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间借贷危机的内在机理及治理路径与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民间借贷的风险与危机理论基础

2.2.1 社会资本与民间借贷风险

学术界目前对社会资本概念尚无一致的认识和看法,它大体可以分为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和信任三个维度。社会资本在信贷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本部分具体从社会网络、信任以及社会规范三个维度阐述其与民间借贷的关系。

第一,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于家庭社群的相互联系。民间借贷通常发生在“熟人社会”,彼此非常了解,信息完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范围内,民间借贷具有信息优势;但一旦超出这种地域和人际关系的网络,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民间借贷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第二,信任与民间借贷。信任一般被分成两类,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特殊信任是因为双方彼此之间具有特殊关系,如亲缘关系或血缘关系,是非正式规范约束下的自觉遵守。普遍信任是指建立在正式制度和组织基础上,受正式制度的强制性约束。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我国的人际关系信任主要来自熟人,普遍信任尚未建立,社会总体信任感低。基于人际关系的特殊信任对民间借贷运行及履约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制约了民间借贷活动的范围,一旦超出特殊信任边界,民间借贷风险随即增加。

第三,社会规范是社会资本的一大要素,是个人面子或声誉、邻里信任等,是一种非正式制度,能够对行为主体产生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社会规范形成的“声誉约束”力量非常强大,对传统民间借贷的履约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但随着民间借贷主体与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及复杂化,放贷主体不仅有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还有各类居间人(个人居间人、公司类居间人等)、企业法人等。此外,借款人范围更广,借款用途及功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借贷范围远远超出熟人网络。此时,信息扩散受阻,传统的声誉约束作用下降,社会惩罚约束力也大大下降,民间借贷风险随之增加。

总之,社会资本对民间借贷的风险控制尤为重要。借贷双方依托血缘、亲缘、地缘等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下的高成本;如果借贷双方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关系网络中,关系、信任、声誉等社会资本具有担保作用,可以减少借款人恶意违约行为并降低借贷风险,此时社会资本对成员具有较强的惩戒功能。如果借贷双方处于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中,网络成员的流动性强、信息扩展较慢,社会资本具有的惩罚作用随之减弱,此时借款人容易滋生违约行为。

2.2.2 民间借贷的风险机理分析

1.民间借贷的边际与违约成本分析

从理论上说,民间借贷的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交易成本如信息搜集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以及事后交易成本如违约成本等。其中事前交易成本是指民间借贷交易进行中的信息搜集、谈判以及缔约等发生的成本;违约成本是指民间借贷一方违反承诺付出的代价或成本,违约成本也可以说是在交易中发生违约使自身在熟人社会中声誉受损而可能导致的各种潜在的或显性的经济损失。

由于民间借贷市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封闭性,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民间借贷凭借其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资金投向、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具备较强的信息不对称处理能力,并且随着借款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呈下降趋势(见图2-1),这是民间金融相比正规金融所具备的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民间借贷的发展超出该地域范围,借贷的社会网络越来越广、借贷链条越来越长时,民间借贷就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由完全信息向不完全信息,甚至完全不掌握信息进行转变。这就导致民间借贷的信息搜集成本、监督成本及日常管理成本等急剧增加。因此民间借贷范围和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失去对贷款人信息掌握的独特优势,从而在借贷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贷款的边际成本不断地上升。由此可知,民间借贷的边际贷款成本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形分布特征(10)(见图2-2)。边际成本的逐渐上升导致民间借贷的利率补偿越来越高。

图2-1 借贷规模与边际成本(一)

图2-2 借贷规模与边际成本(二)

此外,随着民间借贷的地域范围与社会网络的扩大、民间借贷链条的逐渐拉长,长期形成的社会资本的“声誉约束”严重下降;加上民间借贷违约的信用未纳入正规信用体系约束,导致违约的成本越来越低(见图2-3),违约成本的不断降低会导致违约的风险越来越大。

图2-3 违约成本与借贷范围

2.民间借贷利率风险生成机理

第一,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看,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取决于其成本的高低,即边际成本越高,借贷的利率水平就会越高,这样成本才能得到足够的补偿,市场才能实现均衡。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民间借贷在超出一定范围之后,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由此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必然不断提高以补偿风险。但由于国家法律及政策的相关规定,最高利率会被限定(11),这就导致超过高限利率风险补偿项目的融资利率低于其风险补偿,这样大量的高风险项目会涌向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也会急剧增加,很容易由于偶发事件诱发民间借贷危机。

第二,从民间借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分析,民间借贷一般都具有区域性和相对封闭性,信息流通相对困难,这种市场分割特点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利率的形成并不完全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区域内的资金供求关系形成的。进入民间借贷市场的借款人,往往急需或刚需资金,但又很难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取。因此对于借款人而言,需求曲线近乎是一条垂直线。民间借贷的资金供给起初随着利率的上升会不断增加,但超过法定限制的利率水平后,一部分资金会退出市场,导致供给减少。资金的供不应求,又会导致民间借贷的利率迅速上升。此外,如果国家货币政策趋紧,民营中小企业将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会导致寻求民间借贷的企业与个体数量出现激增,民间借贷供不应求,进而导致利率迅速攀升。中小企业对民间资金依赖程度加深,甚至出现长期依靠民间资金输血维持经营的情况。持续上升的民间借贷市场的高利率导致企业过高的财务成本,这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只是短期的过桥拆借,是可以的,一旦变成期限错配、短借长用,就会形成巨大的风险,企业债务成本会越垒越高,一旦后续资金无法持续就将爆雷,引发危机(12)

3.民间借贷的信用风险机理

民间借贷的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缺乏偿还意愿,二是缺乏偿还能力,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本书主要研究和关注第一种情形。这种情形是,随着民间借贷社会网络的扩大、交易范围的拓展、交易链条的拉长,借款者的违约成本会急剧下降、违约倾向增强;同时,我国尚未将民间借贷的违约纳入正规信用约束体系,缺乏对民间借款者强制且有效的约束;二者的相互交织作用很容易引发民间借贷的恶意违约。这种恶意违约会产生“破窗效应”,导致恶意违约的传染,违约率的不断攀升。资金出借人的巨大损失,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隐患,引发社会与法律群体性事件。

4.民间借贷的道德风险机理

随着民间借贷规模与网络的不断扩大,民间借贷信息由完备走向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在民间借贷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对借款人资金投放信息掌握得不及时、不全面,也不能做到及时地监控与防范,借款方会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项目、高风险市场,甚至是纯粹的投机性市场,如炒房、炒农产品等;还有一部分资金甚至用作高利贷投机,民间资本整体“脱实向虚”,导致巨大的资金风险。其二,传统民间借贷的声誉约束机制严重弱化,加之新征信机制未纳入民间借贷违约,导致赖账违约成本显著下降,违约风险严重飙升,很容易引发民间借贷危机。

5.民间借贷的流动性风险机理

随着民间借贷网络的扩大,流入的民间资金往往是追求短期收益的,因此借贷的期限通常较短,市场中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往往都是刚性的,有过桥贷款的、有短期周转的,但也需要长期经营性流动资金;加之货币政策收紧有时会导致市场主体的短期性资金被迫延长;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借贷资金的长短期限错配。在资金错配和结构失衡的条件下,一旦有投资者预期发生改变或个别借贷者违约事件的出现,很容易触发投资者收回资金的想法,进而导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2.2.3 金融风险和危机传染理论

金融风险和危机传染是指最初只影响小部分金融机构或者特定区域的小型冲击,最终传染、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继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过程(13)。现有研究文献中,基于债务违约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染有两种传染方式,即直接传染和间接传染。

1.金融风险和危机的直接传染

金融机构之间通过支付系统、互相借贷及互相持有资产等构成直接连接关系(14)。金融机构间债务违约风险的直接传染主要指,一旦系统节点上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债务违约或延期支付,与其存在直接连接关系的其他金融机构将因此蒙受债务违约或延期支付带来的损失,且这种损失一旦蔓延,有可能引发系统性债务危机(15)。Gai等(2010)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体系呈现“稳健又脆弱”(robust-yet-fragile)的新特征,金融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既可以成为“冲击消化器”,也可以成为“冲击放大器”(16)。Acemoglu等对此的解释是,当债务违约带来的负面冲击低于阈值时,金融机构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冲击在系统内部被消化,系统内部的流动性被有效调动起来共同抵御初始违约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当负面冲击超过阈值时,联系越紧密的金融系统反而越脆弱,因为系统内部的流动性即便全部整合也难以平抑负面冲击造成的损失(17)

2.金融风险和危机的间接传染

金融机构之间通过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组合而构成间接连接关系(18)。金融机构间债务违约风险的间接传染主要是指,因资产价格的波动或预期的调整引起的风险可能在存在间接连接关系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传染、扩散。间接传染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恐慌性预期效应”;二是“资产价格效应”。前者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挤兑,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如果一家银行出现挤兑风潮,公众会倾向于认为其他银行同样存在挤兑风险,从而引发大规模挤兑,导致整个银行体系陷入流动性紧缺危机而濒临崩溃(19)。后者指一些金融机构预期风险可能加剧时,会提前减持资产头寸,从而导致资产价格加速下跌,偿债能力迅速降低,进而促使风险更快地传染、扩散出去(20)

综上所述,当债务违约的初始冲击在节点上的个别金融机构产生之后,其影响首先以直接传染的方式扩散至系统中与其存在直接连接关系的金融机构,并依次传递下去。当初始冲击规模较小时,紧密连接的金融系统内部可以有效调动流动性且足以平抑初始冲击。当初始冲击规模足够大时,其负面影响通过紧密连接的金融系统传染放大得更快。而在直接传染的同时,一方面,债务违约的初始冲击可能引发恐慌性预期,大量的挤兑和抽贷将使构成间接连接关系的其他机构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其他机构预期风险上升会提前调整资产头寸进而导致资产价格下滑,进而使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加速恶化。这种债务违约危机的传染同样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个人之间(21)

相比正规金融领域的风险和危机传染,民间借贷危机同样具有传染和扩散效应,也分为直接传染和间接传染。但民间借贷相对更脆弱,自身防范与阻断风险传导的能力更弱,传染过程中信息传递更不客观和不全面,传染的速度会更快,因此其比正规金融更容易引发风波和危机。此外,民间借贷具有相对封闭性,因此不同区域的民间借贷的风险源、传导机制和路径等都存在各自的特点,需要本书认真梳理反思和总结。

2.2.4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民间借贷危机

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会直接造成经济危机。如果只是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形式,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换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W-G-W)之后,买卖不一致,就存在生产过剩而引发危机的风险。此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做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一方面,信用能够对扩大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信用也超过资本积累的限额,过度透支消费导致市场的虚假繁荣,这时经济危机很有可能爆发。而且信用制度使收入与消费需求不再保持匹配,生产的盲目扩张会导致爆发全面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有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而复始的特点,会不断进行周期循环。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生产过剩是指相对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大众有限的支付能力的过剩,是指生产和有限的消费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尖锐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爆发经济危机。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而长期进行激烈的竞争,盲目地扩大再生产,这就会导致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发各生产部门比例关系不协调,情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活跃和现代金融创新能力的不断升级,股票、期货、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围绕着资本市场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不断兴起,势必导致整个经济的虚拟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虚拟资本必须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如果虚拟资本脱离了实体资本,或者说脱离了实体资本的支撑,加上没有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和措施办法的配套实施,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就会冲击实体资本,虚拟经济就会无序发展并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

民间借贷危机有时体现在大量的投机性虚拟资本不断涌入各种投机性活动,如炒作各种资产或大宗商品,随后又将资金投入炒作各种农产品;大量的民间借贷资金涌入股票市场,甚至还有大量民间借贷资金直接在高利贷市场进行炒作。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实体资产市场无法支撑民间借贷资本,证券和资金市场也无法支撑民间借贷这一虚拟金融资本的循环,最终会导致泡沫破灭,并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殃及虚拟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