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金融支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实体经济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受全球金融危机深层次扩散、国际贸易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2015年底,我国首次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连续四年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善供给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运行主要矛盾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尤其是提升实体经济质量。

西部地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是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但西部地区金融业发展滞后,其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受到了极大影响。西部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欠缺。2018年,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境内上市公司数、当年国内股票(A股)筹资额分别仅占全国的18.8%、19.4%、10.5%、8.7%。面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的发展困境,加快建立提升实体经济质量的金融支持体系成为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分析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金融发展等相关理论阐述,论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理论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入阐述了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与金融发展的事实与特征,实证分析了银行业、资本市场、新金融对于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支持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由三篇共十一章组成。第一篇为理论篇,包含第一章至第四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理论源流,系统地介绍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功能理论和经济金融化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三章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研究现状,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四章为金融与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关系的理论分析,对金融与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深入分析了银行业、资本市场与新金融对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作用机制。第二篇为实证篇,包含第五章至第十章。其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与金融发展的事实与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七章至第十章实证分析了银行业、资本市场、新金融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影响。第三篇为对策篇,即第十一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论证,本研究主要得出了如下基本结论:

(1)从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等维度实证发现西部地区的实体经济质量较为低下,但具有经济质量提升的后发优势。从僵尸企业分布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僵尸企业占比较高,较之于2000—2004年,2005—2013年僵尸企业占比下降幅度大;从产能过剩视角来看,西部地区的设备利用率和产能利用率低于其他地区;从企业创新视角来看,西部地区的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指标来看,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在“十二五”时期远超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企业数与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逐渐上升;从TFP增长率来看,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且增长受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明显。

(2)西部地区银行业规模稳定增长,银行业结构以大型商业银行为商业银行的主体,中小金融机构不足,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欠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逐步下沉,普惠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存贷款余额平稳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总体稳健;同时,西部地区各省份积极落实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民营、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边际改善,服务工业和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3)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在场内市场、场外市场和债券市场方面虽然高速增长,但与中、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然巨大。在场内市场方面,西部地区在主板和创业板的股权融资规模呈现出较明显的波动趋势,在股权融资规模和上市公司数量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且差距还在逐渐扩大。在场外市场方面,西部地区新三板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融资规模与中、东部地区仍有差距,但差距趋于缩小;挂牌企业数量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在全国的占比仍然偏低,反映出西部地区新三板市场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几乎覆盖西部各省份,但挂牌企业数量与中、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在债券市场方面,信用债融资已逐渐成为西部地区企业融资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西部地区债券融资额度高速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然巨大。

(4)西部地区在新金融覆盖面、新金融使用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等方面快速提升,但仍存在新金融企业数量少和创新能力不足,新金融服务供需错位,新金融生态脆弱、交易契约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

(5)银行业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持效率波动较大,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时其支持效率要低于中、东部地区。特别是2016年以来,银行业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持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且还在持续走低,反映出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银行业金融抑制和信贷资源错配的问题。同时,银行业支持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技术效率变化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显著下降,也反映出西部地区银行资产规模、银行业结构还有待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力度有待增强。同时,西部地区各省份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持效率呈现出地区不均衡的现象,2008—2018年,平均来看,只有重庆市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效率大于1,其他省份的支持效率均小于1。

(6)银行业金融抑制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银行业金融抑制不利于西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同时,政府干预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金融抑制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负面影响,政府干预越多,银行业金融抑制的负面效应越明显。

(7)资本市场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企业的IPO(首次上市)融资额越大,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力度就越大,创新产出成果就越多,资本市场的IPO融资额对于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转换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同时,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股权增发行为对于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并无显著影响。

(8)新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金融覆盖广度的提高以及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的提高,提升了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实体经济质量的提升。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结合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与金融发展的事实与特征,从银行业、资本市场、新金融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金融支持问题。与既有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与现有文献集中于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不同,本研究立足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聚焦实体经济质量,系统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对现有金融支持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的有效补充;在研究内容上,考虑到当前我国新金融蓬勃兴起的态势,不同于以往研究聚焦传统金融,本研究不仅从传统金融方面,还从新金融方面,分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和对策,是对既有研究范畴的有效拓展和深化。同时,本研究还从多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深化,如从僵尸企业、产能过剩、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及测度银行信贷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支持效率等。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综合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等多种分析方法,实证分析金融对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持效率、影响和调节效应,是对现有侧重定性的规范性讨论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的创新。

本书由王业斌、王旦、许露元、舒银燕和段艳平撰写,分工如下:王业斌撰写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一章,并负责全书统稿和定稿;王旦撰写第三章和第五章;许露元、舒银燕和段艳平撰写了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中银行业、资本市场及新金融三方面内容,其中,许露元负责撰写银行业相关事实、理论与实证内容,舒银燕负责撰写新金融相关事实、理论与实证内容,段艳平负责撰写资本市场相关事实、理论与实证内容。

王业斌
2023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