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贴窗花,点鞭炮,回家过年齐欢笑。
吃汤圆,看花灯,我们一起闹元宵。
清明节,雨纷纷,踏青扫墓春苗冒。
赛龙舟,过端午,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夕节,乞巧日,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品月饼,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转眼又是新春到。
树之根
审题选材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某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你可以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
本次习作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介绍一种风俗,另一种是写参加某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两种看似不同的写法,其实还是有相通之处的,比如都可以介绍风俗的来历,都可以写自己的实际体验,这样才更符合“风俗”这一主题。当然,除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风俗外,如果还有其他与众不同的风俗,那么一定会更吸引读者……对啦,我可以写老家晓阳的“神戏透天光”!
作文关键词
晓阳“神戏” 风俗来历 演员 观众
树之干
写作脑图
树之叶
佳作赏析
家乡的风俗
肖谷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意思是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有特色。说起老家晓阳,最出名的风俗应该就是“神戏透天光”了吧。
(俗语导入,引出主题。开门见山,聚焦风俗。)
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六,太后宫厅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一出出民众们喜闻乐见的戏在这里上演。这一风俗从何而来呢?听外公说,相传晓阳谢姓人的祖宗叫谢七公,当时官拜提刑,因不满奸臣当道,赋诗讽喻,结果被佞人告密,遭到朝廷通缉。谢七公被迫举家逃难,船至东海时,突发险情,谢七公等人眼看就要葬身海底。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他连忙跪地,拜天拜地拜神明,祈求逢凶化吉,并许愿若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安家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年景,每年六月都会请戏班演戏来谢劳。话音刚落,天空出现一片彩云,五显灵官长生大帝显灵,海上立刻风平浪静,谢七公等人得救了。谢七公回晓阳后着手筹建大帝宫,为救他的神明雕塑像,并规定每年六月从初一开始演戏,连演数天,最后一天还要演到天亮,几百年来一直如此 ,场面十分热闹。这样,“晓阳神戏透天光”就在方圆几百里流传开来。
(写风俗,不能仅仅写眼前所见,更要挖掘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段先简略交代风俗的时间及场景,重点叙述其来历。“这一风俗从何而来呢?”以设问的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听外公说”,是引出风俗来历的很好的方法。习作时,巧妙引用故事传说,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历史感,让文章读起来更加“厚重”。)
演“神戏”时恰逢暑假。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前往观看。远远地就听到敲锣打鼓声,走近一看,着实热闹,我的目光顿时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演员登场,在唢呐、二胡、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唱腔悦耳,或高昂激越,或朴实粗犷,或柔软细腻。他们的步伐时而沉稳有力、有板有眼;时而轻快灵活,一纵身就连翻好几个跟斗;时而细碎柔婉……放眼台下,男女老少一排又一排地坐着。瞧,中间的那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正轻轻扇着手里的扇子,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和着节拍摇摆,看得津津有味。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一定就是听得懂唱词的老戏迷。前面的那位阿姨是不是没专心看,头怎么不断来回动?当我也饶有兴致地学着做时,瞬间明白了,原来她在对照着字幕看呢。那边还有人交头接耳,一定是热心村民在给身边看不懂的观众解说。台下最后面的正中间供着五显灵官长生大帝和谢氏祖先的神像,与戏台正呼应,位于此处可将整个戏台尽收眼底。神像前摆着三牲、水果、茶酒等各式供品,点着许多香和大蜡烛,村民们以此来祈求神明保佑自己添丁发财、幸福安康。
(对活动现场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听觉、视觉的巧妙融合,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活动现场。本段先描写演员的不同表现,然后将“镜头”转向台下观众。“中间的那一位老人”“前面的那位阿姨”“那边还有人交头接耳”,几组特写镜头,从侧面将“神戏”的精彩烘托出来。结尾交代戏台现场的布置和村民们的美好心愿,更为风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一声礼炮响起,戏也就演到了高潮。丰富的唱腔,如同大风过后飘落的桃花花瓣,亦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深深地打动着大家的心。直到曲终收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太后宫厅。
(借助“大风过后飘落的桃花花瓣”“汹涌澎湃的大海”等抒情化描写,抒发自己的感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的家乡有“晓阳神戏透天光”,你的家乡呢?
(俗语结尾,点题互动,启发思考。)
树爷爷有话说
本文选择家乡与众不同的“神戏”风俗这一素材,介绍其来历,描写现场,抒发感受,仿佛将读者带入了现场。尤其是对活动现场的描写,条理清楚,看听结合,描写细腻,可圈可点。
拓展阅读
年味花生
郭栩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是爸爸妈妈心中的牵挂,也是我心中美食的天堂。今年过年回老家,我又闻到了那心系已久的带着泥土味儿的花生的清香。
吃过年夜饭,我们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突然从厨房飘来一股奇异的香味。“真香,真香呀!”我不禁重重地吸了吸鼻子。“这是——花生!”我大声喊了起来,记忆中的香味直冲脑门,我激动得手舞足蹈地冲到厨房。
大年夜炒花生是我们村子传统的风俗。炒法有一定的讲究,要用大泥灶,中间放一口大锅,灶膛要特别大,一次可以放进很多木柴。烧火时要不间断地加柴火,把火烧得旺旺的。然后在锅里放一种闪着油光的黑色细沙,用一把大锅铲不停地翻动,直到黑沙变得滚烫滚烫的,才把带壳的花生倒入,和着黑沙不停地翻炒。
这不,奶奶正在烧火呢,爸爸站在灶旁不停地搅着细沙。伴着一阵“沙沙”声,爸爸把一盆花生倒进了锅里。花生像一个个小娃娃似的在锅里“哎哟,哎哟”直喊热,可奶奶并没有丝毫“仁慈”,反而把火烧得更旺了。火苗一闪一闪地跳跃着,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灶膛里上蹿下跳。花生在锅中滚来滚去,发出一阵阵“啪啪”爆壳的声音。不过这声音传入我的耳里却是那么的动听,因为它代表着花生马上就要起锅了。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花生的香味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清新的泥土气息越来越淡,花生脆香脆香的味儿越来越浓,馋得我直流口水。
啊,这花生真香呀,我忍不住把它们放在鼻子下方多吸了几口气,闻它们的香气。轻轻地把花生扒开一条缝,香味更浓了。我拿出一颗花生粒,瞧它又大又饱满,正向我“龇牙咧嘴”地挑衅着,不过还是难逃我的“虎口”。我用力一咬,花生粒在我嘴里裂开了,满嘴的清香……虽然它并不是什么名贵的食材,但吃在嘴里,享受在心里。
我又走到灶旁,伸手抓了一把花生。“哎呦呦,烫死了,烫死了!”我一边叫一边不停地交替着双手,像玩杂耍似的把几颗发烫的花生在两只手掌间抛来抛去。
奶奶看着我贪吃的样子,忍不住又笑又骂:“皮猴子,快放下,要等凉了才又香又脆呢。”我扮了个鬼脸,放肆地大叫起来:“快来呀!吃花生过年啦!”可是我又不明白有那么多好吃的,为什么选择大年夜吃花生呢?于是我请教了“百事通”——奶奶,奶奶略带神秘地说:“吃花生是希望这个家族多子多孙啊。”
是啊,新的一年,谁不图个吉利呢?老一辈人他们哪个不愿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呢?传统的风俗传递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我们后一辈人继承着……
树之花
方法锦囊
1.精选素材
每个人的家乡,往往都有独特的风俗。就拿福建来说,每到拗九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平潭人一到过年的时候都喜欢吃一种叫“时来运转”的小吃,以保平安、求好运。每逢中秋佳节,闽南地区特别是厦门的百姓,围桌博饼,其乐融融……写好风俗的前提是选好素材。必要的时候,要主动提前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积累素材,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说明文写法
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想好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当然,在介绍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例如有个同学写家乡武夷山的柴头会,在文章开头简单介绍柴头会的盛大,接着从柴头会举办的时间、场面的热闹、交易产品的丰富及由来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柴头会,板块非常清晰;最后总结柴头会是热闹的农产品交易会,并向读者发出邀请,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记叙文写法
写记叙文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例如《腊八粥》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围绕腊八粥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等粥”部分详写,“喝粥”部分略写。 “等粥”又分成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几个场面来写,把作者幼时对腊八粥的喜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4.表达看法
无论是选择说明文的写法还是记叙文的写法,都可以把这种风俗的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果你对这种风俗有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表达出来。例如通过写家乡的风俗,表现家乡淳朴、热情的民风,或者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表达对家乡风俗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树之果
下笔成文
1.作文关键词:___________
2.写作脑图:
3.请你用“作文树”的方法,完成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