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胡墼”[1]
张孟川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提要:土坯在今北方部分地区称作“胡墼”,非外来之物,“胡”也不是“土”字匣母模韵读音的保留。“胡”当训大,“胡墼”为偏正式复合词,指大土坯或大土块。“墼”的本义为“土坯”,《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语文辞书以“砖”为本义,未能厘清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亦当补未收的“土块”义。
关键词:胡墼;墼;理据;《汉语大字典》
今北方方言“胡墼”(即土坯),是自古就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关于其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葛承雍《“胡墼”与西域建筑》[2](以下简称“葛文”)认为“胡墼”是中外建筑文化交流、汉人接受胡人文化的产物。对此,毕谦琦《“胡墼”考》[3](以下简称“毕文”)提出商榷性意见,从考古、文献、语言学等方面论证了“胡墼”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而非借词,甚是。但毕文又进一步指出“胡”有“土”义,仍有可商之处。
毕文依上古音论证了“土”有“胡”音的来历,指出“土”在很多藏缅语有喉牙音的读音,表土块义的北方方言“坷垃”亦反映出“土”字声母带有喉牙音,以此来强力解释“胡”与“土”的通转关系,略显迂曲。
再者,“土墼”主要见于中古及以后文献,如:
(1)彼作房,应知初安,若石,若土墼、泥团,乃至最后泥治讫是。(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三,T22/585c)
(2)土墼,下经历反。顾野王云:“尅土方而不烧为墼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4]
(3)小民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屋室》,四库589—423b[5])
(4)攽本南人,不知土墼也。《字林》:“砖未烧曰墼。”《埤[6]苍》:“刑土为方曰墼。”今之土墼也,以木为模,实其中,非筑而何?(明杨慎《谭苑醍醐》卷八《周纡筑墼》,四库855—748a)
(5)永平山中人筑室,不用砖瓦土墼,但横木柴,累为四壁,上覆木片,谓之苫片,与豕所居无异。(清桂馥《札朴》卷十《滇游续笔·橧》)[7]
(6)范土为块曰墼。《说文》:“墼,令适也。一曰未烧者。”古历切。今人范土为块以砌墙曰土墼。(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修盐城县志稿》卷三《民俗志·方言》,3—1898[8])
例(1)为“土墼”始见年代,又如《玉篇·土部》:“,土墼也。”亦为较早用例。《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2/997页[9])“土墼”“砖坯”,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例,书证过晚。
而“胡墼”及其异形词更是晚出,我们只在近代方志文献找到个别用例:
(7)胡基者,土坯也。(清雍正十三年(1735)《陕西通志》卷四十五《风俗·方言》,10—6930)
(8)土坯曰胡基。(清乾隆三十年(1765)《同官县志》卷四《风土志·方言》,10—7040)
(9)坯曰糊器。(清嘉庆十五年(1810)《渑池县志》卷七《礼俗·附方言》,7—4776)
(10)胡圮者,土坯也。(民国十一年(1922)《临潼县志》卷一《地理》,10—7110)
(11)土坯曰胡墼。(民国二十一年(1932)《孟县志》卷八《社会·方言》,7—4734)
(7)至(10)例同词异形,当作“胡墼”为是。《大词典》(6/1214页)“胡基”谓“方言。土坯”,引胡国瑞《跃进歌声飘过河》:“打着胡基唱山歌,跃进歌声飘过河。”据例(7)可提前书证。亦未收“胡墼”,可据补。
从文献用例看,“土墼”产生早,且用例丰富,可能属于南方方言,如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十二:“墼,土砖也。吴中谓土砖曰土墼。”(续四库195—104a[10])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垒”:“凡令适之未烧者为墼,苏俗谓之土墼。”[11]“胡墼”则更倾向于北方方言,均出现在中古以后,属匣母模韵的“胡”与透母姥韵的“土”并无通转关系。
那么,“胡墼”之“胡”究竟该作何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胡”当训“大”,如陈守礼《陇西方言》:“建筑上用的夯实的土块叫墼(jī),也叫墼子,方言写作‘基子’。一般叫土坯。《急就章》注:‘墼者,抑土为之,令其坚激也。’《会要》说:‘未烧砖也。’田地里自然结成的大土疙瘩叫‘胡墼’(胡,大的意思),方言写作‘胡基’。”[12]又如《关中方言词语汇释》“胡基”条:“关中地区不仅将土坯称胡基,而且将大土块也称胡基,秦岭太白山一带人把较大石块亦称胡基……胡墼,即比未烧砖坯体积大者;大土块、石块亦称胡墼者,是其引申义。”[13]二者均认为“胡”为“大”义,甚是。“胡墼”即大土坯或大土块。以下是我们的进一步论证,以求教于方家及前文作者。
一、“墼”的本义及引申义
1.1 “墼”的本义当为“土坯”
《说文·土部》:“墼,瓴适也。一曰未烧也。从土,毄声。”清王筠释例:“瓴适今谓之砖。”因此,《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大词典》、《辞源》(第三版)等大型语文辞书均把“砖”列为第一个义项,即视其本义为“砖”。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曾庸认为墼的本义是指土坯,砖坯和土坯有一定的区别,前者用稀泥制成,后者则用干土夯成[14]。刘再聪通过考察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指出:“墼不仅在西汉时期的河西地区被广泛使用,东汉时期墼仍有土坯之意,墼并不完全是砖的同义语。‘墼’概念在魏晋以后并未消失。河西一带的墼也并非专门用来烧制成砖,其本身就是非常实用的建筑材料。”[15]
我们再看历史文献中有关“墼”的记载:《急就篇》卷三:“墼垒廥厩库东箱。”颜师古注:“墼者,抑泥土为之,令其坚激也。”(四库223—42b)此处以“坚激”声训“墼”,《说文》言“墼”从“毄”声。《说文·殳部》:“毄,相击中也。”《集韵·锡韵》:“毄,勤苦用力曰毄。”而土坯正是用力夯土制成。因此,黄金贵也说:“许解当乙正:其本义、别义应互易之,即‘墼’本义是未烧的砖坯。”[16]更准确地说,“墼”的本义就是土坯,因为“砖坯”是指“没有经过烧制的砖的毛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1720页[17])。又(1327页)“土坯”谓“把黏土和(huó)成泥放在模型里制成的土块,多为长方形,可以用来盘灶、盘炕、砌墙”。通常情况下,“砖坯”为半成品,需要经过烧制方可使用,而“土坯”则可直接用来当建筑材料。如《东观汉记·周纡传》:“家贫,无以自赡,身筑墼以自给。”(四库370—196b)此处的“墼”当指土坯而非砖坯。《现汉》(605页)“墼”谓“土坯或类似土坯的块状物”,可谓释义准确。
“墼”的“土坯”义仍保留在汉语方言中,我们以《汉语方言大词典》[18](以下简称《汉方》)为调查对象,考察了以“墼”(及其记音字)为核心语素构成的双音词的释义及其方言分区,如下:
从方言分区看,“胡墼”一致性地分布在北方方言区,以中原官话、晋语、兰银官话为主。“土墼”南北均有分布,“涂墼”则以闽语为主。细辨之,“胡墼”更强调土坯之大(详见下文)。“土墼”则更强调其泥作,如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唐末,岐、梁争长,东院主者知其将乱,日以菽粟与泥为土墼,附墙而墁之,增其屋木,一院笑以为狂。”[19]“涂墼”的“涂”为泥土义,是闽方言特征词,“涂”构词甚广,如涂沙、涂水、涂粉、黄涂、涂炭、涂骹等[20]。
1.2 “墼”有“土块”义
毕文指出“墼”有“块”义,古代从“”得声的字,有硬块的意思,如“礊”为石块,“檕”乃木块,“墼”指土块,极确。《汉方》(7217页)“墼子”谓“土块儿”,中原官话。《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土块儿”条,灵宝、西安、宝鸡、天水、西宁、哈密、乌鲁木齐,均谓“胡墼”[21]。再如:
(12)胡墼疙瘩xu·ʨʻi kɯ·tɑ田地的土块。(吴建生、李改样《永济方言志》,33页)
(13)胡墼xu24ʨi:①土坯;②土块。(王安泉主编《周至县志》,519页)
(14)胡墼〔xu53·ʨi〕①用湿土杵成的土坯。②硬土块。(同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同心县志》,792页)
(15)胡曲/胡墼[xu34ʨʻy21]:田里土块。(王廷贤等《天水方言》,169页)
(16)胡墼:土圪垯。(西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和县志》(1996—2013),762页)
(17)【胡基】①“胡塈”的俗写。②宁县也指土块。【糊墼】环县。║“胡塈”的俗写,指土坷垃。(刘瑞明、周奉真编著《庆阳方言词典》,167页)
(18)男儿犁地我踩耱,一脚一个胡墼破。自注:胡墼,指田地里结下的土疙瘩。(张贵喜編著《黄土风情歌谣录》,31页)
《大字典》等大型语文辞书均未收“土块”义,当补。且看《大字典》“墼”(二/1/527页[22])字释义:砖。砖坯;土砖。用炭屑或粪渣等压制而成的砖状物,可供取暖等用。义项宜参照《辞源》(第三版)及《现汉》(第7版)改作“土坯”,并调整与义项的顺序。义项其实指的就是“炭墼”、“粪墼[23]”,因其形制不一,宜改作“块状物”。
综上,《大字典》“墼”字释义可补正如下:土坯。砖。土块。用炭屑或粪渣压制而成的块状物,可供取暖等用。
二、“胡墼”谓大土坯或大土块
2.1 “胡”训“大”
“胡”有“大”义,乃故训,前人多有论及。《广雅·释诂一》:“胡,大也。”清王念孙疏证:“胡者,《逸周书·谥法解》云:‘胡,大也。’僖二十二年《左传》‘虽及胡耇’,杜预注云:‘胡耇,元老之称。’《说文》:‘湖,大陂也。’《尔雅》‘壶枣’,郭璞注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方言》:‘蜂大而蜜者,燕赵之间谓之壶蜂。’义并与‘胡’同。《贾子·容经》篇云:‘祜,大福也。’‘祜’与‘胡’,亦声近义同。”[24]严修鸿在讨论“蝴蝶”命名的理据时,举“湖”(积水的大泊)、“葫”(大蒜)、“胡沙”(大型鲨鱼)、“胡蜂”(体型较大的野蜂),认为“胡蝶”是“有阔大而扁平翅膀的虫子”[25]。又如胡鳙、胡燕、胡螓之“胡”均谓“大”。我们还可再举几例:
(19)今北方谓谷子之黏者为秫谷子,其米为小黄米;谓高粱之黏者为秫秫,亦曰胡秫,胡亦大也。虽皆从俗得名,其秫字要为依于《雅》训也。(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草》)[26]
(20)蜀葵似葵而高大,戎、蜀皆大之名,非自戎、蜀来也。或名吴葵、胡葵,胡、吴亦皆谓大也。(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草》)[27]
(21)《广雅·释诂》:“方,大也。”《晋语》“今晋国之方”,韦昭注:“方,大也。”《尔雅》:“方丘,胡丘。”方与胡皆大也。(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大明》)[28]
(22)《广雅·释诂》:“胡,大也。”“时,善也。”胡臭谓芳臭之大,犹《士冠礼》“永受胡福”谓大福也,《载芟》诗“胡考”犹云大老也。(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生民》)[29]
(23)《尔雅》:戎叔谓之荏菽。郭璞曰:即胡豆也。今四月大豆通言蚕豆,广东曰马豆,四川谓之胡豆。戎、胡、马皆大也。(章太炎《新方言·释植物》)[30]
2.2 “胡墼”指大土坯或大土块
“胡”既有“大”义,“胡墼”当指大土坯。我们在旧志文献找到一条力证:
(24)胡墼,今谓火炕面及砌墙用之土块皆曰胡墼。《说文》:“墼,瓴适也。一曰未烧者。从土,声。”《韵会》作“未烧砖也”。胡者,大也。作炕面之土墼特大,故称胡墼。(民国二十五年(1936)《甘肃通志稿》卷三十《民族·方言》,10—7131)
该志由刘郁芬总修,杨思总纂,同时延聘慕少堂、邓隆、冯国瑞、廖元佶、朱秉衡等众多学者,是一部体例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翔实,极具史料价值的名志。其中,“方言”部分由民国时期甘肃著名学者李鼎超(1894—1931)撰写,这部分材料是在其专著《陇右方言》基础上删改而成,在考释本字、探求语源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31]。
“作炕面之土墼特大,故称胡墼”,实则指明了“胡墼”的命名理据。何茂活讨论“胡期”本字时指出:“《兰州》:‘【胡墼】xu51ʨi13土坯,用木模具制出的砖形泥块,是旧时砌墙的主要材料。’用字释义非常确切。据《银川》,银川称‘炕面子’(大而方的、掺有麦秸的用以盘炕的大土坯)为‘土墼’,亦可参证。”[32]又如《乌鲁木齐方言词典》“炕面子”谓“用来砌炕面儿的大而薄的方形土坯”[33]。可见,炕面子即指胡墼。
今北方方言依然保留“胡墼”指大土坯的说法,如:
(25)关中人把制作胡基(土坯)的过程称之为“打胡基”……打胡基时,把模子放在青石板上,填上湿黄黏土,用杵子夯实,制成四边棱角分明,长约30厘米,宽约18厘米,厚约6厘米的长方体土块,也就是胡基。胡基重量约十几斤,晒干后,即可用来砌墙、泥炉灶、盖房子……(侯永禄著,侯胜天批注《农民笔记》,316页。侯为陕西合阳人)
(26)墙体多有单丁空斗式青砖墙、版筑夯土墙、土坯(分为小如砖块的土坯和较大尺寸的胡墼)墙。(李琰君《陕南传统民居考察》,245页)
(27)胡墼,是一种土坯,形状像未烧的砖坯,只是比砖大,一片胡墼差不多和三页砖块那么大。(黄忠龙《石刻的方言》,见侯立文主编《当代文集》,111页。黄为甘肃静宁人)
“胡墼”亦谓大土块,今北方方言多指此义,如:
(28)将已犁过之地,用耙一耙,再用一,即或到种的时候,无雨也无大害。又且省人工,地也虚活,又无大墼。不然地硬成甲,再用耩子一耩,耙下一地墼,当住耧腿,不得进地,除非教人将墼打碎,麦子如何得出乎?(清杨秀沅《半半山庄农言著实》,续四库976—253b。杨为陕西三原人)翟允禔注释:“‘墼’,关中农民读为胡基,乃大土块之意。”(《农言著实注释》,19页)
(29)麦怕胡基秋怕草。(运城)“胡基”是指土坷垃。整地不好,耙耱不到时播种,出苗后大土块压住麦苗长不起来,形成缺苗。(张亮辑《山西农谚》,62页)
(30)胡基(hu35jin31)——①大土块;②建房的土坯。(合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合阳县志》,802页)
(31)农谚说:“干打胡墼如上粪。”是说乘干打碎地里又大又僵硬的土块,就等于给地施了肥。有一年的伏天,我那块地里满是西瓜大的“胡墼”,可我就是不打。(王云奎《走在松软的土地上》,见王剑冰选编《2005中国年度散文》,273页。王为陕西宝鸡人)
(32)把在田地中自然结成的大土疙瘩叫“胡墼(基)”。(王仲保、胡国兴主编《甘肃民俗总览》,314页)
综上所述,“胡”训大,“墼”有土坯及土块义,“胡墼”为偏正式复合词,指大土坯或大土块,不仅有历史文献的强力支撑,也得到较多现代方言材料的直接印证。同时,这种抓住事物主要外在特征来命名,也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此外,《大字典》等大型语文辞书应当厘清“墼”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并补未收的“土块”义。
参考文献:
〔清〕杨一臣著,翟允禔整理:《农言著实注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合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合阳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侯立文主编:《当代文集》,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8年。
侯永禄著,侯胜天批注:《农民笔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
李琰君:《陕南传统民居考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刘瑞明、周奉真编著:《庆阳方言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同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同心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安泉主编:《周至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王剑冰选编:《2005中国年度散文》,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年。
王廷贤等:《天水方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王仲保、胡国兴主编:《甘肃民俗总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吴建生、李改样:《永济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0年。
西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和县志》(1996—2013),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
张贵喜编著:《黄土风情歌谣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
张亮辑:《山西农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Huji (胡墼)
Zhang Mengchuan
(Yancheng Techers University)
Abstract:Adobe is called Huji (胡墼)in some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It is not a foreign thing,and hu (胡) is not the retention of the rhyme pronunciation of Xia(匣) Mu(模) Rhyme of tu (土).Hu (胡)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big,Huji (胡墼) is a partial formal compound word,which refers to large adobe or large clod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ji (墼) is adobe,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and other large Chinese dictionaries take brick as the original meaning,but fail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extended meaning,it should also fill the uncollected clodmeaning.
Keywords:Huji (胡墼);ji (墼);motivation;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清以来西南官话区地方志方言俗语集成”(项目编号:17ZDA313)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与修订研究”(项目编号:17AYY018)的阶段性成果。
[2] 葛承雍:《“胡墼”与西域建筑》,《寻根》,2000年第5期。
[3] 毕谦琦:《“胡墼”考》,《语言研究》,2013年第2期。
[4] 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07页。
[5] 引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页码随文标注,“—”前后为册数和页码,a,b分别表示上、下栏。
[6] “埤”,原作“垾”,形似而讹,今校改。
[7] 〔清〕桂馥撰,赵智海点校:《札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97页。
[8] 本文所引地方志方言资料均引自华学诚主编,曹小云、曹嫄辑校:《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页码随文标注,“—”前后为册数和页码。
[9]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年。页码随文标注,“/”前后为卷数和页码。
[10] 引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码随文标注,“—”前后为册数和页码,a,b分别表示上、下栏。
[11]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第529页。
[12] 陈宗周著,杨素宜校编:《栗荆诗文选》,平凉:甘肃省静宁印刷厂,1993年,第154页。
[13] 景尔强:《关中方言词语汇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9—130页。
[14] 曾庸:《汉至六朝间砖名的演变》,《考古》,1959年第11期。
[15] 刘再聪:《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16]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66页。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码随文标注。
[18]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页码随文标注。
[19] 〔宋〕陈师道撰,李伟国点校:《后山谈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5页。
[20] 李如龙:《闽方言的特征词》,载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21] 陈章太、李行健主编:《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词汇卷上),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第2096页。
[2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页码随文标注,“二/1”指第二版第一卷,下同。
[23] 《大词典》(7/51页)收“炭墼”而未及“粪墼”,当补。如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晁因迁职,以启谢丁,时丁方为群牧判官,乃戏晁曰:‘启事更不奉答,当以粪墼一车为报。’”(四库1036—533b)
[24] 〔清〕王念孙著,张其昀点校:《广雅疏证》(上),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5页。
[25] 严修鸿:《也谈“蝴蝶”命名的理据》,《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
[26]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44页。
[27]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第1012页。
[28] 〔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03页。
[29] 〔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第887—888页。
[30]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新方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5页。
[31] 王志豪:《李鼎超〈陇右方言〉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32] 何茂活:《方言词典“本字”问题献议——以西北地区方言词典为例》,《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3] 周磊编纂:《乌鲁木齐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