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概述

1.1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以电算化为雏形)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40多年的历程。会计信息系统从刚起步的会计核算发展到现在集成化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并逐步派生出适合网络时代需要的新功能。今天的会计信息系统与40多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会计信息系统无论是应用普及程度,还是功能覆盖的广度,以及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的作用,都已远远超过它诞生之时人们赋予它的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它的“定义”和“概念”无多大意义,因为应用性学科与理论研究不同,它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体现,“定义”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回顾历史,目的是让后人懂得发展演变的过程及速度,从中得到启示,使从事该行业的后来者清楚自己的定位,懂得努力的方向,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时代需要的人。

回顾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会计电算化”一词的产生开始,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及商品化过程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阶段、商品化会计软件不断成熟阶段、管理财务一体化(ERP)阶段。

1.1.1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

1979年,财政部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万元,用于开展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进行工资、产值的计算,这是首次由组织主导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会计工作。1981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景新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一词。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起步。此时,没有商品化会计软件专业开发商,人们还没意识到会计软件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因此呈现了自行开发的局面,步入了定点开发阶段。

1.1.2 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

部分具有前瞻视野的单位开始考虑将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这种尝试起始于易于解决的会计核算和工资发放管理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一批学者开始了对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框架性地提出了会计软件的结构与主要功能。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和研究的同时,部分单位开始了会计软件的定点开发工作。

这一时期的定点开发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应用单位并不完全了解计算机技术,不懂得计算机管理与手工处理的差异,不能系统、全面地描述自己的业务需求,更不能站在系统的高度提出较好的设想,只能阐述手工记账、算账与形成报表的过程,而软件开发人员对会计业务不熟悉,对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业务处理的结合尚不能融会贯通,由此形成系统开发人员与使用者之间在相互表达和理解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影响到软件的质量,开发的软件只能依靠个人的理解,仅限于模拟手工业务处理过程。

可以说,早期的开发工作处于非常盲目的状态,尽管后来随着定点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发工作的盲目性逐渐减少,会计软件开发的规律也逐渐被人们掌握,定点开发的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早期会计软件定点开发工作的成功率还是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早期的会计软件开发主要是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研究与探索过程付出了一定代价。一些软件开发出来之后:一是由于服务跟不上,造成软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因为企业没有自己的维护管理人员,企业的业务稍有变化,就会影响软件的运行,甚至会使整个系统被废弃。笔者亲身经历了该阶段之后,就着手编著全国最早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两用人才。

1.1.3 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阶段

1.软件开发规范的引导

1988年8月在吉林召开的我国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实现会计软件通用化的若干措施。

(1)确定通用化会计软件的适用范围。因为不可能设计开发出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的通用化会计软件,而且若适用范围过大,则设计开发难度极大;反之,适用范围过小,则缺乏实用及推广价值。所以一般应按工业、商业、外贸、金融、保险、机关、学校、科研等单位的特点,分别开发适用于各行业不同特点的通用会计软件。

(2)找出各行业应用单位的共同点,设计出通用功能模块。由于国家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以及同一行业机构设置、业务处理等内容和计算机财务数据处理技术上的相似性,同一类型企事业单位财务数据处理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针对一些具体的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编制方法等,可以设计出通用化功能模块。不同单位之间的财务管理虽然有很多不同点,但这些功能模块还是可以通用的。

(3)同一类型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还有一些完全不同的部分。工业企业由于生产组织、技术流程的不同,成本计算和管理也不完全相同。这时可以根据各单位的不同特点,在采用结构化、模块化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开发和设计适用于本单位的选用功能模块,并将适用于本单位特点的选用功能模块和通用功能模块组合起来使用。

(4)设计通用化会计软件时,不要做得太“死”。有些内容可以留待用户根据本单位的需求选用后,由用户自己来定义,而且要尽量扩大自定义内容。

(5)如上述几项措施仍不能满足用户特殊需求,必要时可以做二次开发。但作为通用化软件,二次开发不宜过多,一般限制在编程总量的1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0%。

这些措施有效地引导并规范了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将市场机制引进我国会计软件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2.政策引导

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全国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以财政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各地财政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工作,与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相配套的各种管理制度及其控制措施也逐步建立和成熟起来。1989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199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1994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三个文件;199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

3.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

在软件规范和标准的指引下,软件开发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会计电算化先进单位。1989年9月,财政部评审通过了先锋集团公司开发研制的CP-800通用财会软件系统,这是首家通过财政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的单位,如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等。

(1)此时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功能不全。这期间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是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进行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的,人们一般称之为“核算型”会计软件/会计核算软件,其主要功能包括账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各模块可以独立运行,模块之间在结构关联上是松散的,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整体,未能解决数据重复录入和数据一致性控制机制等问题。

(2)此时商品化会计软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在工资系统中录入的工资数据不能自动生成工资费用分配凭证以及其他工资核算凭证,只能从工资系统中打印输出工资汇总表、工资费用分配表等信息,再到账务处理系统中手工制作工资核算凭证。

②固定资产发生变动时,不能在进行固定资产卡片信息维护的同时,自动生成固定资产核算凭证,而必须由会计人员到账务处理系统中依据有关原始票据手工制作凭证。

③材料采购必须在材料系统录入采购单和入库单以便进行材料数量、单价和金额的管理,而材料核算则只能由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系统中依据相同的原始单据制作核算凭证。

1.1.4 商品化会计软件不断成熟阶段

财政部提出的会计核算软件功能规范和财政部门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的规范化评审,对提高会计核算软件质量和促进其商品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用友、金蝶、浪潮等公司迅速发展。该阶段的软件与前一阶段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发过程规范化。在开发过程中,以系统总体设计为指导,实现了会计信息各模块数据关联的整体化与集成化。

(2)功能结构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推出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从一开始就进行规范化总体设计,力求克服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结构上的缺陷,并在功能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主要功能包括:账务处理、资金管理、报表制作、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采购与应付账款核算、销售与应收账款核算和存货核算等。

1)实现数据的一次录入与共享使用的机制。主要表现在:①由工资模块进行工资计算并自动生成工资费用分配以及其他工资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模块;②由固定资产模块录入固定资产变动原始资料,以便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自动生成固定资产变动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此外在自动计提每月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同时,也能自动生成折旧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③在采购模块录入采购原始单据对采购业务、应付账款及其核销进行管理的同时,自动生成采购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④在销售模块录入销售原始单据对销售业务、应收账款及其核销进行管理的同时,自动生成销售核算凭证,进入账务处理系统,同时自动结转销售成本;⑤采购和销售模块的信息变动自动改变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信息,在实现对库存数量、警戒线等管理的同时,自动按照预先设置的库存成本计价方法进行库存核算。

2)加强往来管理功能。明确地划分为应收账款管理和应付账款管理,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加强了对客户与供应商信息、信誉和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余额的管理,强化了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与货币资金的管理功能,体现了企业强化流动资金管理的意识,这也满足了企业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将材料管理模块划分为采购和库存管理两个模块。采购与应付账款管理模块相结合,以利于企业对订单、供应商、采购价格、应付账款及其核销的管理,并为企业制定科学的资金支付策略提供支持。此外,库存管理模块的功能不仅注重对生产过程原材料使用的管理,而且增强了对在产品和产成品的库存管理。

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结构和特点,不难看出该阶段的软件在逐步向核算管理型转变,出现了数据共享机制和往来管理,并将应收账款管理和应付账款管理从总账系统中独立出来,实现与相关的销售、采购业务管理系统协同运作。这一阶段的会计软件从基础的核算功能向财务管理功能扩展,此时也被称为财务管理软件。

1.1.5 财务管理一体化阶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向了市场,走向了规模化,企业管理的自主性和自主权越来越高,单纯记账与核算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需求,Novell局域网的应用配合着财务管理和决策设计理念的软件产品,丰富着财务管理软件的阵营。

Windows平台的问世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财务软件模块从分离走向整合,集成管理思想的技术实现成为可能,从而掀起了我国财务管理软件的革新浪潮。在1997年末,一股ERP风潮迅速在我国财务管理软件市场中蔓延开来。当时的所谓ERP软件仅仅是ERP的部分模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体化管理软件。

1.一体化管理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1)实现购销存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理。在业务处理与结算上,实现业务的跟踪管理,同时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管理统一,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购销存管理的难题。在财务的监控机制上,一体化的特性得到了充分保障。

(2)有效控制工业生产成本。在成本数据归集方面,设计了与相关子系统的数据接口,可实现动态成本核算。在成本计划方面,可以编制全面的成本计划,并可用成本计划控制实际发生的成本,实现动态成本控制。

(3)有效控制企业财务运营风险。信用控制机制由信用等级、信用发生控制及信用分析等一系列流程组成。付款控制机制由预付款信用控制、付款节奏控制、应付款分析等一系列流程组成。库存资金占用控制机制由存货控制、库存资金占用规划及库存资金占用分析等业务流程来保障实现。

(4)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提供了完善的现金流量表解决方案。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企业财务分析手段,通过财务分析模块来完成具体要求。提供了完整而及时的企业决策支持手段,通过可与财务核算及业务管理各模块挂接的决策支持模块来完成。

(5)软件开发平台与开发技术。大型企业管理软件主要采用32位的开发工具,运行在Windows 95以上的平台上,数据库将不再使用桌面数据库,而多数使用服务器数据库。网络体系结构主要采用三层(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或事务处理服务器/客户)或多层结构,以克服传统的C/S结构易于出现的网络瓶颈现象。此外,在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中,还采用浏览器与We b服务器技术(B/S结构),以实现软件系统数据的标准化、跨地区和跨平台运行,同时已经开始考虑电子商务(E-business)在软件中的应用。

2.一体化管理软件的目标

实现企业资金流与物流的一体化管理,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实现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提供经营决策的预测、控制和分析手段,能有效控制成本和经营风险,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这种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跨部门应用,使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企业管理中的各部门都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其最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而以最快速度做出经营决策,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