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序
冯用军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立德·树人”教育学派创始人)
智库,也称“思想库”,即智囊机构、智囊团,是指由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为决策者处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外交、民生、教育、文化、国防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思想、理论、学说、方案、策略、方法、路径、手段、技术、方式、工具、措施等支持的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元学科公共性研究机构,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但不少智库与政党、政府、军队、实验室、商业机构或大学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以“研究所”作为名称。按照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Frank Collbohm)的看法,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没有学生的大学,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现有智慧、挑战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智库规模大小不等,或实体或半虚体,既可能仅有一两个人,也可能拥有几百位员工。20世纪70年代之后,智库发展如雨后春笋,目前全球约有十几万家智库,发展中国家的智库在80年代之后增长尤其迅速。智库对于推动全球化、推进市场化、增强民众和政府的环保意识、加快公民社会建设、助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大部分智库是民间性的,且是非营利性的。智库的主要职能是提出思想、教育公众和会集人才。在现代社会,智库主要扮演五种角色——政策研究者(the policy researcher)、政党代言人(the partisans)、政府代理人(the phantoms)、学者(scholar)、行动者(actor)。
智库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大禹治水团队、三国“桃园三结义”团队、西汉“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北宋“义社十兄弟”、明代“淮西二十四将”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智库的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加快智库建设步伐,发挥智库重要作用。2016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是落实智库作为“决策咨询制度”重要安排的最佳体现。可以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这些重要论述既表明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根本方向、提出了总体要求。经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有上万家智库,全球性著名智库约100家。中国教育类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扮演政策研究者和学者角色,偶尔会扮演行动者角色。
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AIBONA academy,AIA)暨安邦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安邦研究院)作为教育评价领域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之一,发布的“全球大学评价智库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中的《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与以大学评价(排名)为核心的高考、考研、考博志愿填报指南相比,在评价思想、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评价技术、评价创新等方面更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新时代、新阶段、新格局下的中国国情、教情、学情,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属于选优评价。选择评价指标时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操作性、战略性原则。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遵循激励性、基础性、前瞻性、引导性原则。在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和评价理论上,运用金字塔原理和“新闻洞”理论,用金字塔原理选取评价指标,以保证评价的可靠性、可比性、易操作性、可重复验证性;用“新闻洞”理论选择评价指标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导向性、先进性、高端性。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具有如下特点:指标拔尖,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上追求卓越、打造特色、产生影响、争创一流;贡献优先,在指标设计上全面考量指标的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突出高校的世界影响、国家贡献与区域贡献;统筹兼顾,实现教学与科研、文科与理科、投入与产出等评价指标的兼容并重。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具有如下特色:在国内率先将“党的全面领导”“思政教育”等纳入大学立德树人评价指标,在国内外率先将“杰出校友”等纳入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在国内率先将“校友捐赠”纳入大学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在国内率先将“大学博物馆”纳入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评价指标,在国内率先将“外国元首到访学校”纳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评价指标。
大学评价(排名)是一个兼容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既要遵循政治论的发展路径(讲政治),又要遵循认识论的发展路径(讲科学)。大学评价(排名)是主办者运用各种方法对大学进行一维、多维或跨维评价,按照一定的指标权重、顺序排列的过程与结果的综合体。所有的大学评价(排名)结果都受到三个关键因素制约,即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评价指导思想不同,大学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选择、指标权重分配也不同。所有的大学评价(排名)结果都是主办者在不同的评价思想指导下,通过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而排列出来的,因而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排行榜上的位置顺序不同也是合理的,即“苏东坡效应”,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因此,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人员、教育投资者、企业负责人、国际组织主管,抑或是高校的管理者、师生,在阅读以大学评价为核心的志愿填报指南时,一要认真考察大学评价主办者的专业、职业、人员构成及其评价动机;二要考察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科学。评价指标数据采集如使用高校自报数据或主办者自制数据库,不仅无法保证评价全过程的公正性、客观性、透明性和科学性等,还会失去第三方中介评价的公信力。所以,大学评价(排名)的使用者要跳出评价看评价,既看评价结果,又不唯大学排名,要遵循“王安石法则”,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大学评价的公信力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评价指标数据的中立性、客观性是公信力的重要基础。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安邦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的大学评价研究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于国内外同行而言,较公正、中立、专业、客观、科学、透明和系统。所谓评价指标数据的公正性、中立性、客观性,是指按照评价指标采集的数据是学者公认的、社会认可的、符合国家发展主流的、世界公认的、权威第三方公布的反映大学办学质量的客观数据,而不是没有经过校正的主观数据、高校自报数据、主办者自制数据。
由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安邦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组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冯用军博士等所著的《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一书,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研究“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动态监测与跟踪评价”的重要成果,可为考生、家长、企业家、国际性组织主管等提供中国卓越大学办学的准确信息,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人员、教育投资者等了解中国卓越大学办学情况提供可靠参考,为中国卓越大学的管理者治校理政、师生协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方向。
在丛书的首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略赘数言,是为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