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利润最大化假设妨碍了理论创新
凯恩斯在大萧条时期曾写道,他意识到宏观经济学充满了合成谬误问题,并提出了总需求的概念,以区别于对个体需求的简单加总。这固然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见解,但他仍然受制于传统观念,认为私人部门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固执使他提出了各种令人费解的观点,以说明为什么总需求在20世纪30年代初突然萎缩,他认为当时私人部门仍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例如,他指出,当时的资本边际效率出现了下降,这使投资动力被削弱。他还认为,流动性偏好突然增加,因此人们不太愿意花钱。但这些理论上的凭空捏造,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变化发生得如此突然。
1990年后的日本经验充分说明,凯恩斯误解了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流动性偏好增加的原因,因为这仅是私人部门将债务降至最低的结果。在债务融资泡沫破灭后,人们将债务降至最低,以恢复财务健康。
也有人指出,在流动性陷阱下,低利率未能刺激经济增长,是由于贷款人拒绝以如此低的利率放贷。但1990年后的日本和2008年后的西方国家经验证明,这一陷阱源于借款人因资产负债表问题而没有借款。这也意味着“货币需求函数”和“流动性偏好-货币供应曲线”这两个凯恩斯经济学的支柱,即所有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学习的这两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相关的。
凯恩斯还创造了“动物精神”一词,以说明他无法解释的人类行为的变化。但是,当人们遇到偿付能力约束时,他们会突然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债务最小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将持续去杠杆化,直到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因此,动物精神发挥作用、投资实现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私人部门拥有干净的资产负债表。
如前所述,私人部门借款人消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在国内找不到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二是他们的财务状况已经恶化,在修复资产负债表前无法借款。第一种情况的例子,包括工业革命前存在的世界和今天的发达经济体,那里的资本回报率低于新兴经济体。第二种情况的例子,通常出现在债务融资驱动的资产泡沫破灭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后,私人部门补充疫情防控期间耗尽的储蓄的情况,也可以被视为第二种情况的变体。
2008年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受到了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借款人的数量开始减少。换句话说,这些经济体都处于情形3或情形4中,即它们适用于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不幸的是,大多数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仍在假设经济体处于情形1或情形2中。当经济体处于情形3或情形4时,所需政策往往与情形1或情形2的政策相反,这在本书的其余部分中有所讨论。由此导致政府和中央银行未能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这是公众难以忍受这些机构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产负债表问题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抑制经济增长,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更加紧迫。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讨论了这些问题。然而,本书更关注第二种情况,并在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中对其进行了探讨。已经熟悉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并了解世界主要经济体现状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第三章。
[1] Piketty,Thomas(2014),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Cambridge,MA:Belknap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Bernanke,Ben S.(1995),“The Macroeconomic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27(1) .
[3] 一个例外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该协会将其艾布拉姆逊奖颁发给了我于2001年4月在《商业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资产负债表衰退中的日本经济”的论文。
[4] 需注意的是,在美国的数据中,五个部门的总和不为零。这是因为编制这些数据的美联储认为,最好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公开分享,而不必为了确保数字总和为零而进行额外的调整和估计。
[5] Koo,Richard C. (2015),The Escape from Balance Sheet Recession and the QE Trap,Singapore:John Wiley & Sons,pp. 143–146.
[6] 我感谢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爱德华·弗莱德尔给予的启发,他在讨论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时使用了“资产负债表驱动的衰退”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