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数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产性服务业

1.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多位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美国学者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1966)指出,生产性服务业被用于其他生产行业、商品销售和服务,而非最终消费服务业。丹尼尔斯(Daniels,1985)指出,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服务的终端消费者是不一样的。美国学者布朗宁和辛格曼(Browning and Singelmann,197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和保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提高工业技术和生产效率。此后,学者们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科菲(Coffey,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种中间投入。戈德曼和斯蒂德曼(Goodman and Steadman,2002)等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是指在60%以上的中间需求率。顾乃华等(2006)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为其他产品提供中介服务的企业。总结起来,从本质上讲,第一,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从制造业内部逐渐分离、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它贯穿于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依赖于制造业并对其提供直接支持的行业;第二,从产业属性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第三,生产性服务业是中间产品,而不是最终产品。

综合相关文献,根据目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同时考虑实证检验中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本书选取以下五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构成部分:①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④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⑤金融行业。

(二)制造业的界定

制造业,也就是加工工业,是指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将大量的生产资源(包括设备、材料、技术、能源、资金、工具、信息、人力等)用作生产最终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产业。通常来说,制造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材料产业;另一类是加工产业,对农业、矿业和工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1984年,我国颁布了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随后在1994年、2000年、2011年、2017年进行了多次修改,按照国民经济的产业类别划分,将编号为13~43类产业纳入其中。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对13~43区间内的两位数编码产业进行了定义,并对31个产业进行了定义。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年里,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是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主导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下,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实现转型升级,走向智能制造,产业结构逐步高度化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

(三)产业集聚与产业协同集聚

1.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产业集聚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这些企业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识或技术,并且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克鲁格曼(Krugman,1991)认为,集聚就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产业部门向某一区域集中或分散的现象。这一定义在地理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因其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受到产业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

2.产业协同集聚

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集聚是既相关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产业协同集聚是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产业集聚的延伸。从研究的范围来看,早期的产业集聚主要研究单一产业,如专门研究制造业集聚,是一种专业化的集聚形式。而产业协同集聚则侧重于研究多个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如本书的协同集聚主要研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种产业的集聚。产业之间的关联形式主要分为水平关联和垂直关联。因此,产业协同集聚大体上也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基于水平关联的企业集聚,如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集聚;另一种是基于垂直关联的企业集聚,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种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的投入产出关系的集聚。协同集聚的特点如下:①属于多个产业之间的集聚;②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投入产出的联系,产生知识外溢、共享劳动力等外部性;③集聚的企业在不同的空间上合理分布,有机联系,协同发展,发挥互补效应,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传统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1.传统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高效地使用稀缺资源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生产率是指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劳动、资本、土地、能源、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生产率是动态的,反映各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索洛增长理论,就是基于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把效率看作除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投资增加之外的其他因素,这个其他因素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率,即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看成某一生产单元在某一段时间内所获得的全部产量与全部要素或资源的投入比值,如劳动生产率或资本-产岀比。这一指标主要体现了劳动力、资本、能源、土地等有形投入要素的增加,也体现了无形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等。

2.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但它只考虑了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在衡量经济效率时没有考虑能源、环境等因素。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不仅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还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刚性约束条件。“绿色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其重点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倡把经济作为一个特定的指标,与生态环境政策相结合,以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不能盲目追求产出的增加。对绿色经济的研究,侧重于在研究经济发展时,以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一个指标进行衡量,于是,出现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一种在环境和资源制约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对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完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把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与经济增长归于同一个分析系统,是对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修正,它可以更精确、更合理地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