将军。他的资历、战功、威望,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

天下三分局面依旧是蜀吴联盟抗魏。不同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在大臣辅佐下,蜀汉皇帝刘禅采取和平政策,与吴国保持友好,也不进攻魏国。魏国频频征战,也一时半会儿没精力进攻蜀汉。刘禅也乐得过太平日子。吴国皇帝孙权年纪比较大,与曹操爷孙三代人博弈,都无法取得大胜,便将主要精力放在向沿海扩张上。

不过,孙权喜欢趁火打劫,每逢魏国皇帝更替,都会“凑热闹”。曹芳继任皇帝,孙权毫不例外地趁机出兵攻打魏国。

正始二年(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四月,孙权派出四路吴军攻打魏国——全琮率军进攻芍陂,朱然、孙伦率军围攻樊城,诸葛瑾率军进攻六安,步骘率军进攻柤中[3]。积蓄一段时间力量的吴军战斗力爆发,四路吴军都取得较大胜利。在危难之间,司马懿毛遂自荐,率军去抗击吴军。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却认为,南方暑热低湿,大军不宜久留,派轻骑挑战吴军。吴将朱然所部不敢迎战。司马懿便下令休养士兵,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司马懿命令魏军乘胜追击。在三州口,魏军追杀吴军一万余人。吴军船舰物资损失非常多。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也无功而还。

因战功,司马懿的食邑增加到一万户,司马家族十一个子弟被封为列侯。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却更加谦恭。他常告诫子弟们:“盛满是道家所忌的,春夏秋冬尚且往返推移,吾有何德能居此高位。减损再减损,或可以免于祸啊!”

曹芳继位的危机解决了。接下来,魏国也进入难得的几年和平时期。司马懿的声望越来越高,身体也非常健康,并没如某些人期待的那样活不了几年就死去。与司马懿一起辅政的曹爽却忍耐不住了。

在辅政初期,曹爽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为国事尽心尽力,对曹爽也以礼相待。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怂恿,为排挤司马懿,削去他的军权,实现独自专权,就向皇帝建议任命司马懿为没实权的太傅,像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司马懿不骄不躁,坦然接受。不过,只有朝中有事需要他时,他才会全力以赴排忧解难。司马懿老谋深算,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再次辅政时,尽量低调自保,等待时机。

曹爽又让皇帝晋升司马懿亲信的蒋济为太尉,免去蒋济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职务,任命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官兵交给中领军统领。此外,曹训出任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出任散骑常侍,时常伴随在皇帝左右;曹爽表弟夏侯玄出任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军队的武官。曹爽兄弟完全掌握京师禁军。

掌握军队后,曹爽又提拔一些官员作为亲信。一部分毫无声望和政治才干的闲人——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曹叡在位时,嫌弃他们浮华而弃用,曹爽却全部加以重用,让他们担任要职:丁谧、何晏、邓飏出任尚书,由何晏负责选拔官员;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令尚书奏事时,曹爽要求他们先向自己汇报,由自己权衡轻重后再询问司马懿。

何晏在曹丕当皇帝时未任职,在曹叡当皇帝时也仅仅担任闲职,没任何政治经验。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人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是魏晋玄学创始者。曹爽重用崇尚清谈、不关注实际的人,其执政水平可想而知。对这一切,司马懿看得清楚。曹爽令人送给他看的奏折,他基本不看,更不发表看法。渐渐地,曹爽不再询问司马懿政事,遇事自己做主。

正始五年(244)二月,曹爽一再要求皇帝下旨,让他率军进攻蜀汉。曹芳即使不满意,也受不住纠缠,只好答应。司马懿早已被曹爽架空。曹爽没将此事告知司马懿。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结果丝毫不出乎意料,曹爽率军伐蜀,无功而返。

曹爽想建功立业,增长声望,没想到结果很打脸,不得不暂时收敛起来。不过,局势让曹爽以及同伙坐不住。曹爽率军攻打蜀汉失败两年后,幽州刺史毌丘俭率军讨伐高句丽、濊貊,却一路胜利。一对比,不少人觉得曹爽无能,还自以为是,瞎折腾。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宣扬权威,正始八年(247),在何晏、邓飏、丁谧等人怂恿下,大将军曹爽下令将郭太后软禁在永宁宫。郭太后是曹叡的皇后,是朝臣中忠诚于先帝的象征人物,既没干预朝政,也没做出辱没皇家尊严的事。曹爽将郭太后软禁,引发很多人的不满。郭太后和皇帝告别时,相对哭泣,令人感到悲伤。

曹爽专权,付出的代价是,丧失民心和一部分忠臣的支持。魏国是权臣通过禅让建立的。曹爽专权让天下人都认为他想取代皇帝。曹芳深感危机,感觉自己彻底变成傀儡,即将被取代,无奈之余,亲近一群小人,及时行乐。有大臣上疏劝谏,但对时局悲观失望的曹芳不听,继续吃喝享乐。辅政大臣曹爽任意妄为,皇帝曹芳及时行乐,放纵“摆烂”,朝内外不少人逐渐对魏国失去了信心。

见曹爽等人如此嚣张,司马懿假装生病,不问政事。正始九年(248)三月,宦官张当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趁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曹爽及同党担心司马懿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前去拜望司马懿。司马懿假装病重,成功骗过李胜。曹爽等人认为司马懿已经离死不远,不值得忧虑,放下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

司马懿表面装病,暗中却在布置,准备消灭曹爽一党。正始十年(249)正月,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训都跟随一起去了。司马懿趁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郭太后被曹爽折腾得那么惨,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司马懿,下旨捉拿曹爽等人。司马懿拿到郭太后的懿旨,命令司马师率军控制洛阳,亲自与太尉蒋济率军去迎接皇帝。

在洛水浮桥驻军后,司马懿派人上奏皇帝陈述曹爽的罪行。曹爽扣住奏章,扣押皇帝,想发兵对抗。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里派许允和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趁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奉郭太后的懿旨免去曹爽职位,没其他想法。曹爽无计可施,请求皇帝下旨将他免职,把他带在身边。

曹芳一行回洛阳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人,灭三族,完全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封邑,食邑两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十二月,曹芳又诏命司马懿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辞九锡之礼。

嘉平二年(250)春,司马懿久病,不再上朝。每遇大事,曹芳都亲自到司马懿府中征询意见。魏国皇帝曹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这与曹叡独揽皇权,有天壤之别。

注释

[1]无当飞军,蜀汉后期主力军之一,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利用当地蛮夷兵源组建的一支军队。

[2]夹石、挂车,此处指地名。

[3]柤中,一作沮中,地区名,在今湖北南漳县西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