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文存丛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

庚子岁末,钱菁君以新作《海昌文存丛谈》初稿见示,并嘱我作序。我与他既是契友,又有师生之谊,便欣然从命了。

我俩相识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在海宁第一中学任教,他还是一位高中学生。虽未面授,但早已知道他是一名品学兼优、兴趣广泛的优秀学生。因为历史的原因,毕业后未能进一步深造。后来得知他入业杏林,师从当地名医朱炼之学了中医,并且业绩卓著:在海宁创建了中医男性专科,还担任了海宁中医院院长的要职。虽然同在一地,但也是缘悭一面,暌违许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海宁日报》上看到了他写作文史专著《海昌余韵》的专题报道,感到意外和惊喜,就马上联系上了他,并向他索取了此书。那时我忝任海宁名人研究室副主任,对当地名人文化比较关注,而且正在进行《海宁历代名人百咏》的创作。我认真翻阅了他的著作,获益匪浅,既从中获得了许多资料,又打开了我的创作思路。

此后,我们的交往就多了起来。我还特地到他的工作室拜访。他退休后仍在医院发挥余热,半天门诊,半天在工作室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除了整理有关名家医案外,就专注于海宁文化名人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儒医一家的说法,钱菁君在从事中医和研究古代医案的过程中,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得以阅读并浏览了大量的文史典籍,尤其对海宁历史名人的事迹和著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当地的资料不足,就千方百计联系国内知名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搜集了大量散见于各地有关海宁的文史资料,爬罗剔抉,索引钩沉,孜孜矻矻,笔耕不辍,花费了多年的精力,先后撰写并出版了《海宁历代医家要略》《海昌余韵》《细说海宁》《大国医王孟英》等多部著作,名闻乡里,令人刮目。为海宁的名人文化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填补了海宁文化名人研究领域的空白。

海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今名人著述浩如烟海,据《海宁市志》记载:有历史和现代文化名人近600位,著作1600余种,可谓洋洋大观,源远流长,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和学术巨擘的扛鼎之作。许多珍稀典籍都有待整理出版。地方有关部门近几年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陆续编印出版了《海宁珍稀史料文献丛书》,但也仅取其什一而已。钱菁君长期涵泳于海昌文史瀚海之中,对海昌文存的整理出版寄予厚望,多次跟我谈起此事,常感叹于热衷和能胜任此浩大工程的人才之不足,但自当立志尽一己绵薄之力,做一些搜集和推介工作,这对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对此也很有同感,对他的作为由衷赞叹!

《海昌文存丛谈》一书从历代海昌名人及其典籍中精心遴选了108人的百余种著作,跨时千余年,涉及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可谓是瀚海拾贝,艺苑撷英。对他们的生平行迹,作品内容、特点,业绩贡献及前人评述等做了详尽而恰当的介绍和品评。阅读此书犹如游走于历史文化长廊之中,应接不暇,如聆听先贤教诲,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正如清代学者陈克恕所言:“博观约取,心手间别有神解矣!”钱菁君也自感浸淫于此中,犹如江皋拾翠,洛浦探珠,含英咀华,收益良多!王荆公在《游褒禅山记》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做学问何尝不是如此!面对海昌文存这一宝库,一本丛谈只能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未免沧海遗珠,顾此失彼。有感于此,他便一发而不可收。面对这一文化学术宝库,准备再接再厉,另辟蹊径,阐幽抉微,续写更多有关研究海宁名人文化的专著,以飨读者,我们也殷切期待着!

海宁清代学者吴骞有一印语:“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查有新也有言:“出交天下士,归读古人书。”诚哉斯言!海宁众多先贤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和研究,他们的学术精神有待我们去传承和发扬,钱菁君正致力践行之。见贤思齐,让我们勉力同行吧。

辛丑孟春 于海宁 唐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