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建设案例剖析与策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教育行业是一个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行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为重要的人才生产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基于此,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在新高考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重建,基于课程视角下的育人管理也就成了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标准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自然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品有效。我们的教学策略更要适应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从教材的分析走向教材的研究,从单章节教学走向整本任务群教学。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学问题的设计者及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还是学习项目的设计者、教材整合的研究者及学科融合的引领者。

一、政策依据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在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对于学科间关联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自主统筹实施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相关文件成为课题组研究的依据。

二、现实依据

教育发展到今天,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更大了,学习更累了,以至于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一项针对“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平均每天在校时间为8.6小时,其中最长的为12小时。广西的一项调查也表明,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课外“加班”忙。过重的学习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一定是讲究张弛有度的,就算在高三,也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生活节奏:该跑步的时候就去跑步,该做题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去做题,该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试想,晚上不好好休息,白天怎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呢……有的孩子觉得,我都刻苦成这样了,怎么成绩还没上去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可能是我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出问题了。

图1.1为四川省崇州市怀远中学校本课程“四三论”建设范式结构示意图。

图1.1 四川省崇州市怀远中学校本课程“四三论”建设范式结构示意

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不谈升学率是不切实际的,但只谈升学率,我们的民族就会失去明天,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有人说,任何教育的改革都是对立的力量相互妥协以达到某种平衡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怀远中学课题组今天在校本课程建设上的所有努力,就是直面校情、学情和生情实际,去发现和解决真实情境中学生的真实问题,追求教育过程的平衡,以促进学生诸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我们应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设置适合的课程,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因此,在前期的调研、探索、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三需”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借助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决策路径,努力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