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游戏”是一个古老、隽永的话题。从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神祇照耀下的游戏,到康德、席勒主体审美旨趣中的游戏,伽达默尔本体论的游戏,再到后现代哲学中的游戏隐喻,“游戏”在人类生活与思想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多变、充满魅力的身影。
一般来说,“儿童游戏”是一个近代的概念,是随着“儿童”这一概念而衍生的。儿童游戏研究初兴于19世纪下半叶,之后的20世纪初期、中期在发展心理学的推动下勃兴、发展。20世纪后半期,随着儿童权利保障运动与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中的游戏成为现代儿童游戏研究的核心议题。实际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这是一次游戏向教育的回归。人类文明初期(原始社会),游戏与教育本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一体,在教育的形式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上,两者渐行渐远,游戏一度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甚至成为与教育对立的概念。因而,游戏回归教育之途,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或矛盾,这是天性(游戏)与后天影响(教育)之间的关系所致,表现为教育场域中游戏与教育孰重孰轻、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
《有意义游戏的幼儿教育构想》一书正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回应,是滕春燕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吸取各位答辩老师的建议与意见,再次修改与完善的作品。她以教育之域中的游戏境况为出发点,以存在论视域下儿童游戏的探索为突破口,以有意义游戏的教育建构为主旨,构想了一幅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蕴的游戏教育图景。作者理论视野开阔、问题意识清晰,将学术思考、国家幼儿教育的宏观政策与自己作为母亲的儿童观察深切结合,形成日常生活体验、宏观政策解读以及理论思考间的三维对答,观点新颖、语言生动、资料翔实,是当下儿童游戏研究中非常富有启发性的佳作。
面向真问题,是教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学术素养。春燕置身于我国幼儿园游戏现场,深入观察游戏与游戏中的儿童,敏锐地捕捉与剖析教育场域儿童游戏的三重现实困境——实践之困、政策理解之困与哲思之困,对当下儿童游戏与教育的关系之关切贯穿于始终。作者在游戏与教育的历史关系追溯中探寻现实困境的根脉,选择存在论的“意义”视域作为儿童游戏在教育场域的栖身之所,由此突破儿童游戏的“发展”瓶颈,向读者展开一幅别开生面、活泼生动的儿童游戏的“意义”景象。全书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和“应该成为什么”三重追问的回答,呈现儿童意义世界在游戏的舞台上的层层绽出。回到教育视野,作者就有意义游戏的教育理路展开本体论、认识论与教育原则三重剖析,描述了一场从游戏出发的意义生成之旅,并以历史文化学派儿童游戏研究者舒斯波的儿童游戏关系模型为基础,构筑了儿童游戏的实践模型——“整合意义模型”,探讨了参与式与非参与式两种可能的游戏教育实施路径。
此书基于存在论视域阐释了意义生成视角下的儿童游戏及其价值,突破了儿童游戏长期拘于心理学的研究局限,丰富与拓展了儿童游戏的理论基础。此书也突破了长期以来游戏与教学、儿童与教师“二元对立”的迷局,基于动态交互的视角构想了儿童游戏教育的实践模型——“整合意义模型”,促进了游戏与教学的动态交互与深度融合,拓展与深化了学前教育游戏理论,并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政策的落地与施行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在现实、历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改进间穿行,孜孜求索之心充溢字里行间。
写作期间,春燕与自己的二宝相遇,母亲的大爱与学术思索相互滋养,思与行相互促进,成就了此有生命意义和母亲情怀的学术之作。
作为老师,在其研究出版之际,送上特别的祝贺!
愿与儿童共赴有意义的游戏之旅,是每个成人的教育使命!以此与所有读者共勉!
孙彩平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
2021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