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节度使传奇(上)
车声辘辘,马声萧萧!
“快,快,快!包围起来。”
一队全副武装的骑兵,大约两百来人,包围了刘崇家。
吓得周围居民,都关紧了房门,只道大祸临头。
看这样子,不是大盗进村劫掠,就是乱兵过路骚扰。
这还不是一般的小匪,敢直扑县城。
不少人暗骂守门官兵草包,大白天让贼人进城。
刘崇阖家老小,包括来给朱老太过寿的乡里,都觉惊惶万分。
没人能不害怕,因为前段时间,都城长安及周边160万人,被黄巢贼屠杀之后,已经成了无人区。
有人大着胆子问了门外的官兵,才知是来搜捕黄巢余孽的,其他便不再透漏分毫。
浑身发抖的朱老太对朱余道:“老大,坏了,坏了,肯定是老二、老三被官府拿住,这是来搜捕家属的,这可怎么办?咱们快藏起来。”
赵弘殷看着瑟瑟发抖的朱友凉,对朱家人道:“没事,是官兵的话,就好办了。我去打听打听,大不了多给点钱。”
极度惊恐的朱老太,终于把赵弘殷和县令赵大人联系到了一起,“你是赵大人,赵大人什么时候来的,为什么没人给我说一声呢?”
赵弘殷:“朱大娘,我刚来,我去外面跟他们说道说道,你别害怕。”
朱余:“弘殷,咱们还是再等等吧,至少等你县衙的人来了,你再出去。”
赵弘殷:“没事,别吓坏老人。”
朱余:“友谅,你穿着捕快服,跟着你弘殷叔出去看看。”
朱友谅没接话,被朱余一脚踢中屁股,这才跟上赵弘殷的脚步。
赵弘殷打开院门,一个中年将军正在整理仪容仪表。“将军,我乃砀山县令赵弘殷,不知道有什么可以效劳的?”
“哦,弘殷啊!我是朱温。”
赵弘殷:“你是朱三哥?”
朱友谅心道,这是我三叔?
但他已经被朱温的气势所迫,甚至不敢接话。
朱温身侧一名二十多岁名叫李彦威的执戟郎,手持节钺,对赵弘殷喝道:“放肆,此乃为国立功,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大人,陛下赐名‘全忠’。”
节钺是符节与斧钺的合称。
符节是帝国权力的象征,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军官用以调兵遣将,或是官吏持符节代天巡狩、行使皇帝诏敕,外交使臣大多持节,比如汉代的苏武。
钺是斧类古兵器,曾是帝王斩杀大臣使用的,象征生杀之权。
唐代在边境设置要塞,要塞称为“军”,宣武军,定难军、天雄军、天平军等,都是临时设置的军事要塞。
大一点的军事要塞叫战区,辖境可达数十州,称“藩镇”。
镇守这些藩镇的将军,一般由朝廷授予节钺,故称之为“节度使”。
节度使与刺史、防御使、观察使、团练使的职能相近。
但只有节度使是被授予节钺,权力要大于刺史等。
正常要接受朝廷节制。
但到了唐末,渐渐不受节制。
节度使,本来是军职,是藩帅。
但久而久之,这些藩帅们也同时掌管了辖境内的政府事务,司法、财务、教育等,统归于藩镇大权之下。
故节度使,事实上成为了军政两吃的地方大员。
这样的节度使,大唐有十几个“合法”的;不合法的就更多了,相当于高官兼省军区司令。
大部分节度使在镇守地方较长时间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他们将“节度”的战区,当成是自己独立管辖的封地。
是否给朝廷缴纳赋税、缴纳多少,已经成了“良心活儿”。
因此,大部分节度使不愿意接受朝廷“节制”,政令由自己颁发;即使接受朝廷政令,也要看看是否损害战区辖境的根本利益;一旦违背利益,就拒绝接受。
节度使成了世袭。
节度使死前,将军队按照自己的心愿交给某人,事后到朝廷备案即可。
继任者一般都是先自称“留后”,而后报给朝廷,朝廷一般也会下达一个诏书,正式委任这位“留后”为新一任节度使。
这些情况,赵弘殷自然是知道的。
赵弘殷立刻行礼,恭敬道:“下官砀山县令赵弘殷,参见节度使大人!”
朱温轻轻一托赵弘殷的胳膊,激动道:“弘殷,免礼,我母亲还好吗?”
“朱伯母,身体还好,今天正好是她六十大寿。”赵弘殷随即又一指朱友谅道,“他是朱余长子,朱友谅,还不叫人。”
朱友谅:“三叔!”
“哎,走,看看你奶奶去。”朱温一手抓住朱友谅的手,迈步走进院。
当看到朝思暮想、失散十几年的儿子,朱老太喜极而泣,抱着儿子痛哭起来。
老三当大官回来了,渐渐止住哭声,向后边看了看,问道:“你二哥呢?没和你一起回来?”
“二哥他死了。”
“怎么死的。”
“娘,你别问了。”
“我可怜的老二啊!你怎么舍得丢下我。”
朱老太再也忍不住,又哭了起来。
刘老太安慰起来,搀扶着朱老太回房休息。
朱全忠向刘老太投去感谢的目光,如果没有刘老太,他们这一家子恐怕早就饿死了。
朱余:“原来妈以为你俩都没了,现在至少一个回来了,还做了大官,放心吧,有刘大娘照顾,一回儿就好了。”
朱全忠:“大哥,这些年,多亏了你照顾家里,我来的时候,还担心老娘呢?看到她健健康康的,我就放心了。”
朱余:“这么多年,你都去哪了?怎么还当了节度使,快给我说说。”
朱全忠对李彦威道:“你也去那边吃点,吃完就去外面等着大部队,记住全城封闭,夜晚戒严,不得走脱一人!
我朱温回乡。
恩必还,仇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