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新疆—中亚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模式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界定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业品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为现阶段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概念界定提供了借鉴。概念内涵、稳定性、绩效评价、供应链风险、生鲜供应链等是现阶段工业品供应链的研究热点。

文献查阅结果表明,目前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已比较丰富,但有关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还有较大空白。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解释“跨境生鲜食品供应链”“跨境农业供应链”等概念,这些概念由Van Roekel于2007年相继提出。国内则以罗必良(2012)和隋博文(2016)的研究为代表。然而国内现有研究仍集中于构成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的稳定性、联盟绩效(主要是对绩效进行评价)、供应链优化(结构和流程优化)三个方面(吴孟霖,2015;常冉,2013),因此,本书将主要从这三个方来梳理学者们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文献检索如表1-1所示。

表1-1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文献检索

注:文献来源于Science Direct数据库和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文献截至2021年3月23日。

1.1.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内涵的研究

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来自国外。1996年,Zuurbier首次提出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的概念,之后有学者相继提出“农业供应链”“农业综合供应链”及“食品和农业供应链”等概念性描述;国内学者对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相对较晚,形成了农产品供应链概念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农业供应链、农产食品供应链、农业综合企业、农产品物流网络、农产品物流体系等多种概念。冷志杰(2007)将这些概念统称为农产品供应链,这些概念均是根据产品自身特征和不同的研究角度而给出的。

表1-2 农产品供应链概念内涵研究

1.1.2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向等的不同,将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现有研究成果划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法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概念、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另一类则是探讨供应链主体间利益分配情况、合作行为等对农产品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

1.1.3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研究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发展,国内外研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逐渐提升了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研究内容与方向亦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和绩效,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上下游的整体绩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研究通常是借鉴一般供应链绩效的相关成果,结合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实际,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房丽娜、郭静,2016)。农产品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和绩效的影响因素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对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是如何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如何选择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因素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为合作关系稳定性、供应商行为、利益分配、承诺与信任、政策、努力水平和剩余系数等。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已经证实这些因素的确对供应链绩效有比较显著的影响。由于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尚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1.1.4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的研究

1.1.4.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设计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针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相对广泛的探讨,但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上差异较大。国外学者更多地从纵向协作的维度对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进行探讨,特别是对“公司(加工、零售)+农户”这种典型的农业垂直协作模式进行了相对丰富的定性研究(Morrison et al.,2006;Oya,2012)、实证研究(Bellemare,2012;Morrison et al.,2006)和案例研究(Raynolds,2002)。国内学者从我国国情出发,依据农产品供应链核心组织的类型及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把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成以龙头企业主导型、批发市场主导型、超市主导型、物流企业主导型、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以及电子商务等模式。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设计的研究如表1-3所示。

表1-3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设计的研究

1.1.4.2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策略的研究

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是进行供应链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外学者就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给出了诸多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的方法,并越来越多地利用从现实中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及相关算法去解决问题和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论证的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使得供应链更有效率、更加智能化。

1.1.5 关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一般认为如果农产品供应链的地理(空间)界限跨越了边境或国界,就视其为发生了跨境视角的农产品供应链。国外研究学者Van Roekel等于2007年最早提出了“跨境生鲜食品供应链”“跨境农业供应链”等概念。国内则主要以罗必良和隋博文的研究为代表。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概念内涵研究概况见表1-4。

总体来看,我国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发展相对滞后,研究也还比较浅显。当前我国农产品跨境物流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流通模式与流通主体、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建议等宏观层面。

表1-4 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概念内涵研究概况

1.1.6 关于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倡议,自被提出后,得到了沿线国家的普遍响应,并且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达成共识。此后,沿线国家和国内省市积极响应,纷纷举办高层论坛,制订一揽子计划,共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大计。

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依托地域优势和特色,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在跨境区域合作中逐渐成为亮点与热点,其中农业合作主要指的是不同地域间依托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等多样方式,确保各国在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内资源配置整体效益,从而促使国内与国际接轨,提升自身农业生产、交换、消费的国际水平,从而促使世界范围内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双向流动。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热点聚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迅速展开,研究内容从内涵界定、区域划分、战略构想逐步拓展到可行性分析、区域合作模式探讨,进而延伸至我国相关地区在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与设计。朱显平、邹向阳(2006)在国内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概念;胡鞍钢、马伟等(2014)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和定位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设计;丁晓星(2014)从全球视野、交通联动、战略倡议、合作方式与前景展望五个方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王保忠、何炼成等(2013)从交通、能源等八大方面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并指出实施重点与优先方向;孙壮志(2014)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李金叶、舒鑫(2013)对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和着力点进行了探讨;秦放鸣、孙庆刚(2013)提出了新疆在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定位和选择;唐立久、穆少波(2014)提出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战略定位和实现路径。高志刚、杨习铭(2019)以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为例,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商圈的构想。石岚(2020)基于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在生产、投资和贸易三大领域合作的总结分析,就双方目前合作的基础、现状、方式、取得的成绩等展开深入研究,指出了当前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以加强双方未来农业合作。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广泛探讨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诸多推动双边农业合作的方法,提出了“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及中亚农业科技合作的路径(朱新鑫,2017)。就推动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互联网+”农产品贸易,有关学者探讨了“互联网+”农产品贸易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阿布都瓦力·艾百,2017)。

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研究,但主要停留在宏观战略定位层面,研究具体领域或产业合作的文献相对较少,王晓鸿(2019)、蒿红可(2019)、蔡青青(2019)等学者分别就文化、物流、金融、能源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着实有限,针对农业这一新疆传统优势产业对外合作的探讨仍然不足。

1.1.7 文献述评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比较宏观,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化研究:

(1)研究范围方面。学界对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探讨还非常有限,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农产品贸易、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等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虽然都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息息相关,但毕竟是相互独立的研究内容且对跨境农业投资的研究较少。因此加强对跨境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很有必要。

(2)研究视角方面。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内部因素着手,主要考虑链条上各主体行为选择对供应链的影响,而对于政策、市场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探讨不足。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都是以某一国为外部条件,这就暗含了不同农产品供应链所面对的外部政策环境或营商环境基本一致,即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恒定为1。但是,由于涉及跨境的问题,不同国家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一般会有较大差别,特别是中国新疆—中亚这一区域,区情差异比较大,供应链运行中所面临的是多个国家的外部约束,这种情况下,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厂商的行为表现和策略选择会同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有较大差异,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很难有效地用来指导新疆—中亚跨境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厂商行为。因此关注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外部因素非常重要。

(3)研究方法方面。对于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对双边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而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不准确或不科学。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应更多使用定量分析法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参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