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给予的含义与爱的四重特质

在给予的部分,弗洛姆有三个重要的观点:

1.给予不是牺牲;

2.没有接受的“给予”是欺骗;

3.最重要的奉献领域不是物质财富的领域,而是特殊的人的领域。

如何来理解这三个观点?

如果我们将给予视作牺牲,那么必然就会埋下委屈和算计的种子。亲子关系里我们常见到有父母充满委屈地对孩子说,我们为你付出牺牲了这么多……这样的说法往往让天然的养育行为变成了孩子一生无法偿付的债务,仿佛孩子的得到成了一种原罪。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的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小孩往往充满内疚感,他们很难舒展,也很难真的告别父母去外面的世界自由展翅高飞,因为他们的心底埋藏着还不清的债务,必须把让父母满意视作头等任务。

亲密关系中,若夫妻间也将相互的付出视作牺牲、放弃,这也会制造巨大的冲突。因为始终站在“付出和牺牲者”位置上的人同时也占领了道德高地,他将“清白、高尚”的位置给了自己,伴侣势必就只能待在“获益、亏欠”的位置上承受着接受的压力,然而没有人愿意永远待在这样的位置上,这意味着在道德感上、自尊上、自我价值上都是低于对方的,当这种对健康自恋造成的威胁持续累积到超出关系能够承载的范围时,就会演变为剧烈的冲突。

所以当我们说付出时,我们必须要检视,我们的给予是不是和放弃、牺牲、剥夺挂钩。如果有这样的感受,则意味着弗洛姆所说的,人格的发展还未超过接受、索取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尚未进入“成人”的阶段,仿佛自身仍是个需要被喂养的“孩子”。正因为受困于这个阶段,才会把给予视作痛苦,把忍受这种痛苦视为修行,实际上,这些都是在错误的理解上形成的冲突。

弗洛姆认为,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是潜力的最高表现。

这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无论是快乐、幽默、兴趣、理解、知识、伤感,奉献出生命热忱的过程,使他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如同一棵果树,努力扎根汲取养分,不仅使得自己满树硕果,还用这果实滋养了经过的行人,驻足的动物,并落地成了新的树苗。

弗洛姆还指出,在真正的给予中,给予者不得不带回在另一个人身上复活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反过来影响他,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助学。当救助者看着自己资助的山区儿童最终走出大山,告别贫困和愚昧时,假如他的人格健全,他必然会因为另一个生命的改变和绽放而欣喜和宽慰。即便不是救难,仅仅是一个普通职业,老师看到自己用心教出的学生学有所成,制药厂的工人知道自己认真生产的药如何帮助了患者,出租车司机看到自己安慰的话语和递出的纸巾让情绪崩溃的夜归人从沮丧中恢复,想必都会感受到从对方内心被复活的那些让彼此滋养的东西。

因此,共享中产生了某些事物,这是两人共同的创造物,而两个当事者都因这是他俩创造的而感到欣慰。

显然,要能够拥有这样的“给予”的能力,一个人的个性的发展水平就变得至关重要。弗洛姆指出,爱以达到“突出的创造性倾向”作为先决条件,在这种倾向中,人能克服依赖性和自认为无所不能的自恋妄想症,摒弃了剥削他人和守财奴式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心,以及依靠自身能力达成目标的勇气。如果谁缺乏这些品质,谁就会害怕奉献自己——因而也害怕爱。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我想讲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

2022年8月,我家的屋顶防水出现了问题,于是我找了防水公司的工人上门维修。那时正是上海天气最为炎热的一段时期,四五个工人每天早上7点前就到家里开始干活,中午11点多吃午饭休息,下午3点左右再接着开工,干到晚上。

这个活非常辛苦,工人要来回爬上爬下,还要扛很多工具、大量的卷材,有个年轻小伙只有二十来岁。干活途中我无意间问起他们中午会在哪里休息,他们告诉我,就在我们楼下的树荫或是过道里。

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户外的温度之高难以想象,那些地方并不会凉快多少,如果这样休息恐有中暑的风险,我的脑袋里一瞬间浮出要留他们在家休息的念头,但我马上驱散了这些念头,因为我是一个人在家,而他们都是五大三粗的汉子,我感到本能的害怕。同时我告诉自己,我已经为他们的劳动付了应有的酬劳,在外休息是他们公司的规定,我并不需要对此负责。

午休时间到了,他们离开了我家。我却不由自主想起小时候在家,我父母叫人来家里干活的场景,夏天的时候我爸妈会热情地招呼工人们休息喝水,还会煮绿豆汤,切西瓜给干活的工人吃,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已经付过了工钱。那是一种非常淳朴的、本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并没有像我这样冷静精确地以钱、商业权责去做衡量。在那种简单质朴的关系里,我的父母和很多类似的人,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为身边的人提供关照。

接着我想到,如果他们当中的某人是我的兄弟、我的叔侄、我的亲戚,他们在外干活,我会希望他们被如何对待?高温中暑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如果遭遇了这些,我是他们的家人,我将会有何感受?

两种不同的视角和情感在一起撞击,让我意识到了问题出在哪里。我本能的害怕并没有错,但是我在应对这个感受的时候产生了无意识的退缩和对自己创造性的抑制。我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好像无力保护自己的小女孩的位置上,同时忽视了其他的一些线索——这些工人举止礼貌,工作态度认真,如果说我曾经听说过很多奇葩残忍的事件,那毕竟是少数,而且假如他们真的有一些让我感到不安或者不适的因素,我也应该完全能够以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方式提出并交涉,也就是说,我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并不是一个只能靠其他人来保护的小女孩。

于是等到工人们回来,我向他们提出了建议,午饭后可以回到我家来休息,我在书房的地上和沙发上铺上了垫子,为他们找来靠枕,提前打开房间的空调,这样他们能有充分的休息,工作自然也会更加有劲。

同时,我买来了西瓜冰好,像当年我爸妈那样,在半下午的时候招呼他们休息吃瓜,为他们冰镇好矿泉水,工人们对我的安排表示了真诚的感谢,我也为自己能够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照顾感到开心,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自己的人性的某个部分想要超越没有生命的条规,去实现对他人的活生生的关心。

在这个事件里,我的内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从弗洛姆所说的“依赖”与“守财”,转向了“自信”与“勇气”,只有在后面的状态里,我才能自由地给予。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相信它也是人与人诸多关系的一个缩影。

在给予的因素之外,弗洛姆还提到了爱的四个重要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与了解。这四个词如此平常,但如果我们能够看见它们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所代表的行为与分量,我们就会对爱意味着什么有更深刻的体验。

在《爱的艺术》一书的一开始,弗洛姆放上了文艺复兴初期的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帕拉塞萨斯(Paracelsus,1493—1541)的一段话: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也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懂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知。

这段精辟的话里几乎包含了这四个要素的全部。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也曾有过类似的名言:“知与爱成正比。”

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在爱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质,有什么共性与独特之处,有哪些持续的变化,我们怎么敢说自己是爱着对方的呢?没有积极的关心,便没有爱。试想一个爱猫的人却让他的猫饥一顿饱一顿,毛发蓬乱,身处险境,这是否能称为爱?积极的关心必然意味着我们能够关心对方此刻的需要,以及在更长时间维度中的发展。

责任感则意味着能够并准备“反应”,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对精神需求的关怀,以及对对方表达或未表达出口的需要的反应。能够并准备反应有多难?去看看商城里低头看手机2小时却懒得抬头看看孩子的父母,看看在家相对无言,一方打游戏另一方干家务,几乎少有情感交流的夫妻,以及在学校里遇见有问题的学生就马上训斥责罚而毫不问缘由的老师,我们或许就能知道,敏感而及时的反应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

2022年的年度大戏《人世间》里有这样一幕场景:男主角秉昆因为过失伤人被判入狱,出狱后想买辆车开搬家公司,向朋友借钱却被拒。秉昆很消沉,但他又不愿意向哥哥姐姐借钱。他的妻子郑娟察觉到他内心的沮丧,于是在未告知秉昆的情况下去找秉昆的姐姐借钱,秉昆为此不解也不开心,郑娟却对他说:“为什么能向朋友借钱却不能问家人?……你是不是对自己没信心?如果不是,那我们借了钱之后好好干,之后连本带息还给他们呗……”也许看到这里,大家会认为: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但是事实上在秉昆入狱的八年间,郑娟带着孩子一个人想方设法讨生活,从来没有开口向秉昆的哥哥姐姐借过一分钱,求过一次帮助,她认为自己需要为生活负起责任而她能够做到。但是对于秉昆遇见的困难,她深知没有帮助单凭努力是过不去的,她更是对秉昆内心的渴望和痛苦深深理解,她知道这个事情能否进行关乎着秉昆对他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是秉昆能否走出入狱阴影的关键,因此在这个关头,她选择了主动走出去求助,帮助秉昆实现他的渴望。而这就是对自己所爱对象未表达出口的需求的洞察和反应。

爱的第三个特质是尊重。没有尊重,责任就可能蜕变为支配和占有。比如,我认为你需要尽快结婚生孩子,给自己的养老做保障;我觉得你干这个工作以后很难有出息,必须改变你的人生方向;我认为你和这些人做朋友浪费时间,你得去和那些人交往……过度干预往往意味着尊重不足,而这满足的是侵入者的需要,侵入者也许希望通过控制和干预对方来补偿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但这并非被干预人的需要,这种入侵本质也是对对方主权和自我意志的剥削。

爱的关系里,如果我们能剥除自己的依赖欲望,让对方成为自己,而不是自己的药,爱便能有空间发展。当然,缺乏了解,就无法尊重和关心,更枉谈责任。然而了解有很多层次,多数的了解容易卡在“看见表象便马上得出结论”这样的路径。下结论和判断是容易的,弄明白原因是困难的,因为很多表现,当事人也未必能清楚知道原因,若我们有足够的现实与心理空间,不妄下结论,而是尝试顺着让我们产生情绪的线索去挖掘,或许我们就能看到自己和对方更丰富的内在。

曾经有这样一个视频被很多人传看:一个国外曾经坚持留长头发的小男孩,所有人都笑他像个女生,除了他的妈妈,最后这个男孩终于剃了头,并且把留长的头发剪了做成假发,原来他之所以留长发是因为想要做假发送给一个因白血病而光头的女孩。表象是留长发的“伪娘”,真相却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诚挚纯粹的爱。没有耐心了解,如何发现?

这也是为何通过爱,我们能洞察关于自己的秘密,通过富有爱的关系,我们能洞察彼此的秘密,因为我们在关系中的反应,我们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中,折射出了我们内在是怎样的人。也许我们独自一人时,认为自己富有爱心并充满悲悯和善意,但只有在急匆匆上班的路上被流浪狗挡了道而气急败坏地踢了狗一脚的那个瞬间,我们才有机会看见自己被隐藏的暴躁和粗鲁。没有关系的镜子,没有彼此付出的过程,我们如何发现?

在爱的关系中,我们不断了解彼此,并经由彼此去了解整个人类的群体。

上述的四种特质彼此相互依存,弗洛姆认为,只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者的交融形态。因为他们放弃了自恋的梦想,能够谦恭面对事实,并去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