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背景下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研究:以四川牦牛产业链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产业链金融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含义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因为信息拥有的不完全对等,信息优势方选择的自利行为可能对交易对手利益造成损害,从而导致市场运行障碍甚至市场交易消失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关于交易信息的分布在交易双方不均衡,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而这一假设在现实的交易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更多信息或者拥有信息优势的市场参与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会在交易过程中隐瞒对自己不利的相关信息,选择可能会损害交易对方利益的行为,导致市场上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1.2 逆向选择

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两种。逆向选择就是事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逆向选择是指交易的某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另一方受损,倾向于与对方签订协议进行交易[1]

逆向选择在现实交易中的主要表现是:同一种不同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以相同的价格出售,而这一现象就是交易双方所掌握的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同导致的。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经过对二手车市场的长期观察发现:在一个自由市场里,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不同价格不同质量的二手汽车,有些消费者出于对价格的考虑而选择质量较低的汽车,而有些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汽车支付更高的价格。然而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因为不了解车的真实质量,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二手车支付更高的价格,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为好车与坏车的平均价。这样,高质量的好车价值被低估,不愿意出售而退出市场;低质量的坏车价值被高估而充斥市场,最终导致高质量车被劣质低价车驱逐出二手车市场。

在借贷市场上,借款人比贷款人有信息优势,他可能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获得贷款。越是风险大的借款人,申请借款越积极,因为他的投机行为获利将大于其他类型借款人。而贷款人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分辨借款人的风险状况,很可能将贷款给予最积极申请贷款的高风险借款人。基于此,通常贷款人可能选择不发放贷款,即使市场存在低风险的信用好的借款人。借贷市场因此无法有效运作。

2.1.3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称败德行为,是在交易发生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确定或不完全合同使得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主体不承担其行动的全部后果,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现象[2]。。道德风险最初是出自保险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投保人投了高额保险后,在保险公司不能够完全掌握投保人信息的情况下,投保人可能会增加事故发生率或者让被保险人受伤的可能性,从而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

在借贷交易中,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获得贷款后,隐藏行动,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从而损害贷款人利益。借款人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贷款人缩减贷款或者不愿意发放贷款。

2.1.4 启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并引入经济和金融领域,在金融市场、金融交易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具说服力的学术意义。根据该理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卖方可以通过向信息相对贫乏的买方传递筛选后的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或者隐藏自己的真实行动而在市场中获利。这种情况在信贷市场中表现为由于事前非对称的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或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一系列道德风险问题,阻碍了信贷市场的正常发展。牦牛产业链金融正是基于利用产业链信息传递来解决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除产业链上的企业面临的融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