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2 研究意义

文化教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是针对国际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大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关注文化教学与传播,对促进语言教学、提升国家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2.1 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发表了一篇引起全世界关注的论文《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认为以往的君主的权利之争,民族国家之争和意识形态冲突都已过去,将来主宰全球政治的是文化与文化的冲突,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断层线,会是未来的主战场。作者把文化差异看成是人类最基本的差异,认为文化的特性和差异缺少可变性,与政治和经济相比,更不容易协调和消解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0.。以亨廷顿论文为起点的文化问题大辩论,激发了各国家各民族对文化民族性的关注,文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世界格局中众多问题中的焦点之一。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统一构成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文化构成软实力的核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目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短板。从中共十七大开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被列为国家战略,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1.。没有文化软实力,或文化软实力不强,硬实力再强大也是不可持续的。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往往能够发挥出比经济或军事手段更加显著的效果。

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与语言实力的竞争有关。崔希亮在给《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国家的语言实力包括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国家语言安全实力和语言传播能力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3.。中国正从世界大国发展为世界强国,汉语的国际传播既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与中国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吴应辉(2013)指出,一方面,语言国际传播直接形成了国家软实力,语言传播是文化传播的基础,语言国际传播的好坏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存在着正相关性;另一方面,语言国际传播还能促进国家软实力其他要素的国际影响力,一种语言国际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影响人们对语言输出国各方要素的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同②.。语言文化的教学与传播,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梦想与奋斗,可以感染他国民众,增进友好情谊,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华文化对于现代世界的伟大意义。

1.1.2.2 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缩短文化距离

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国家形象”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在《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于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李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2.从塑造主体来看,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有“自塑”和“他塑”两个途径。“他塑”是他国及其民众通过大众传媒等途径获取信息而体现出来的对该国整体形象的评价。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长期被“污名化”的过程。从“东亚病夫”到“Chink(中国佬)”,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文化渗透论”,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构建在西方文化模式和规则主导的国际舆论场上受到某些西方国家的刻意压制,导致我国国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他塑”的窘境之中。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自塑”能力,即我们国家及民众主动、积极、全方位地进行国家形象的塑造,提高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更好地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全世界。一国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在文化教学中将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传播出去,让国际社会普遍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我国“和而不同”的传统,向国际社会展示担当负责、开放自信、谦逊谦和、可爱可敬的当代中国形象,有助于世界人民摘下滤镜,逐渐消除对中国的某些误解、偏见和疑虑,客观理性地评价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缩短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空间上、时间上及心理上的“文化距离”,帮助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1.1.2.3 增强文化认同,坚定人民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有内部文化认同和外部文化认同之分。内部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支持,是一种文化自觉。内部文化认同并不完全发生在内部,也形成于不同文化的交往之中。因交往而有比较,因比较而有一种文化自觉,因文化自觉而有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最高境界。外部文化认同是指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不同文化的了解、理解和认同。外部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传播的根本问题。文化软实力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而是相对于他者而言的。因而,只有得到外部的文化认同,文化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软实力”。中华文化要想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世界的文化”,即面向世界的文化。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紧跟潮流,进而引领潮流张三元.大道不孤: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2:119-120.

我们在进行文化教学和传播的同时,也是在用新的视角对本民族的文化做一个全新的审视。增强文化教学意识、提高文化教学能力、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的过程,也是对本国文化深入了解和重新认识的过程。本民族的人往往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深层次的价值观习焉不察,对外文化教学主体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以便选择适当的中华文化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文化教学。在文化教学和传播过程中,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受众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得到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改善,这反过来会激发我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与文化自信心。而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可,又会促使我国民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宣传中华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传播与文化自信的良性互动。

1.1.2.4 发挥语言的载体作用,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双向互动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各国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源泉。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华文化不能离开世界文化,它要不断从世界优秀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以不断丰富自身;同时,中华文化又构成世界文化的基础,世界文化的建设发展不能没有中华文化的参与,没有中华文化参与的世界文化不是真正的世界文化。“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不曾中断而流传至今且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其价值传统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规律,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中国价值主张“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既有民族性,又有普遍性,它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完全不同,“普世价值”是要让西方价值观一统天下,而中国价值寻求的是不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因而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整个人类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传播,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1.1.2.5 促进语言教学,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市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学习课程的真正内容不是这种语言的语法与词汇,而是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文化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语境之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离不开文化因素,这是国际中文教育界对文化教学的共识。文化因素体现在汉语的语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它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规约作用。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同时揭示语言中所包含的这类文化因素,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更无法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国际学生只有了解中文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有效的交际知识,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输出符合文化习惯的中文,得体地与中文母语者交流。

文化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是必不可少而不是可有可无,这是由第二语言教学所具有的跨文化性决定的。国际中文教育本质上属于跨文化教学,一是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习者的教学互动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二是因为其教学内容——汉语及中华文化对于学习者来说都属于异文化,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跨越自己的母文化学习异文化的过程,教师教授目的语的过程也是教授给学习者异文化的过程。因此,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汉语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揭示跨文化交际的特征,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进而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适应能力,是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体现。

促进中外文化深入交流,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推动世界各国的合作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国际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它已经不再是以语言教学为主的一种课程,也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学科的事情。在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战略通道和平台。一方面,我们的汉语教师要承担起语言教学的任务,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文化的教学,肩负起中华文化传播者的重任,将不带西方滤镜的真实的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取向、中国成就与现状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理解、包容的心态,让他们成为推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正如陆俭明先生所言,“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靠学好并掌握了汉语,特别是学好并掌握了汉语书面语的外国学者,由他们来向自己的国人介绍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2):79-84.以遍布全球的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学习者为媒介,能够有效地深化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和提升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将吸引更多留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继续向纵深发展,从而使两者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