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无标题章节
话说那年王母娘娘于瑶池之上举办盛大的蟠桃会,各路仙家与天地间杰出之士皆得邀赴会。其中不乏历朝历代的名将英豪,他们跨时空聚首,共襄此等盛典。
只见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身着龙鳞甲胄,昂首阔步而至,抚须笑道:“吾当年背水一战,以少胜多,直逼赵军二十万之众投降,若非天命所归,岂有今日这般仙缘?”
旁边站立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手持沥泉神枪,目光炯炯有神,言道:“我曾率岳家军北伐中原,郾城大捷,马蹄踏破胡虏狼烟,若非天意弄人,何尝不能收复失地,荡涤乾坤!”
另一边,唐朝名将薛仁贵也不甘示弱,身穿白袍银甲,举杯对月曰:“昔日在辽东阵前,三箭定天山,威震四海,若非上苍垂怜,焉能保大唐边疆稳固,百姓安宁乎?”
三国时蜀汉五虎上将关羽,面如重枣,丹凤眼微眯,轻捋长髯,淡然回应:“云长虽有水淹七军、单刀赴会之勇,但深知功名乃过眼云烟,唯有忠义二字可传千秋。”
此时,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也豪情万丈地加入到论功谈勋之中,他身披铁甲,手握雁翎宝刀,声音如洪钟:“我杨家儿郎于雁门关外,屡破辽军重围,保家卫国,九死而不悔。若非苍天眷顾,何来杨家将的赫赫威名?”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则持着明晃晃的鸳鸯钺,自信满满道:“吾在台州、福建沿海布下鸳鸯阵,以少胜多,荡平倭寇之患,若非得天地正气所助,焉能护得海疆安宁,还百姓太平岁月?”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名将赵匡胤亦是面带微笑,环视众人,不疾不徐道:“昔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虽非本意,却也顺应天命而为,开国创制,奠定大宋百年基业。若无上天垂象,又岂敢妄称真龙天子乎?”
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闻言朗声道:“当年开关引清兵,只为复父仇雪国耻,而后一统云贵,镇守西南边陲,若非时势造英雄,安能成就一番霸业?但功过是非,自有青史评说。”
正当众位名将各述其功,互不相让之际,忽闻一爽朗之声响起:“我李靖领兵伐突厥,定西域,靖边安民,若非天道酬勤,岂能扬威万里,保大唐江山稳固?”这正是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靖,他身着紫袍金甲,手中拂尘轻轻挥动,言辞间尽显一代军神的从容与自信。
与此同时,明朝抗蒙名将于谦亦插话道:“吾当年力挽狂澜于既倒,在土木堡之变后率军保卫京师,击退瓦剌大军,再造社稷,若非天意如此,何来BJ保卫战之胜绩?”
西汉名将霍去病挺身而出,手按佩剑,英姿勃发:“昔日横扫漠北,封狼居胥,驱匈奴至大漠之外,所凭者乃少年壮志与朝廷厚望。若是无天佑汉室,又怎得成就不世之功?”
清朝末年,中法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冯子材则感慨万分:“在镇南关之战中,我等以弱胜强,击退法兰西侵犯,捍卫了国家尊严,若非民心所向,天道昭彰,焉能使中华儿女共襄御侮之功?”
正当众将各自讲述着自己辉煌的战绩,那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身穿玄色战袍,手握黑缨长剑,沉声道:“吾在长平一役坑杀赵卒四十万,固然是惨烈非常,然若非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何以成就秦国一统之霸业?”
明朝抗倭援朝将领李如松亦是豪气干云,他手中紧握虎符,慨然言道:“壬辰卫国之战,我率师东渡,力挫日本丰臣秀吉大军,保朝鲜免于亡国之祸。若非天意庇护,又岂能大败敌寇于碧海之上,扬我国威于海外之地?”
紧接着,汉初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之后,唐朝名将郭子仪也站了出来,其身披金甲熠熠生辉,拱手笑道:“安史之乱时,我率军勤王,收复两京,再造大唐盛世。若非上苍垂怜,焉能使家国重归安定,百姓重享太平?”
明朝末年,抵抗后金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亦不甘示弱,眉宇间尽显刚毅之色,他掷地有声道:“我曾镇守辽东边疆,屡破建州女真,虽因小人构陷而蒙冤,但若非天地正气浩荡,怎能让后世铭记我在九连城与沈阳保卫战中的赫赫战功?”
与此同时,南宋初期的抗金英雄宗泽,则抚须徐徐而言:“汴京失守,我坚守开封,联络义兵,共攘外侮,数十次上疏请高宗还都,无奈天意弄人,未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然若非感召天地之间浩然正气,又怎能激发万千忠勇之士,誓死捍卫华夏尊严?”
正当众将各抒己见,讲述自身英勇事迹之时,气氛逐渐热烈起来,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谁是古今第一勇的讨论。忽闻一声洪亮之音从人群中传来,那乃是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无双的马超,他挺胸昂首道:“吾当年在潼关之战中单骑破曹营,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若论武勇,何人能出其右?”
唐朝开国名将秦琼紧随其后,手中熟铜锏轻轻一挥,豪气干云:“我秦叔宝为唐王李世民鞍前马后,屡立战功,瓦岗寨时便以勇冠三军著称,尤其玄武门之变,更是护驾有功,当得起第一勇士之称。”
北宋杨家将中的杨业之子、大名鼎鼎的杨六郎杨延昭亦不甘示弱,他目光坚定,直言不讳:“我家世代忠烈,保家卫国,我杨延昭镇守雁门关,令辽兵闻名丧胆,单凭这份守土之责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自当问鼎第一勇。”
而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则持重地言道:“勇者不仅在于战场上的奋勇拼杀,更在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创立鸳鸯阵法,训练新军,抗击倭寇,以智勇兼备,保卫海疆,或许可称为文武双全之勇。”
此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也加入了辩论,他沉声道:“勇者固需力敌万人,然如我在赵国边境戍边数年,未尝一败,既能坚守防线,又能适时出击,此乃持久之勇、战略之勇也。”
正当武将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之际,文臣中亦有不甘寂寞者出列,其声调虽不如武将之激昂,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唐初名相房玄龄手握玉如意,从容而言:“诸位将军所言勇武,固为国之栋梁,然我等文士之勇,则在于安邦定国、以策谋敌。昔我助太宗李世民制定‘贞观之治’方略,治理国家,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乃内政之勇,非刀枪剑戟所能比也。”
北宋名相寇准亦附和道:“房公所言极是,吾在澶渊之战时,力排众议,劝真宗御驾亲征,终使宋辽订立盟约,边境安宁数十年,此为外交胆识之勇,不在沙场杀敌之下。”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则厉声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我辈文臣之本色。我在万历年间主持改革,整饬吏治,兴修水利,富国强兵,其功绩长远,虽无战阵之勇,却足以保社稷百年基业,此乃革新之勇,更是大智大勇的体现。”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亦加入讨论,他眉飞色舞地说道:“当年我身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游说诸侯,以口舌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保全天下免遭战火涂炭,此乃舌战群雄、辩才无碍之勇,何尝不是第一勇之别样诠释?”
正当苏秦话音刚落,满座皆静,众人皆被其当年合纵连横、力挽狂澜的壮举所震撼。一时间,众武将文臣无不心生敬佩,暗自思量自家之勇与苏秦相较,各有千秋,不可同日而语。
战国另一位名士蔺相如闻听此言,亦起身正色道:“苏兄所述,确乃天下奇功。然我曾以勇气保全和氏璧,渑池会上舌战秦王,维护赵国尊严,虽无兵戈相见,却在外交场上展现了不屈不挠之志,捍卫国家利益,此乃外交辞令与智勇兼备之体现。”
明朝内阁辅臣刘基刘伯温微微一笑,接道:“诸位所说皆为国为民之大勇,我于朱元璋麾下时,助其运筹帷幄,定计安邦,平定江南,乃至北伐中原,扫灭群雄,成就大明基业,虽非亲临前线,却是幕后决策,料敌机先,此勇在于洞察世事、预知未来,犹如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清朝名臣曾国藩则沉吟片刻,缓缓而言:“各位前辈所行,皆是国之柱石。晚辈以为,无论内政外交,还是治军打仗,勇固重要,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更为难得。我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时,虽屡败屡战,终能练成湘军,荡平乱贼,维系清廷江山,靠的是坚韧不拔之志与经世致用之学,此乃践行圣贤之道,实现知行合一的勇毅。”
正当文臣们热议各自的智勇之功时,武将阵营中亦有一人按捺不住,那正是唐朝名将尉迟恭。只见他起身拱手,声若洪钟:“诸位大人所论内政外交之勇,诚然高瞻远瞩,但吾等武将之勇,则在于冲锋陷阵、保家卫国。昔年我尉迟恭随太宗皇帝征战四方,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赫赫战功保全大唐江山,此乃战场之上真刀真枪的勇猛,血与火铸就的忠诚。”
北宋开国名将杨业亦不甘示弱,慨然而言:“尉迟将军所言极是。我杨业当年镇守雁门关,屡次大败辽军,保境安民,虽最终为国捐躯,但忠魂不灭,壮志犹存。武将之勇,在于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舍生忘死,护佑百姓安宁,这才是武人担当。”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也附和道:“武将之勇,更在于严明军纪,整肃士气,练兵有方,如我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之时,创立鸳鸯阵法,训练戚家军,终令侵扰我国土之贼寇闻风丧胆。战则能胜,胜则能固,使国家疆域得以巩固,百姓得以安居,此乃实战之中显真勇也。”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更是直言不讳:“诸位所说均系武将本分。我白起一生征战无数,长平一役,斩首赵卒四十万,虽非所愿,却足以震慑六国,奠定秦国统一霸业基础。武将之勇,在于洞察敌情,果断决策,决胜千里,而非单打独斗逞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