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人员社会分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主题

本研究以改革发展新时期的中国科技人员为对象,以科技人员的社会分层为主题,研究当前中国科技人员的分化态势与分层状况,分析科技人员的产出状况、资源支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解析宏观的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科技发展和微观的理性策略、个体行动对科技人员职业发展的影响,探索本土化的科学社会学理论、方法和视角。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基本思路为“四个结合”:一是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既要运用当代中国的经验资料来检验既有理论思想,又要从中国经验现实中发掘本土化的概念、思想与实践。二是结构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既要考察科学界的制度设置与利益结构对科技人员的理性思考及行动的塑造,又要分析个体行动对制度与结构的反作用。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既要探究社会转型、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对地位获得的影响,又要解析个体理性选择与策略性行动对职业发展的推动。四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要建立关于分层状况及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与统计模型,又要发掘职业历程中的关键事件、重要抉择、变化轨迹及内在逻辑。

方法一是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第一学历、最后学位等;②科学分层地位,包括技术职称等级、管理职务等级、人才选拔等级;③科研活动情况,包括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科技奖项、技术专利、横向课题等;④任职机构情况,包括所在院校等级、学科类别、学科评估等级等。调查样本来自高等院校。之所以将高等院校作为样本来源,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高等院校是科技研发与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数据,高等院校现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23.3万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56.5万人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796.6亿元,研发课题118.9万项,发表科技论文144.7万篇,专利授权数21.3万件。②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校和学科层次鲜明,有利于更好地凸显学科、院校等组织机构因素对科技人员分层地位的影响。高等院校多数覆盖了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管理学等学科门类,高校之间有着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专科院校等界限明确的等级体系,学科实力与声望也因学科评估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学科等级(如2017年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将各个学科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类学科)。③高等院校承担教育教学、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或产学研合作等多重任务,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科技人员固有的学术研究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等深层矛盾,对于调整科技战略规划、改进科技管理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抽样调查中,课题组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案选取被调查者。抽样方案如下:在第一阶段抽样中,课题组将全国省级行政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选取天津、河南和四川3个省(直辖市);在第二阶段抽样中,将每个省(直辖市)的高等院校分为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院校、双非博士点院校、其他院校4个层次,从这4个层次中分别抽取1所院校;在第三阶段抽样中,根据每所高校的院系名单,随机抽选3个学院,被抽中的学院的全体教师整体性纳入样本。总共抽取12所高校、36个学院、2858人。最后,课题组依据高校数量和人数比例对样本进行加权处理。

方法二是深度访谈。深度访谈以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历程为主题,涉及选择研究方向、争取科研资源、创造科研成果、参与科研团队、营造学术网络等。访谈重点是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他人,尤其是重要事件中的情境背景、制度设置、理性思考、策略选择、实际行动等。课题组对60多位科技管理人员和一线科技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的选取考虑了性别、年龄、学科、机构属性等因素,保证访谈对象具有类别典型性。

(三)变量设置

变量定义与赋值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变量的定义与赋值

续表

续表

(四)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野开阔。尝试打破既有研究忽视社会环境和偏重客观因素的局限,关注宏观社会转型、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发展新趋势,强调科技人员的理性策略与社会行动,力求实现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行动的有机结合。

第二,理论观点新颖。探索突破默顿范式所持的研究视角与观点,强调科学与社会深度融合时代的学术研究与产学研合作对分层地位的决定性影响,深究产学研合作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力求体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分层问题的影响。

第三,研究路径优化。努力突破既有研究偏爱量化统计分析的局限,注重定性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挖掘科技人员职业历程中的典型事例及其蕴含的本土化概念与逻辑,弥补量化研究缺乏思考深度和阐述力度等缺陷,力求实现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