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仓储制度规范
一、分区管理
笔者所在的水西汽配仓库原来每个人负责3~4家门店的发货和2~3种品牌产品的管理。只要所辖的门店下达了采购订单,责任人就得发货;如果分管的品牌到货了,则要清点入库,并对库存差错率负责。但若其他人员到其管辖的品牌区域拣货[1],致使出现库存差错[2]算谁的?由于责任不明确,库存差错率很难控制。
通常,仓库接到门店的订单(仓库一般会转为拣货单),由相关责任人把拣好的货汇集装箱。因为装箱人和复核人不能为同一人,所以大家两两交换角色核对。这就要求仓库管理者不仅要认识所有的货品,而且要熟习拣货、装箱、核对等环节。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多面手,但效率较低。
为改变现状,笔者采用分区管理方法,把仓库存货空间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固定分配2~3人。如此,区域内收发货负责人相对固定,其他人员不能随意进入该区域拣货,容易明确责任。如果某区域库存有差错,则由该区域相关负责人负责。同时,工作人员专注于一个区域,效率大幅提高。分区管理,核心是专业化分工、责任到人。
此外,装箱、复核岗位分离,相关人员不再负责拣货,只负责装箱和核对环节;如此,选派几位资深员工,把关出库环节,就能降低发错货概率。
具体实施中,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ERP[3]系统不支持订单拆分,单据不能按区域分割。原先拣货单一式两联,一联仓库留存,一联随货发给门店。仓库被分隔成多个区域后,两份单据不够用。
二是一张订单多个区域同时拣货,各区域的发货进度不好控制。需要协调各区拣货进度,确保步调一致。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拣货单一式多联,每个区域一联,各区按固定联单拣货既不容易错乱,也不会重复。
岗位分开,各负其责。例如,库管组主要负责品牌产品的到货清点、入库、上架、按单拣货,对库存差错率、拣货及时性、拣货差错率[4]负责;装箱组则要对库管组拣完的货品进行装箱、核对、封箱并搬运至发货区,对发货差错率[5]负责;装箱组要记录复核装箱过程中发现的拣货错误,作为库管组的考核依据。
协调发货进度,对拣货单进行编号;序号越小,优先级别越高。根据订单的紧急程度,订单处理员打印单据并编号,并手工记录于拣货单上。对于每天上午要发的货物,或客户自行提货的,须提前备好货物,订单编号为1~30;对于需要送到货运市场发货的,编号为31~80;对于货运公司晚间上门提货的,编号为81~110。仓库各区域按订单编号由小到大的顺序拣货,协调好各区域拣货进度。对于需紧急发货的,配送人员可与订单处理员协调,修改单据编号,调整优先级。
分区管理,在不增加员工工作量的前提下,可提高工作进度。但是,分区管理也有不足:不能解决区域间的协作问题。因为订单所涉商品不同,且仓库各区域所管理的商品到货时间不同,经常会出现某些区域忙得不可开交,某些区域却无货可发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引导岗位间协作:当本库区工作量不饱和时,鼓励员工支援其他库区。协助内容包括装箱复核、商品上架、到货清点、分拣等。被支援库区负责记录协作事项、日期、时长(以半小时为单位)。可按月统计工作量。超过20小时的可以带薪休息1天,同时工作量清零;没有达到20小时的,于次月累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