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调整与我国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思路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经济恢复期、全球治理结构调整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期、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结构变革期等“多期叠加”的状态,给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链”升级增加了困难与挑战。最主要的困难来自美国的战略和态度,同时还要警惕金德尔伯格陷阱,即在守成大国开始收缩时,新崛起的大国不愿意也无力承担大国责任和全球公共产品供给,这将导致全球陷入混乱。对于正积极提升在全球“三链”中的地位的中国而言,这些外部风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治理结构重塑的过程中,有许多空白地带等待填补,抓住这些地带,便抓住了制定未来投资贸易、全球治理规则的机会,也就抓住了全球经济复苏、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核心关键。中国的当务之急可以总结为内部强化和外部提升,在内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增强经济基础,在外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影响力,并配合内部改革促进“三链”升级和在全球 “三链”中地位的提升。

(一)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

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发起的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全球贸易战,是大国发展竞争与政治权力博弈的产物,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产业链体系的分化与重构,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结构与贸易关系。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出现分化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主张与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与分工合作会得到加强。美国作为主张与实施保护主义政策的贸易战发起国,很可能被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体系重构进程之外,而中国作为全球自由贸易的主要倡导者和维护者,会更深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之中。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改变国际贸易的历史进程和方向,不仅会引发产品生产链、供应链与需求链体系的分化,也必然导致全球商品流通链体系、贸易价值形成与分配链体系、跨国产业分工链体系及资源配置链体系的分化。中国需要采取妥善措施积极应对全球贸易战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维护包括中国人民、美国人民等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公共贸易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持久战略。与主张和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大多数贸易战受害国结成国际贸易统一战线,共同应对各种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与新兴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贸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合作造成的损害和消极影响,担当起新兴大国与贸易大国的国际责任。

(二)建立供应链中断风险应对机制

当前,我国既不能高估供应链中断导致成本上升的风险,也不能低估供应链中断给企业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是要掌握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不断主导全球价值链。

1.掌握关键环节生产

目前全球供应链的特点是长且扁。长是指工序越来越复杂,各企业的专业分工在特定工序,一件产品从研发到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工序越来越多。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一件产品由很多国家共同完成,如波音飞机零配件由70 多个国家的545个供应商生产。一道工序可能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厂商垄断的市场,特别是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如手机芯片,美国高通占有率为42%,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基本由谷歌占有,供应商高度集中性使得技术研发更集中、技术更新更迅速、生产成本更低。一旦供应商停止供货,下游生产商必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对企业来说,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一体化。在中兴通讯的案例中,美国高通控制了芯片等通信行业的核心元器件,美国的出口禁运导致中兴通讯难以获取相关产品,如果中兴通讯或者中国可以实现产品的完全替代,美国的出口禁运就会失去效力。对企业或者国家来说,只有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才不会产生供应链中断风险。

2.重构供应链弹性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概率难以估计,即使建立了多条供应链,也不一定能完全消除风险。一般情况下,在降低风险和承担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时,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建立有弹性的供应链。供应链弹性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能够使企业在发生风险的情况下,快速地恢复生产和供应,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供应链弹性的途径包括采取标准化流程、采用并行流程等。企业在确定采购策略和选择供应商时,应将潜在的风险考虑进去,其准则是确保有候选项,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敏捷性。供应链敏捷性是快速响应不可预知的需求或者供应变化的能力。

3.主导全球价值链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纵深发展,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向构建自身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转变。中国企业具备的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内需拉动能力,部分企业初步具备的关键技术掌控能力,为构建我国自身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条件。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实践来看,主导全球价值链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断链的风险,防止部分环节的供应出现中断。中国企业可以基于市场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等,构建包括“一带一路”区域发展中国家企业和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在内的全球价值链。

(三)探索中国价值链再造的路径

1.贸易冲突倒逼中国企业价值链向高端转移

第一,提高对全产业链的高端控制力。新一轮中美贸易冲突的实质是争夺对未来高技术产业的控制。中国企业要在贸易冲突中取胜,关键在于提高对全产业链的控制力,必须掌握自主可控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从产业竞争态势看,目前,世界范围内产业竞争已经从原有的企业产品竞争转变为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高端产业链除了国际分工状态下的微笑曲线的两端,还包括对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全产业链不需要企业参与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个零部件生产加工,核心在于对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体掌控。

第二,推动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向高端转移,主要向两个领域发展,一方面,向价值链高端及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加强对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的拓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是实现价值链向高端转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在吸收欧美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改变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路径,构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相结合的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体系,这既是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重塑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需要。

第三,实现对全产业链控制的路径。首先,利用欧洲急于吸收外国投资及美国要求“制造业再回归”时机,结合“一带一路”建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相关产业的技术合作,加强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在成熟技术领域内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因过分依赖少数欧美国家而遭受的利润压榨,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还可以回避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其次,结合国内降税减费,提升国内消费水平的机遇,扩大国内市场对产品的生产和需求,把对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在加强区域经济合理分工的基础上,重构中国制造业的国内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体系。最后,加强对自主可控技术的攻关,加快对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支持中国制造业对关键可控技术的联合攻关。要提升国有大型企业掌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能力,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整合,改变传统高新技术开发区单纯的生产加工功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作为开发区的重要功能,把对高技术孵化、高技术平台建设作为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层级的主要手段。

2.贸易冲突推动中国产业由全球价值链向国家价值链转型

从产业分工路径来看,中国制造业发展以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下的全球价值链为主,忽视了国内市场需求。在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低成本、低价格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竞争环境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全球产业格局,由过去单纯依靠全球价值链(GVC)模式向以国家价值链(NVC)模式为主转变,形成GVC和NVC相互协作的价值链模式,这也是减缓国际贸易冲突、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水平的重要路径。

(1)全球价值链不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基于价值链转型的世界产业发展过程一般由以下五个阶段构成:①单纯的GVC 的产业发展模式;② GVC、NVC并重的产业发展模式;③采取以GVC为辅、NVC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④单纯地由全球价值链CVC构建的产业发展模式;⑤ 以CVC和RVC(区域价值链)协调组合为主体的新GVC产业发展模式。这种基于价值链转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对应着不同的产业发展思路。每个国家到底采用哪种价值链发展模式,取决于其本身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竞争力。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门类齐全,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为我国发展国家价值链体系奠定了产业基础。

(2)单纯的全球价值链模式制约着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也抑制了国内消费提档升级。过分依赖全球价值链的外源型模式,更多的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展实现技术与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增长,是源于国外技术的内生循环,因此很难获得技术外溢。过度依赖全球价值链容易造成制造业低端路径锁定,单纯的全球价值链外源型产业扩张模式,缺乏国内消费的引导和支持。由于缺少本土性或内源性的有力支撑,即使形成了产业集聚能力,也难以形成集群升级能力,难以促进本土企业成长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因此,推动价值链转型需要摆脱过度依赖全球价值链发展模式,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增长模式向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新型价值链体系转型和升级、向国家价值链模式转变。过分依赖全球价值链会抑制国内消费提档升级,在生产引导消费的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中国制造业生产加工围绕跨国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当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 78%、消费占GDP比重达到 53%的国情下,应该主动引导全球产业链向国家产业链转移,减少贸易冲突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3)建立国家价值链体系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控制权的争夺,是新一轮贸易冲突的实质内容,要避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走过去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而是要走高端化、本土化的发展路径。高端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紧跟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前沿,而且要有战略性、前瞻性思维和突破,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本土化是指改革开放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调动国内消费资源,推动高技术产业构建NVC 体系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相结合、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相结合“三位一体”的中国产业发展模式。

(4)价值链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形成基于劳动效率和资源禀赋,价值链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否契合价值链目标。摆脱过分倚重全球价值链,构建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价值链转型升级机制,核心条件是培育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态环境。国家价值链发展模式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掌握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国内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撑、本土企业家成长和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等。


[1] 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40.

[2] 李宛聪.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科学发展,2018(12):24-30.

[3] 龚勤林.产业链空间分布及其理论阐释[J].生产力研究,2007(8):106-107.

[4]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38.

[5] 朱凤涛,李仕明,杜义飞.关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研究辨识[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10):373-380.

[6] 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148-160.

[7] 郑胜利,俞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链培育[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0-44.

[8] 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研究,2006(3):60-66.

[9] 李玮.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同效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4):40-41.

[10] 刘桂庆,周静.非对称信息下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决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859-864.

[11] 丁俊发.美国把全球供应链为何看得如此之重?[EB/OL].中国物流与采购网,http://www.chinawuliu.com.cn/information/201607/28/313934.shtml.

[12] 警惕!在国家安全和贸易格局中,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EB/OL].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180304/20180304A12CD9.html.

[13] 丁俊发.“一带一路”须打通“五流”[J].中国储运,2016(1):10.

[14] 丁俊发.应从三个维度认识供应链[N].经济参考报,2017-11-14.

[15] 黄群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与创新生态不容破坏[J].稀土信息,2019(6):37-39.

[16] 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17] 肖小红.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18] 赵侃,茅宁莹,姚敏,刘理,晏鹏.我国近十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基于词频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1).

[19] 郜庆.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应对机制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9(1).

[20] 杨康,张仲义.基于节点重要性的供应链网络风险跨层次评估研究[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5(1).

[21] 王静,路应金.供应链价值共创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22] 霍宝锋,李丝雨.供应链整合与绩效:文献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

[23] 陈炜,田原.供应链协同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J].物流科技,2018(12).

[24] 李昕,徐滇庆.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全球生产链中的增加值贸易[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25] 平新乔.现时代的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争:一个理论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

[26] 程大中,程卓.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服务含量分析[J].统计研究,2015(3).

[27] 葛阳琴,谢建国.全球化还是区域化: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及演变[J].国际经贸探索,2017(1).

[28] 魏龙,王磊.从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导区域价值链:“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5).

[29] 杜运苏,蒋祖龙.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深度及演变趋势:基于增加值和最终产品视角[J].国际商务研究,2019(1).

[30] 曲玥,蔡昉,张晓波.“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3(4).

[31] 张其仔.中国能否成功地实现雁阵式产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4(6).

[32] 刘仕国,吴海英,马涛,张磊,彭莉.利用全球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J].国际经济评论,2015(1).

[33] 王岚,李宏艳.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2).

[34] 张少军,刘志彪.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从全球价值链走向国内价值链[J].经济管理,2013(8).

[35] 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36] 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

[37] 石洁.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