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认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导入】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把自我意识作为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并进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之一,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早在古希腊时期,“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神庙上的名言就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自己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明朝大儒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个人的自我并非如同一幅画一样,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现。自我意识是立体的、多面的,也是变化的。每个人总有一些念头、情绪是隐藏起来,不易察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自我的认识和体验,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课堂互动】
题目:20个“我”。
目的:让每个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独特性。
步骤1:在一张空白A4纸上写出20句“我是一个……的人”。尽量选择一些能够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如“我是一个开朗的人”,避免对籍贯、性别等进行描述。这可能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认真填写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步骤2:请对你写下的20句话做下列归类:
(1)生理的我(包括长相、身材、身体素质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理的我(包括性格、能力、情绪状态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的我(包括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
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评估一下对自己的20项描述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肯定的描述记+1分,否定的描述记-1分,将所有的项目得分加起来,得出一个总分。如果总分大于0,大体上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比较满意;如果总分小于0,大体上表示你对目前的自己还不满意。
小结:做完测试之后,你是否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呢?根据当前的测试结果,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哪些是你愿意接纳的,哪些是你不愿意接纳的?通常而言,大家可能对自身积极的方面都是乐于接受的,而对于自身的消极方面都比较回避。其实,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不断探索自己、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就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作用。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自我意识越成熟、越完善的人,其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越能够协调一致地工作。他们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的认知比较客观,情绪体验较适度并能积极地进行调解和控制。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他们能够较好地维持心理健康。而自我意识不成熟的个体,由于对自身无法正确地认识,也就无法客观地分析、评价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因此可能导致心理方面的困惑,甚至久而久之出现心理问题。
【内容拓展】
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首先是以哲学概念的形式出现的。从苏格拉底将太阳神庙中的圣谕“认识你自己”奉为其哲学观的圭臬起,西方哲学探讨的注意力开始由世界的结构方式向人本身和人的知识本身转化,由对象意识向自我意识转化,由对外界的思考转向对“我”的追问。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自我意识,人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包括两者在意识中的统一,即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把自我意识引入心理学领域。此后,诸多心理学家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和自我意识的发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直到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领域中的自我意识概念才逐渐清晰。
【成长案例】
小明是一个大一新生,他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由于从小喜欢运动,个子也很高,他加入了学院的篮球队。同时,他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丰富和充实,积极报名加入了好几个社团。但到了期中,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篮球队的训练也占用了不少时间,几个社团布置的任务较多,导致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他越来越疲惫和迷茫,力不从心,有时候晚上甚至失眠。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开始思索:这是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吗?我适合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明在深夜里的这份内心的追问和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觉察和体验。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小明报名参加篮球队,是基于他对自己的认识:从小爱运动。但是当他越来越疲惫和迷茫,他开始去思索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表明随着环境和境遇的变化,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有一些调整。
二、自我意识的分类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1.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划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生理自我包括对面孔和嗓音的感觉、基于图像的表征、本体感觉以及基于运动的身体表征,关注特定的身体部分(如面孔、手臂、手、嗓音等)或整个身体以及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反映了一种低水平的自我感知,是自我的生物基础。心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主要指个体精神层面的特征,例如对自己的人格特征、特质、能力的认知和加工等,也涉及自我知识,包括自传体记忆信息、情景记忆知识以及自我的第一人称视角等,是相对于生理自我加工而言的一种高级自我加工。而社会自我则较多是一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等的认识。我们熟知的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中,那句“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就意味着白雪公主的继母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生理自我之上的。只有她最美,她才能够快乐。
【内容拓展】
叫自己名字的声音作为一个特殊的听觉刺激,对个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往往能够自动化地、无意识地被我们的大脑捕捉。在鸡尾酒会中,尽管与会者很难分辨嘈杂环境中来自不同个体的声音信息,但他们往往对叫自己名字的声音非常敏感,这就是经典的鸡尾酒效应。为什么个体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分辨各种声音刺激,但对自己的名字非常敏感呢?因为自己名字的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在这一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朝于谦的这首诗,用石灰石来象征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人格品质。现在讲立德树人,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就是让自己的心理自我更加成熟、深刻、坚韧,在做自己的基础上,又能够受到激荡、洗礼。后来的大儒王阳明就是深受于谦的激励,少年时便到于谦祠写下流传至今的对联,让人感动: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这就是“教育是用灵魂唤醒灵魂”的最好例证。
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从观念上划分,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也叫镜中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基于自己目前的立场和现状,对现实生活中自己方方面面的认识。而理想自我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和追求。周恩来总理年少时曾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想自我足够坚定,可以成为理想信念的助推力。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理想自我是否有稳定的现实支撑。周总理有着伟大的理想,他一直踏踏实实、十分努力地朝着他的理想自我迈进。我们要谨防理想太遥远,现实却跟不上这种情况。投射自我是指个体在想象中认为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课程思政】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所谓立志,是指立下志愿,树立志向,找到理想的目标和方向。我们不断去探索、寻找一个清晰、明确且坚定的理想自我的过程,也是立志的过程。我们立志必须要从大处去立,要从我们的心灵深处去立,要以有益于全人类社会的心态去立。立志固然要深远,但不能把自己的妄想当作自己的志。当我们去实践自己志向的时候,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行。清朝的中兴功臣曾国籓如此立志:“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如果我们真有这样的志,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寻找自己的志向,这样即使达不到自己的志,但只要我们真心诚意地去做,都会有所成就。
投射自我是人们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观察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然后将他人的观点同化到自我概念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的评价比另外一些人的评价起着更大的作用,比如家人、重要的朋友、尊敬的师长等。投射自我过程包含三个要素:首先,人们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如何;其次,人们想象他人如何评价这一表现;最后,人们会体验到对这一评价的情绪性反应,比如骄傲或害羞等。在这三个要素中,体验和情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投射自我的形成。
【成长案例】
在著名的伤痕实验中,志愿者被分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房间里,并被告知:他们将通过化妆,变成一个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反应。心理学家请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逼真的疤痕。被化好妆的志愿者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人来人往的候诊室。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他们普遍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看。然而,这些志愿者脸上其实并没有伤痕。因为在让志愿者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后,化妆师以“定妆”为借口,用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和血迹已彻底擦干净了。伤痕实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实际上并没有疤痕,但他心中有疤痕时,他就会认为别人是以“有疤痕”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这就影响了他与别人的互动。把这个实验的结论放在大学生身上,也很有启发性。一些大学生常常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别人看不起我,还是我自己看不起自己?
3.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从形式上划分,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知是从认知层面出发,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自我体验是从情感层面出发,是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进而产生的内在感受。我们常常说的自尊心、自卑感、自我满意度等就是自我体验。自尊感是自我体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自我调控是从意志层面出发,指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支配和掌控的过程。比如,当一名大学生立志成为优秀的人,那么他的理想自我可能是一个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健康的青年。那么,为了向理想自我迈进,他就需要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控。当他想玩游戏的时候,他需要克服这种冲动而去自习。当他能够战胜自己的玩耍的欲望,克服了困难,他就能获得较高的自尊感。
【内容拓展】
自尊,也称自尊心、自尊感,它包含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或者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或内在价值观,以及个体正面评价自己或喜欢自己的程度。作为个体重要的人格特质,自尊不仅对一个人的良好心理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整个社会及人类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1890年首次提出了自尊的定义,他认为自尊作为对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旳定义:一是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我知觉的总和,包括自我概念、自我意象和社会概念;二是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解释自尊,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情绪的感觉,是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Branden)认为,自尊是人们能自信地应对生活中的基本挑战时的一种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利的意志,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本质上的促进作用,它与人们正常健康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他明确地把能力和价值感作为自尊中两个同等重要的成分。
关于自尊的研究非常多,通俗意义上讲,一个有着恰当自尊的人,其对自己的情感总体上是正向的、积极的、喜爱的,对自己的评价总体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就算生活中不时受挫,其也不会一味地否定自己、厌恶自己。
【难点厘清】
传统研究认为高自尊水平比低自尊水平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但是后来更多的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由此,研究者提出脆弱型和安全型两个高自尊种类。脆弱型高自尊的个体有着不确定、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的自尊是建立在容易受到挑战的不切实际的积极自我观点之上的,具有这种自尊的个体会不断地去寻求积极自我观念,甚至会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当受到环境变化的威胁时,他们会失去自信,产生不安全感。为了减轻这种不良的心理体验,对外他们会采取自我保护、自我提升甚至是言语攻击等应对策略,对内他们会出现心理和行为障碍。与此相对,安全型高自尊者有比较实际的自我观念,他们比较自信,他们这种积极的、不轻易发生变化的自我价值感起源于满足核心的心理需要,而不是获得特定结果,与积极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保持一致,认可自己的消极方面。
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入,自我意识也会越来越深刻和全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信息时代,更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己,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更要探索自己在心理、人际、能力、社会关系和责任等各方面的特点,把握优势,弥补短板。
【小结】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作用。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从内容上划分,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从观念上划分,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也叫镜中自我);从形式上划分,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习题】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新时代青年只有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请结合以上这段话,谈谈你对理想自我的认识。
2.请用两周的时间,每天花十分钟简单记录你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两周后做一个小结,看看是否增进了你对自身的了解。
示例如表2-1所示。
表2-1 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