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2.4.1 流动资产分析
(一)速动资产分析
速动资产是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需求的、能够立即变为货币资金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项目。对速动资产分析应该就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重要项目进行深入分析。
1.货币资金
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最大的资产项目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流动性很大,随时支付和收取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财务分析人员在对货币资金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货币资金规模发生增减变动的一般原因,如表2-5所示。
表2-5 货币资金规模发生增减变动的一般原因
(2)分析货币资金结构及其变化是否合理。货币资金比重过高,则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低,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而货币资金比重过低,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货币资金规模是否合理,通常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如表2-6所示。
表2-6 货币资金需要量分析
(3)分析企业是否存在修饰现金余额的现象。在实际中,一些企业为修饰其资产负债表,常在会计期末时,将会计期间终了后的收入列入本期的现金内,借以修饰现金余额,以提高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在分析时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予以调整。
2.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动等服务时,应向对方企业收取的款项。
财务分析人员进行应收账款项目分析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关注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应收账款的变动是否合理。如果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长率超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速动资产等项目的增长率,就可以初步判断其应收账款存在不合理增长的倾向。此时,财务分析人员应深入分析应收账款增加的具体原因是否正常。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原因。
第一,企业信用政策发生了变化,企业希望通过放松信用政策来增加销售收入。
第二,企业销售量增长导致应收账款增加。
第三,收账政策不当或者收账工作执行不力。
第四,应收账款质量不高,存在长期挂账但难以收回的账款,或者客户财务困难,暂时难以偿还所欠货款。
第五,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如果一个企业有关应收账款方面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则应收账款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应收账款入账金额的确认上由总价法改为净值法时,应收账款余额就会低于按总价法计算的金额,但这并不是因为应收账款本身减少所形成的。再如,在坏账损失的核算上,由直接转销法改为备抵法,应收账款的净额也可能因此而减少。
(2)对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调节利润的活动进行分析和调整,并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意企业会计期末突发性产生的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营业收入。如果在一个企业全年的营业收入中,1~11月各月金额都较为平均,而唯独12月的金额猛增,且大部分是通过应收账款产生的,财务分析人员对此应继续深入分析。如果企业确实有操纵利润的行为,财务分析人员则应将通过应收账款产生的营业收入剔除,同时调整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
第二,特别关注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观察是否存在以关联企业的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如果有,则应予以调整。
(二)存货分析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作为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之一,存货不仅通常占整个流动资产的一半以上,而且存货核算的准确性既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也会影响利润表。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应特别重视对存货的分析。对存货的分析主要是对存货的构成和存货的计价两个方面的分析。
1.存货的构成
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构成。对存货构成的分析既包括各类存货的规模与变动情况分析,又包括各类存货的结构与变动情况分析。
(1)存货的规模与变动情况分析。对存货的规模与变动情况分析,主要是观察各类存货的变动趋势,分析各类存货的增减变动原因。企业各类存货规模及其变动是否合理,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一般来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材料存货和在产品存货相应增加是正常的。在产品存货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连续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产品存货的非正常减少会对今后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产生影响。而产成品存货不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存货,所以,应尽可能将其数量压缩到最低水平。
(2)存货的结构与变动情况分析。存货结构指各类存货在存货总额中的比重。各类存货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材料类存货是维持再生产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属于生产的潜在因素。所以,应把材料类存货的数量限制在能够保持生产正常进行的最低水平之上。产成品存货是存在于流通领域中的存货,它不是保证再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将其数量减少到最低水平。而在产品存货是保证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存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周期决定了在产品存货的存量。在企业正常经营的条件下,在产品存货的数量应保持稳定。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存货结构应保持相对稳定。财务分析人员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对变动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分析,任何存货比重的剧烈变动,都表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发生。因此,财务分析人员应深入分析其原因,以便判断存货结构的合理性。
2.存货的计价
由于存货的价值受到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的数量、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存货的计价进行分析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如表2-7所示。
表2-7 存货的计价分析
2.4.2 固定资产分析
(一)固定资产规模和变动分析
固定资产的净值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数计算的,因此,固定资产规模变动的情况可以通过分析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额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解。
1.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变动分析
固定资产原值是指从外购买或自建,为了生产经营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有形资产的全部货币总值。固定资产原值增减变动主要受当期固定资产增加额和当期固定资产减少额的影响,如表2-8所示。
表2-8 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变动原因分析
对固定资产原值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原因的分析,可根据财务报表附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
2.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增减变动分析
固定资产折旧额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折旧额主要受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方法的影响,其中折旧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对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增减变动进行分析要注意结合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变化趋势和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一般而言,当固定资产折旧额与原值存在不合理变动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同时,也应关注财务报表中关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描述。对于企业使用哪种会计政策,财务分析人员无须深究,但如果企业某年突然改变折旧方法,财务分析人员就一定要特别关注,必须要弄懂企业为什么改、改得是否合理以及改了以后会带来什么影响等。
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合理性。企业选择折旧方法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但由于折旧额既影响到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规模,又影响到利润表中的会计利润,因此,在拥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往往利用折旧方法的选择,来达到调整固定资产净值和利润的目的。
(2)分析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否前后一致。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当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变更的情况时,其可能隐藏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此时,财务分析人员应予以重点分析,以判断折旧方法的变更是否合理、是否充分披露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等。
(3)分析企业对固定资产净残值以及使用年限的估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实际中,一些采用直线法折旧的企业在固定资产没有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延长折旧年限,使折旧费用大量减少,转眼之间就“扭亏为盈”。对于这样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财务分析人员应持谨慎态度,并利用相关信息予以调整。
(二)固定资产结构和变动分析
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可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等。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既可以在不增加固定资金占用量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又可以使固定资产得到充分利用。
在各类固定资产中,生产用固定资产,特别是其中的生产设备,同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在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是指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非生产单位使用的房屋和设备。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但其增加速度一般不应超过生产用固定资产的增加速度,其比重降低属于正常现象。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对固定资金的有效使用是不利的,企业应该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积极处理,将其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如购入未来得及安装的资产或某项资产正进行检修等,这虽属正常现象,但企业也应加强对其的管理,尽可能缩短安装和检修的时间,使固定资产尽早投入生产营运。
企业外部分析人员通常无法获得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但是,内部分析人员仍然有必要分析固定资产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因为考察固定资产分布和利用的合理性,可以为企业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挖掘固定资产利用潜力提供依据。固定资产结构和变动分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分析生产用固定资产与非生产用固定资产之间比例的变化情况。
二是分析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比率的变化情况,查明企业在处置闲置固定资产方面的工作是否具有效率。
三是分析生产用固定资产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以对固定资产的配置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2.4.3 流动负债分析
(一)短期借款分析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短期借款数量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对流动资金的需要量、现有流动资金的沉淀和短缺情况。企业应结合对借款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果分析短期借款。一定数量的短期借款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如果数量太大,超出企业的偿债能力所能负担的范围,就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短期借款适度与否,可以根据流动负债的总量、目前的现金流量状况和对未来一年内的现金流量的预期来确定。在一个现金流量较差的企业里,过高的短期借款将会增加其财务风险。
短期借款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如下。
(1)流动资产资金需要,特别是临时性占用流动资产需要发生变化。当季节性或临时性需要产生时,企业就可能通过举借短期借款来满足其资金需要。当这种季节性或临时性需要消除时,企业就会偿还这部分短期借款,从而造成短期借款的变动。
(2)节约利息支出。一般来说,短期借款的利率低于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的利率,举借短期借款相对于举借长期借款,可以减少利息支出。
(3)调整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企业增加短期借款,就可以相对减少对长期负债的需求,使企业负债结构发生变化。相对于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具有风险大、利率低等特点,负债结构变化将会引起负债成本和财务风险的相应变化。
(4)增加企业的资金弹性。短期借款可以随借随还,有利于企业对资金存量进行调整。短期借款增加,意味着企业的利息负担大大加重;反之,短期借款减少,则企业的利息负担减轻。
(二)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分析
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是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其变动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销售规模的变动。当企业销售规模扩大时,其会相应增加存货需求,使企业采购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等债务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当企业销售规模缩小时,则会使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等债务规模缩小。
(2)充分利用无成本资本。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是因商业信用而产生的一种无资本成本或资本成本极低的资本来源。企业在遵守财务制度、维护企业信誉的条件下对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充分加以利用,可以减少其他筹资方式的筹资数量,以节约利息支出。
(3)供应商的信用政策变化。企业可以利用的商业信用与供应商的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密切相关,如果供应商放宽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则企业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规模就会扩大。
(4)企业资金的充裕程度。若企业的资金相对充裕,则其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规模就会缩小。当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时,就会影响其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偿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付账款的发生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超过信用期的应付账款的数额太大且时间太长,则体现出企业的信用观念较差。相对应付账款而言,应付票据带给企业的压力和风险较大。
2.4.4 长期负债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长期负债分析应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长期借款可以弥补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而且其还款周期长。一般来说,长期借款规模反映了企业的借款能力,只有被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看好的企业才能获得长期借款。一方面,长期借款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信誉较好,并且信誉越好,企业获得的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越低;但另一方面,若企业经营不善,则长期借款可能导致较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分析企业长期借款增加时,应特别注意是否有相应的固定资产的增加;否则,会得到“企业资本成本过高,资本利用效率低”的结论。另外,在分析长期借款时,应特别注意有无抵押或担保条款。
(二)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还没有偿还的除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负债,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一是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发生的应付引进设备款。
二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
在分析长期应付款时,应结合当期企业购入或租入的固定资产或设备进行。
2.4.5 所有者权益分析
(一)实收资本(股本)变动情况分析
1.企业增加资本的一般途径
企业合法增加资本的一般途径如下。
一是将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资本或者股本。会计上应该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二是将盈余公积转为实收资本。会计上应借记“盈余公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三是所有者(包括原企业所有者和新投资者)投入。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借记“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2.实收资本减少的原因
企业实收资本减少的原因大体有两种:一是资本过剩;二是企业发生重大亏损而需要减少实收资本。企业因资本过剩而减资时,一般要发还股款。
(二)资本公积分析
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是企业一种储备形式的资本。通过对资本公积进行分析,相关人员可以了解企业资本公积的结构,进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留存收益分析
1.盈余公积的分析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其中,法定盈余公积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提取到企业注册资金的50%就可以不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是按照企业的规定自行提取的。盈余公积可以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在特殊情况下,还可用于分配股利。盈余公积的数量越多,说明企业资本积累能力、弥补亏损能力、股利分配能力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越强。
2.未分配利润的分析
未分配利润反映企业各年累积的尚未分配给投资者的结存利润。相对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部分来讲,企业对未分配利润的使用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从数量上来讲,未分配利润是期初未分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各种盈余公积和分出利润后的余额。因此,未分配利润越多,企业当年和以后年度的积累能力、股利分配能力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引起未分配利润项目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绩,包括本年度的经营活动和以前年度的经营活动形成的结果,因为未分配利润是以前年度生产经营业绩积累的结果。
二是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企业采取高股利分配政策,未分配利润就会较少;企业采取低股利分配政策,未分配利润就会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