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生存与无辜
“无辜”意味着什么?当尼采指责我们狂热地非难生命,狂热地从外界、甚至从自身寻求那些应当承担责任的东西,他的批判基于五个依据。第一点是“无物在整全外”[1]。然而,最后也是最深刻的一点却是根本“不存在整全这样的东西”:“有必要分解这个世界,放弃对整全的顶礼膜拜”(《权力意志》,第3部分,489)。无辜是多元性的真理,它直接产生于力与意志的哲学原则。每一物涉及能够解释它的力,而每一种力又涉及与之不可分割的能力。正是这种相关、肯定以及被肯定的方式尤其无辜。无论何物,如果它不让某种力解释自己、不让某种意志评价自己,自然会唤起另一种能评价它的意志和另一种能解释它的力。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我们宁愿保留与我们拥有的力相符的诠释,而否定与我们的诠释不相符的事物。我们造出种种古怪的方式来表现力与意志,迫使力与其所能分离,我们把自身的力称为“有价值的”,因为它绝不肯做它不能做的事,而把事物具有的力称为“应受谴责”的,其实只有事物才精确表现它拥有的力。我们把意志一分为二,造出一个中立的、富于自由意志的主体,并且给这意志行动和不行动的权力(《论道德的谱系》,第1部分,13)。这就是我们的境况与生存的关系,我们甚至尚未意识到意志可以评价(“衡量”)大地,力可以诠释生存。于是,我们否定生存本身,以贬抑代替诠释。我们发明了贬抑的办法,并把它当作评价和诠释的方式。“诠释当中的一种破灭了,但如果它被当作唯一可能的诠释,生存便似乎不再有意义,一切也仿佛是徒劳”(《权力意志》,第3部分,8)。唉,我们真是些蹩脚的玩家。无辜是关涉到生存、力和意志的一场游戏。在这里,生存被肯定和欣赏,力未与其所能分离,意志未被一分为二——这便是最接近无辜的含义(《权力意志》,第3部分,457—496)。
赫拉克利特就是这样一位悲剧思想家,公正的问题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在他看来,生命是彻底无辜的、彻底公正的。他对生存的理解基于游戏的本能,并让生存成为一个美学的而不是道德或宗教的现象。因此,尼采将他的观点逐一与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相对立,一如尼采把自己与叔本华相对立。[2]赫拉克利特否定世界的二元性,“否定存在本身”,并把生成作为一种肯定。我们不得不经过长时间的反思才能理解把生成作为肯定的意义所在。首先,它显然意味着只有生成;其次,毫无疑问,它意味着肯定这种生成。但我们还肯定了生成之在,我们说生成肯定存在或者存在在生成中得到肯定。赫拉克利特有两个像密码一样需要破译的思想;其一,并没有一个存在,一切事物都是生成;其二,存在也是这种生成的存在。一个是经验性的思想,它肯定生成;另一个是思辨性的思想,它肯定生成之在。这两种思想截然不可分割,像火与正义、自然与逻各斯一样,它们是同一元素的思想。因为没有超越生成的存在,也没有超越多样性的事物;多样性与生成绝非事物的表象或假象。但也不存在象超越表象的本质那样的多样且永恒的现实。多样性是与统一不可割离的表现形式,是统一本质性的转变和恒久的征兆。多样性是对统一的肯定;生成是对存在的肯定。生成的肯定本身即是存在,而多样性的肯定本身即是统一。多样的肯定是一肯定自身的方式。“一即多”。的确,如果统一未能真正在多样性中得到肯定,多样性如何从统一中出来?并在无穷无尽的时间过后,继续从统一中涌现?“如果赫拉克利特只察觉到一个元素,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径直反对巴门尼德(或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的……一必须在产生与毁灭中被肯定。”赫拉克利特看得很透彻,在他看来,多样性不需要惩罚,生成不需要赎罪,而生存也不是某种形式的罪行。他在生成中看不到否定,恰恰相反,他看到的是对生成和生成之在的双重肯定,简言之,是存在的正当性。赫拉克利特是晦涩的,因为他把我们引向那扇晦涩之门:什么是生成之在?什么是与生成不可分割的存在?回归是生成之在,是生成本身的存在,是在生成中被肯定的存在。作为生成之规律、作为公正、作为存在的永恒回归。[3]
于是,生存无须负责,甚至不该受到责难。赫拉克利特走得如此之远,他大声疾呼:“多的斗争即是纯粹的公正!事实上,一就是多!”多与一、生成与存在的关联构成一种游戏。肯定生成和肯定生成之在是游戏的两个时刻,这两个时刻的构成需要借助第三者的作用,即游戏者、艺术家或儿童的作用。[4]游戏者艺术家儿童,宙斯儿童:这就是酒神,是神话呈现给我们,给神的玩具包围的酒神。游戏者时而投入生活,时而观照生活;艺术家时而置身于他的作品之中,时而又凌驾于作品之上;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有时退出来,有时又加入进去。在诸如此类的生成游戏中,生成之在同样在跟自己玩着游戏。永恒(时间),据赫拉克利特说,是一个玩游戏的孩子,是一个玩投掷游戏的孩子。生成之在,即永恒回归,是游戏的第二个时刻,又是那与前两个时刻相同一、同时有助于整个游戏过程的第三者。因为永恒回归是不同于外冲运动的回归,是不同于行动的直观,但它又是外冲运动本身的回归,是行动本身的回归:它是当下此刻的瞬间,又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必须理解赫拉克利特阐释的秘诀,他把游戏冲动与渎神对立起来:“召唤新世界的并非被视为有罪的渎神行为,而是被重新唤醒的永不间断的游戏冲动。”这不是神正论而是宇宙论;不是认为一切不公必须得到补偿,而是认为公正本来就是世界的法则;不是渎神而是游戏,是无辜。“实际上,渎神这一险恶之词是赫拉克利特主义者的试金石。他必须在此表明他理解还是误解了他的大师”(《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第7节)。
注释
[1]《权力意志》,第3部分,458:“整体不能被判断、被衡量、被比较,更不能被否认。”
[2]下文中与赫拉克利特有关的可参见《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3]尼采对此作了精细的诠释。一方面赫拉克利特没有完全脱离罪与罚的视角(参见他关于完全燃烧的理论)。另一方面,他仅仅预示了永恒回归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论及赫拉克利特时仅暗示永恒回归的原因,而在《瞧!这个人》中(第3部分,“悲剧的诞生”),他的判断也不是毫无保留的。
[4]《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正义或无处不在的守护神;正在发生的斗争,即被设想为游戏的整体;在判断这一整体的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与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