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赫伯特美德诗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赫伯特美德诗学的生成与内涵

第一章 赫伯特美德诗学的生成

乔治·赫伯特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处于莎士比亚与弥尔顿创作的鼎盛时期之间,推动了英国宗教抒情诗的发展。他的作品主要包括一部宗教抒情诗集《圣殿》(The Temple)、一部散文集《通往圣殿的牧师或乡村牧师,其品格与神圣生活法则》(A Priest to The Temple or The Country Parson His Character and Rule of Holy Life),简称为《乡村牧师》(The Country Parson)、两部拉丁诗集、两部格言集和一些翻译作品,被誉为“自成一格的诗人”、“圣殿的甜蜜歌者”、17世纪英国唯一“碰触到戴维斯诗琴”的诗人,英国六位“天国歌手”之首。埃文斯将赫伯特与多恩进行了对比,指出赫伯特“比起多恩”更有“一股单纯而毫无挂碍的虔诚劲”1。海伦·威尔科克斯(Helen Wilcox)在逐一注释《圣殿》中的诗歌并写了多篇颇具影响力的评论以后,指出“赫伯特也许是英语语言界最杰出的宗教诗人”2

布拉迈尔斯(H. Blamines)指出《圣殿》是“一感情发自内心而又感人至深的宗教诗集”3。从创作内容与风格来看,赫伯特的诗歌是复杂的抒情诗式冥想诗而不是史诗或者充满戏剧色彩的神话,他的作品倾向于对自我的检查与审视。在某种程度上说,赫伯特是英国17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传播广泛,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是17世纪,也是其他世纪有目共睹的最富技巧、最重要的英国神圣抒情诗人。4

赫伯特在英国诗坛的地位已经毋庸赘言,他在英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小觑。他不仅受到17世纪读者的关注,也受到后世读者的关注。后世批评家们在考察赫伯特在17世纪英国社会中的作用时把他称作当时的“文化偶像”(“cultural icon”)5。17世纪至少11个《圣殿》版本的出版发行就与赫伯特自身承载的文化信息密切相关。在《圣殿》第一版的序言中,尼古拉斯·费拉尔(Nicholas Ferrar)介绍了赫伯特的高贵出身与高尚行为,对“神圣的赫伯特先生”(“holy Mr. Herbert”)进行了简要描摹:“赫伯特对当时英国教会及其教规的遵守与服从格外引人注目”,他“忠诚地履行”神圣职责,因此,被称为“原始圣徒的伙伴,他所在时代的楷模”6。这不仅是对赫伯特一生行为的高度概括与评价,也是对17世纪上半叶英国政治生活与宗教生活的褒扬:费拉尔对赫伯特生平的描述,使他成为和谐、有序、毫无争议的崇拜上帝的楷模。对赫伯特而言,重视基督教信仰,挖掘基督教信仰的美德传统与塑造基督徒个体行为的观念给当时英国社会的改良带来了解决方案与承诺。

赫伯特是一位拥有卓越才智的诗人,他用自己非凡的才能歌颂上帝的荣耀,把英国教会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与历经若干世纪的整个基督教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在诗歌中,赫伯特歌颂上帝恩典的神圣之美、人类尊崇的秩序与礼仪、青年人的教育问题、治疗病患的问题、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问题以及侍奉上帝的欢愉等。他的诗歌涉及的主题如此之广,以至于当代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认为赫伯特的诗歌不仅对于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赫伯特的诗歌同样也具有重要价值。7

赫伯特的诗歌具有精神自白的性质。在诗歌中,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灵状态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高贵的真实。正是这一点,吸引无数读者,无论基督教徒与否,阅读他的诗歌。而对于基督教徒读者而言,赫伯特诗歌的内涵则更加丰富,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说:

赫伯特是位真正的诗人,而且是位自成一格的诗人(“a poet sui generis”),如果不了解赫伯特的思想与个性,读者就不会感受到他诗歌的魅力。如果读者仅仅拥有判断力、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品味和对诗歌的敏感性,并不足以欣赏赫伯特的诗集《圣殿》。除非他是位基督教徒,而且是热情而又正统的基督教徒,虔诚而又诚恳的基督教徒。但是,即使拥有这些品质,也不足以欣赏到赫伯特诗歌艺术的魅力。他必须从行为习惯、信念、法律倾向到讲究礼节方面服从教会,认为教会的形式与仪式有益于宗教,而不是出于礼节的需要;因为宗教是他生活的元素,前进的区域。8

柯勒律治不仅承认赫伯特诗歌的基督教背景,同样,也承认他诗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美德是赫伯特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代表作诗集《圣殿》,就多处直接或者间接用到美德一词,而且每次诗人表达对美德的观点,都不是空论,而是把他对美德的赞颂与个体行为的约束和改造结合在一起,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他的美德伦理思想。

毋庸置疑,乔治·赫伯特的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基督教属性,可以从基督教的宗教视角来解读;同时,赫伯特的文学创作还具有明显的道德属性,可以从道德伦理学角度来解读。因此,赫伯特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深刻的力量。T. S.艾略特将其概括为精神持久力,认为“他(赫伯特)作品的精神持久力使其从平庸中脱颖而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