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条件
赵弘殷:“第三,节帅要为想回家的将士发放路费,每人2两,不知可否资助一二。”
李让:“多少钱?”
赵弘殷:“先拿三千两吧,不够我再要。”
三千两,约等于现在六百万元的购买力。
李让咬咬牙,道:“好。”
赵弘殷:“第四,给我一百匹马。”
一匹马价值60两,一百匹可是六千两,约等于现在一千二百万元的购买力。
李让:“老二,我们有这么多马吗?”
高季兴:“要是把堂主、香主、汴梁市面上搞运输的马都凑一凑,应该够了。”
李让:“那就给赵县令凑,立刻去办。”
赵弘殷感觉漕帮帮主,好人啊!
李让:“赵县令,还有什么要求吗?”
哪怕就是赵弘殷脸皮再厚,这个时候,也不好意思再提什么要求了。
人家漕帮,对咱老赵,确实够意思。
整个帮会,都动了起来。
赵弘殷不知道,死气沉沉的汴梁城立刻就活了过来。
就连节帅府采买物品下人,都将这个消息告诉给了节帅。
赵弘殷:“最后一件事,一会儿喝酒,让小弟多敬李大哥几杯。”
李让:“好说,好说,只是我最近身体欠佳,还是让老二陪你去吧,到时候替我多喝几杯。”
赵弘殷懂:李让还是怕官府半路把他给抓了,把漕帮一锅端。
赵弘殷也不强求,毕竟,大家第一次见面,还没建立互相信任。
高季兴:“好嘞,老大,赵大人,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咱们过去,饭菜应该准备好了,咱们走吧。”
赵弘殷:“不急,咱们先签个合同。”
高季兴:“我们行走江湖,讲的是义气,吐口吐沫就是钉,莫非大人不相信我们。”
赵弘殷:“还是落实到白纸黑字上比较好,到时候打起官司来,也有个凭证,虽然也是我审理官司,但形式还是要走的。敬翔,你把合同写一下。”
在赵弘殷的口述下,敬翔把大唐第一份合同起草好了。
甲方:赵弘殷。
乙方:漕帮。
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签订本合同,供双方共同遵守。
双方约定如下:
乙方:提供县衙所需人财物,三千两白银,100匹马。
甲方:提供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义子名额一个。
签订时间:大唐中和五年。
签订地方:漕帮会议室。
签订人:甲方赵弘殷,乙方李让。
按过手印,一式两份,双方各留一份。
李让稍稍放心:漕帮和官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顺利的超过他的想象,虽然有点肉痛,但这一切都是值得。
他没有辜负祖辈的希望,把家族的基业保下了。
虽然要认个义父,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全忠事业刚起步,肯定要注意名声。
双方虽然谁都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漕帮给朱全忠的见面礼,保护费。
赵弘殷和高季兴离开了。
赵弘殷:“高管家,卖鱼的高启强是你什么人?”
高季兴:“我侄子,别看我年龄小,但是我辈分大。”
赵弘殷勾肩搭背的和高季兴走了出来,那关系看着就好像从小长起来的发小。
十几年不见,在异国他乡偶遇,那得把82年的拉菲全开了。
李思安和李彦威两人在聚义堂哪坐的住啊。
他俩来回踱步,总是朝一个方向不断观察。
这个方向不是会议室的方向,而是寨门的方向,两人只待赵弘殷的惨叫声传来,就会飞奔向寨门。
然而,他们失望了。
漕帮二当家跟赵弘殷关系好的像一个人。
高季兴:“两位将军,快跟我下馆子去吧,饭菜凉了,可不好吃了。”
李彦威:“去哪?”
赵弘殷:“上原驿大酒店。”
……
上原驿大酒店是集旅游、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
坐落在汴梁中心内城区的东北角,离着城墙非常近,一条街外就是鼓楼街,放着很多大鼓,那是打仗用的;
它离着北门和东门也很近,门外是汴河桥,百姓叫他们东门汴河桥,北门汴河桥。
汴河是内城的护城河,也就是在六河环绕的汴梁,才能奢侈的搞护城河。
不搞也不行,因为地处平原,无险可守,真要有了兵灾,也就能装装样子,搞个形式主义。
十个什长跟着赵弘殷、高季兴、敬翔在最大的包间吃饭,其他人在外面大厅用餐。
虽然到处都是破败的景象,但是这年头,有大鱼大肉吃,还有酒喝,那已经是天堂了。
丁会:“赵大人,你是不知道,看见你们四个孤身犯险,我是提心吊胆,坐立不安,要不是他们几个拉着我,我早就冲进去,和你们共患难了。”
其他七位什长都笑了,去茅坑共患难吗?
丁会又道:“难道你们不是这么想的,你们不为赵大人安全而担心吗?”
“对,对,对!我们都是这么想的。”
赵弘殷对这几个老兵油子,可是早看出来了,那是一点危险不愿意担。
有好处一点不能少分,一点亏也不愿吃。
一盘菜上来,没等服务员离开,就被拉住,“把盘子一块捎下去。”
越是力量大的人,饭量越大。
但和饿死鬼似的,也是少见。
赵弘殷:“让高管家见笑了!”
扭头对几位什长道:“你们怎么跟没见过荤腥似的?”
李思安作为头,解释起来:“大人,也不怪他们,最近军营的伙食越来越差,一到晚上就饿肚子。现在大家锻炼,都不敢太剧烈,怕晚上饿肚子。”
赵弘殷明白了,难怪张惠反复给他暗示,节帅没钱了。
他可不相信有人胆子大到敢在朱全忠眼皮底下,贪墨这些大头兵的钱。
赵弘殷看向高季兴,你倒是多来点硬菜啊!
高季兴没法再装糊涂了,“大人,这几年的行情,你也知道。
到处都在打仗,生意也没有以前好做了。
就拿我侄子高启强说,黄巢起义前,一天能卖二三十条,现在一天也就能卖七、八条,也就混个温饱。
日子太难了。”
赵弘殷:“谁说不是呢?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还是得搞钱啊,我倒是有个办法,能帮上忙,就是不知道漕帮愿不愿意干,真成了,漕帮不但能多交税款,兄弟们日子也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