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地方院校会计学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X大学为例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注重人才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与革新,国家正在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实践。不断探索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从会计毕业生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综合性地方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综合性地方院校国家一流会计学专业建设思路及举措,力求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一流专业建设;数智化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21-381和JG2021-913以及西华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xjjg2021041)的阶段性成果,得到西华大学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担当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知识生产方式变革,主动服务“国之大者”,现代教育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除了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这就是新时代新征程下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新的要求。根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研究报告(2020)》,从2022年6月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到12.6%,居所有专业之首,本属于“热门”专业,竟然成为就业“最难”,这种现象极不正常,但又成为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专业质量上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建设国家一流会计学专业,必须以党的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指引,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
一、数字化时代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分析
根据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面对数字化时代,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往往存在如下不适应。
(一)缺乏使命感和职业发展目标,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认知亟待更新
职业使命感是基于长远考量的一种职业导向,是核心信念和价值观的体现,注重工作对于个人及社会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使命感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中追求的要素。新时代员工对工作的期望不只局限于薪酬和职务提升,而是越来越注重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追求。调查中也发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碰撞,互联网和会计行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面对会计技能和职能的快速发展变化,很多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知不深,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缺失,缺乏职业使命感。在“互联网+”浪潮中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迎接会计学不断转型的巨大挑战是每个会计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对数字化的狭隘理解与会计所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矛盾突出
调查发现,会计学专业学生,比较热衷于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认为懂得会计软件操作就是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中,他们特别关注软件操作课程,学习这类课程比较认真,也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去练习。在学生看来,掌握了这些技术,毕业后工作更容易上手。殊不知,他们忘了,作为一个好的财务工作者,特别是高阶财务管理人员,更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基础、职业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软件操作仅仅是一项基本的技能。
(三)除专业技能、数字掌控力的“硬实力”之外的“软实力”欠缺
会计学专业人才除具备极强的专业技能和数字掌控能力的“硬实力”之外,还需要具备情景适应力、沟通能力、执行力等“软实力”。调查发现,许多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硬实力掌握不牢,软实力更欠缺。入职以后,不能很快适应变化的环境,与人交往缺乏较好的沟通,工作中领导交办的任务执行得不好。
(四)会计岗位能力缺口较突出
调查发现,当今会计行业中,初入职的毕业生往往在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能力过剩,但在并购重组、IT等技术开发应用、公司治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财务战略、预算管理、业绩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缺失,特别是在并购重组、IT等技术开发应用、公司治理、公司战略等方面。详细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岗位能力缺口分析
二、综合性地方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专业发展,诸多综合性院校均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并且发展水平都较高,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设会计学一流专业,是综合性院校迫切需要重视与应对的重大课题。本文以X大学为例对综合性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总结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界定及未来职业导向不清晰、特色不鲜明
综合性院校普遍存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多数高校因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同质化而错失了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开展差异化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并服务于不同层次、区域会计职业社会需求(会计人才市场细分)的机遇;会计教育的学科供给导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必然造成培养体系构建的同质化及其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偏离,尤其是传统培养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积弊等问题,导致传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时较少,且多附属于理论课程,不能满足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然而,会计职业实践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可见,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体系构建存在与会计职业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不完整、设置不科学,关联知识欠缺且缺乏时代性
现阶段,大多数综合性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层次的完整性、结构的科学性上存在不足。除系统性地讲授专业必修课程,数据管理、工程建设、风投风控、互联网应用、智能化等领域知识体系的建设也尤为关键。然而,大多数综合性院校仅将教学重点放在核心课程上,缺少特色化的系统培养规划,缺少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课程,因此,综合性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不理想。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很多高校中,传统的“粉笔+黑板+PPT”教学模式在会计学专业课堂中还大量存在,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没能认识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远程实训、在线课堂、案例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缺乏创新性元素的融入,导致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环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交流互动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培养方式轻实践、重理论,学生实操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部分综合性本科院校定位比较尴尬,一直不想放下“本科院校身段”,想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研究型,不愿意承认会计学专业主要以应用型为主,认为技能训练是高职高专所特有。受重知识、轻技能培养等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多数综合性高校对会计等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不足,致使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大体量的学生又无法很好地开展校外实践,难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会计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五)单一的培养方式导致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环境的复杂化及管理现代化,会计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运用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创新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能力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与社会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传统的“生产线”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尤其是主要依靠课堂知识传授的单一培养方式,制约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三、地方综合性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优化与创新不足
部分综合性院校人力、物力、财力各类资源有限,在会计学专业与其他综合性专业之间难以均衡配置,阻碍了会计学专业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团队在科研任务压力大、考评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探究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思路难以拓展,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同质化明显。综合性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模式陈旧,教师团队缺乏灵活思维和创造力。
(二)复合型会计教师团队建设未得到充分重视
由于我国当前实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师激励考核机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均衡趋势,以及存在绩效考评制度“平均化、一刀切”等现象,一些综合性院校的会计学科建设缺乏对教师团队的规划。在现有的人才引进标准中过于强调被引进者的学历、成果、学术背景,却不够重视被引进者的工作经验丰富与否、实操水准是否达标,未能充分重视现有会计学专业教师队伍职业经验的培养及其后续教育,致使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三)会计学专业教学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部分综合性院校教学建设规划受限于理工科专业背景,会产生轻视会计学及其关联学科的思维惯性,院校在传统的优势学科上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未给予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足够的重视,造成会计学科处于弱势地位,最终影响综合性院校会计学科的发展。
(四)未充分重视会计学专业建设
部分综合性院校常将关注点放在综合性学科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革新上,对于综合性学科的过度重视会导致会计学科建设的资源不足,会计学专业教学体系难以实现完整建设。综合性院校应将“发展会计学科”设置为学科建设目标之一,平衡已有的教学规划,在维系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同时,重视会计学专业学科建设。
四、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思路
(一)准确定位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XH大学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人才模式为“以价值引领为总体目标,以战略思维、数智素养、国际视野为特色,以四力驱动为能力结构的三位一体数智化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操守”为价值引领;形成“以国际通行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硬实力;以情景适应,组织领导为内核,培养学生软实力;以学科交叉、数智素养为特色,培养学生巧实力;以战略思维、国际化视野为优势,培养学生锐实力”的“四力驱动型”能力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实行“四个结合、四个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模拟实训、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突出实务技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水平教育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突出综合素质;全面训练和岗位训练相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坚持协同与融合的发展路径,持续培养智能财会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构筑了课内单项训练、课程综合实训、岗位分项实训、综合能力提升、毕业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增设其他特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专业资格考试强化课程,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会计学专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会计学专业,构筑业财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大智移云环境下具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会计专门人才。
图2 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体系课程设置
综合性院校应当以专业实际需求与教学团队特色为依据,适度提高选修课程的占比,同时应优化必修课程的教学时长与教学内容。院校可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架构,既可确保学生形成相对较为系统与完整的知识结构,也能贴合学生个性发展。
1.调整、增置数智财会专业课程体系
开设学习智能化专业及应用类的系列课程。一是根据决策问题获取所需数据,主要开设“数据库应用”“Python网络爬虫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VBSE企业综合运营场景演练”等课程;二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开设“智能财务决策”“大数据审计”“商务数据建模与EXCEL高阶应用”等课程;三是基于信息工具平台的数据呈现,主要开设“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审计数据分析可视化”等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习实践。优选部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用友、金蝶等大公司正在实施的客户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项目。
2.突出综合性院校特色及优势,增强会计学科研究特色
将会计学科培养方案的制订与院校工科特色相结合。综合性院校会计学专业无须设立多种不同的培养方向,以免造成过度细分,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需明确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如何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结合综合性院校强势专业与品牌专业特色,结合院校所处地域环境,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及行业所需,加强综合性特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设计,增加充分体现院校特色与优势的选修课程,并安排体现行业产品技术特征、业务经营管理、商务运作等方面的课程,将综合性院校特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理工科专业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加强实训质量,提升师资配置,校内外结合。综合性院校会计学专业目标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因而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建设,严格把控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建立并优化线下校外实训基地及线上模拟实训平台,全面综合提高学生职业胜任能力。
(三)改善实训条件、实习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综合性院校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缺少清晰规划等状况,增大资金的投入、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师团队培训、定期更换会计实践应用软件;夯实关于学生会计日常学习及毕业实习方面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建设校外辅导教师队伍、全程监管学生的实习情况、提高实习效率与实习质量。
(四)提升应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力度
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应涉及两部分内容:课内实验环节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都需要设立课内实验。以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学科发展建设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骨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四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接轨国际化会计教学及培养,开拓国际视野
由于会计学专业与国际紧密接轨的特性,XH大学重点设立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方向班、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培训班,同时与德国明斯特大学、泰国易山仓大学开展会计学双学位培养,最大限度地促进中英双语课程的探索与迈进,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和学生会计学专业英语的使用技能,给予教师团队更多出国进行院校间学术探讨交流、与外籍学者专家会谈并分享经验的机会,提升教师队伍对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理解力、娴熟度,进而开阔教学视野、与国际化会计教学及培养前沿接轨,进一步促进会计学科建设。
五、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所说,高等教育改革面临五大关键之处,改到要处是专业,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实处是教材,改到难处是技法,改到痛处是教师,因此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本身就是一次大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从五个关键处去落实,构建特色,最终达到提升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XH大学拟从如下方面探索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一)以新文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新文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会计学专业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持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以一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打造一流的专业核心课程
追踪和引领课程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开发新形态数字课程资源;建成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专业核心课程、一流课程。重点打造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收理论与实务、大数据审计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及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编写《会计学基础》《税法》《审计案例与实务》《财务管理学》等一批高水平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拓展实习实践资源;深化“综合训练”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
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培养制度,制定并落实梯队建设发展规划和个人提升计划。坚持“引进、培养与使用并重”的方针,重点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高级研修班,提升业务能力。建设以会计学专业和课程为中心的教师团队,以老带新,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加强教学过程监督,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设立刚性听课制度,对教学检查制度予以规范化、标准化,结合学校整体检查环节和学院层面自查环节,进行常规检查与随机抽查;其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由校级与院级两级督导配合联动,目标在于全程、全面地指导、监督、检查以及评估教学水平与质量;再次,设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按专业信息与年级类别选聘学生信息员;最后,优化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史璇,李嘉程,江春霞,等.地方理工类院校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7):14-16.
[2]刘金彬,赵蓓,曹明才,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8(20):99-105.
[3]田启涛,葛菲.职业目标新视角:职业使命感研究评述及未来展望[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5):39-51.
[4]李婧涵,高军.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10):61-63.
[5]孟令薇,朱璐瑶.AI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的认知以及职业规划: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8-71.
[6]杨金豹,康志强,刘希军,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改革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2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