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太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序二:夕阳晚霞红似火

薄玉平

我与世国、淑幸贤伉俪是多年老友。因他们年长我几岁,所以一向以兄、嫂礼称。我与世国兄曾在一个工厂上班,又一起因知青下乡共同工作生活三年有余。后来走向不同工作岗位,但彼此间始终保持联络。

世国兄勤勉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都令我极为敬佩。我认为,以世国兄目前所掌握的广博、庞杂而又系统的各类知识体系而言,虽无法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媲美,但客观地平心而论,其在文学创作、摄影、文物收藏、地方史志研究等相关专业领域,均有一定造诣。这样的专业储备和知识积累得益于其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刻苦自学的知识积淀。

世国兄下乡期间任青年队会计,不仅掌握了农村财会知识,还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城工作后他涉猎更加广泛,文学、无线电、摄影、集邮、古币和红色收藏皆能兼之,无论哪方面都很执着,用真力气,下苦功夫,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摄影功底有目共睹,有大量高质量的照片见于报刊、网络或参展获奖。收藏方面更是业界有名。八十年代他报考了河南电大中文专业学习深造,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大兴趣,常有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及报告文学等作品见诸报端。后来从工厂调入行政部门,曾担任博爱县作协副主席,现为河南省作协会员、焦作市报告文学分会副会长。

印象中的淑幸女士是一位性格大方、贤淑、文雅、知性、有修养的知识女性。她退休前长期担任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经常在各级媒体上发表作品,获得过国家、省、市级的表彰和奖励。思维敏捷,文笔了得,素有才女之名。

但真正让我对淑幸女士有较全面了解的,是在系统拜读了他们两位创办的自媒体“鄈城漫笔”“怀川夜语”微信公众号之后,诸多文笔优美的诗歌、散文、随笔,随淑幸女士娴熟、优美的文字风格和婉约、细腻的情感,跃然网上。

我尤为钦佩何贺夫妇二人退休之后,没有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念头,没有沉溺于含饴弄孙、安享天伦的传统赋闲养老模式,而是发挥个人特长和余热,退而不休、休而不闲,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种模式既是他们过去工作、生活的惯性延续,也是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而养成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素质修养在二人身上合乎逻辑的自然体现。

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退休后或独行或约友结伴,经常不辞劳苦奔波于山乡,游走于老街旧巷、公园广场,或现身于田间地头、阡陌小径,或寄情于太行山水,或访谈专家乡贤,沉浸于牌匾碑刻、故书方志之中。世国兄对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怀商足迹、美食源流、乡俗民情、家乡名人等方面情有独钟,为考证历史并义务宣传全域旅游做了大量工作,为弘扬传统文化付出了极大努力,他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只是调剂业余生活的一小部分。

卓有成效的努力也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二人多次受到市、县有关部门的表彰与肯定。微信平台发表的文字有百余篇见诸报刊,多篇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二人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勤奋工作,积累了数百万字的文稿资料,除了发表于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焦作在线”等自媒体的文章,还有不少文稿仍“藏在深闺人未识”,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计划分门别类结集出版。

二位知我闲暇之余亦好舞文弄墨写一些文章,便嘱我为他们的文集作序。本人不胜惶恐,又缘于多年友情难以推辞,遂顺水推舟,就自己拜读过的文章谈谈印象感受,一隅之见,万望读者不要见笑。

就诗歌和散文这个类别而言,世国兄与淑幸女士在写作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在着眼点、聚焦点、写作内容与风格等方面不尽相同,都有不少佳作妙文美篇可圈可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譬如世国兄怀旧系列的文章《老咸菜》《柿炒面》《昏暗的煤油灯》《老家记忆》,以及类似题材的《吆喝声声》等,真实地描述了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最艰难的岁月里,充满烟火气息的城镇居民的真实现状与生存环境,以及那个时期广大民众深居陋巷,点油灯、喝糊涂、吃咸菜,却始终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老家记忆·老街》里所描绘的画面:“家住县城一条老街/老街不长/装满我童年无忧与晚年乡愁/老街很窄/容不下两辆毛驴车相向而行……”“老街清晨在烧鸡豆腐肉丸的叫卖声中起床/忙碌中还有清脆响镲盲人算卦的身影……”

共和国建立之初,我们的家乡还比较落后贫穷,百废待兴。但我们破旧却不破败,落后却不落魄,人穷志不穷,卑微不卑贱。无论城市乡村或老街陋巷,到处都充满勃勃生机和激情奋进的精气神,充满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展望。用文字真实地再现广大底层群众当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再现了那个年代人民群众用信念和坚韧支撑着共和国年轻而孱弱的躯体,让现代人知道当年岁月举步维艰,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伴随着新生共和国的艰难步履又信心坚定地一路走来,亲身经历了那段艰难困苦却又奋发向上的坎坷岁月,所以对文字中描述的人和事、景和物都耳熟能详,感同身受,读之感觉极为亲切。

还有怀念亲情的《永远的思念》《母亲的月饼》等,那真挚的感情、带血的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刻骨的遗憾,博大无私的殷殷母爱和无限包容的感人亲情,处处飘荡着暖暖的妈妈味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家乡美食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寒酸,但依然让人铭心刻骨,让人动心、动情、动容。

世国兄散文、诗歌中的水乡许湾系列、山村果园系列等,篇幅众多,每篇每章,都无不彰显出作者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父老乡亲的一片深情,无不饱含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和憧憬。

如《谷雨山色》一文,作者深情地娓娓述来:“古村犹如神秘的仙境,承载着一串串史诗般的故事”。“跌宕的山峦犹如雄伟画卷,在天地间绵延舒展伸向远方。脚下有曲折幽径,眼前是山花烂漫,胸臆间顿觉心旷神怡的舒畅。此刻,即使一介布衣也会平添一股指点江山的冲动,吼一声怀梆老腔,逗乐冷静的大山……我也没有苛求寻找那些动人的历史故事,眼中只有汉高城山谷间自然流出的恢弘国画,还有镶嵌在画中的山花烂漫”。“这是心灵的归属,是爱的彼岸与美的回归,是渴盼多年的梦中期待。满山桃花正开,团团红云如飞霞流瀑,淳朴的山民游走其间除草施肥,像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桃花源……”

质朴而又不乏瑰丽的文字描述,酣畅淋漓、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把人们带进山花烂漫、五彩斑斓的汉高城,欣赏春满山乡的俏丽容颜,品味勤劳乡民们伴着泥土芬芳在梯田里辛苦耕作。作者其实是充满深情殷殷昭告读者诸君:金秋山野满坡的硕果和遍地沉甸甸的田间作物,并非自然生成、唾手可得,而是饱含着无数农民辛勤的心血汗水。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农民朋友付出辛苦和劳动,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良知和责任。

而对于许湾村的系列描写,比如《许湾:丹河峡谷中的璀璨明珠》一文,更直接唤醒了我的思乡之幽情。博爱县是我的第二故乡。少年时代,我常会去离家不远的太行山南麓下伏头、许湾一带浅山区游玩,在丹河河滩游泳、戏水,捕鱼捉虾逮螃蟹。有时会踏上周边的山岭、沟壑,割几捆碧绿柔软的紫荆条,卖给山下编筐人家,或采集些肥美鲜嫩的山韭菜,弥补贫穷年代家中粮蔬的不足。从青年队返城待业的那几年,我更是常常登临村北山头,极目远眺、迎风长啸,纾解宣泄胸中的积郁和块垒。我对那里的山水沟壑、林木峰峦无比熟悉,乃至整个语言、思维及整个生命系统中,无不浸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无不展露着那个区域的特质,全部身心都满满地渗透了山水之乡特有的味道和腔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豫北明珠博爱县西北角这块钟灵毓秀、独具特色的山村犹如圣地,在我生命的记忆中烙下印记成为永恒。如今尽管青春已逝韶华不再,但熟悉的山水与乡亲已在我的记忆中牢牢扎根。所以,看到世国兄对丹水湾以及周边村落图文俱佳的景色描绘,便对那片热土充满了向往,倍感亲切,禁不住想携侣重游急切回到她的怀抱。我怀念那里的山水热土,怀念记忆中的同学朋友乡邻,怀念青葱岁月里的纯真稚嫩和青春萌动,更怀念山坡上那氤氲着早春山岚气息的榆钱和清甜芬芳的洋槐花,怀念秋天山坡上晚霞映照的红柿子和青核桃。

而这一切都随着世国兄质朴细腻饱含激情的文字,徐徐铺展次第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倏忽间又回到从前,梦幻般地神游其中,任陈年旧事老镜头一幅幅切换:夕阳西下、残霞如血,我漫步于垂柳遮荫的丹水河畔,掬一捧清冽甘甜的丹河水,轻啜缓咽那种沁人心脾的清爽,人也若圣水般精神透明,从头到脚打通了窍穴经络,有种忘却一切的安详、静谧和舒坦。

法国美学家巴希在他的《康德美学批判》中说“美实际上只存在于关照的心灵中,存在于当心灵与对象发生共情和共鸣的时候”。在世国兄诸多诗文妙笔生花的表述中,许湾村的灵秀,干柴洼的神奇,南坡沟的深峻,张毛光的故事,汉高城的神秘,都纤毫毕现尽收眼底;东仲水的化石,小黄河的袖珍,小底村的樱桃,玄坛庙的冬桃,月寨路的鲜花,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绰约多姿的大太行美不胜收。这不仅仅因为博爱县有“太行山下小江南”得天独厚的美景,有上苍恩赐的物华天宝、鬼斧神工,还有全县父老乡亲用心血汗水创造的成果。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世国兄具有发现并欣赏美好事物的一双慧眼,把无限俊美的靓丽河山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用心灵体验并产生共鸣。

世国兄的诗歌如同文章,涉猎也比较宽泛,有沧桑的回忆,有真挚的故事,也有时代的礼赞和对英雄的歌颂。

而欣赏嫂夫人淑幸女士的诗文,则给人另一种不尽相同的感受。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纵观淑幸女士的诗歌、散文,与我对其基本性格特征的感性认知颇为吻合。换言之,我感知淑幸女士的人品、性格与为人,更多的是拜读其诗文中体现出来的独特个性。用“文如其人”四字来概括淑幸女士的文字恰如其分。其诗其文,与其儒雅随和、温婉大气的性格和为人处世、言谈举止的风格极其吻合。不急不躁,徐徐递进,自然铺陈,缓缓展开。

更深夜静之时,万籁俱寂,细读慢品其诗文,她的散文功底扎实,词汇储备丰富,心思缜密周全,情感丰富细腻,谋篇布局驾轻就熟,遣词造句考究老到,思维清晰活跃,精神世界多姿多彩;意境悠长的美文佳句俯拾皆是,其甘醇浓烈之回味,远胜美酒佳酿。

她的作品以怀念亲人、追忆亲情的内容为多,不难看出她很重感情,有极强的家庭责任感,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对家庭、亲人的关爱与深情。现代社会不少人亲情淡漠缺乏责任感,传统观念越来越支离破碎,而她的笔下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足珍贵。那些关于亲情的诗文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亲情的无限眷恋和思念,无不寄予着作者对家人、对亲人的无尽挚爱和祝福,无不渗透着作者情感的强烈、深厚和真挚。静静读来,总会让人思绪涌动、感慨万千,动情之处更会让人情难自禁,心生酸楚,热泪盈眶。

在《父亲节怀想》一文中,首先映入眼帘的那句:“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没有这种感受的人无法体会那种痛楚和无奈,也断难写出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却又不能不借助于语言的切身感受。我一直认为,真正蚀骨铭心的爱,是深沉、恒久、难以用言语表述的。它是永远流淌在当事人心中的疼。作者在文中深情地写道:“父亲是一种岁月,一种回忆,他的关爱与教诲更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物是人非的日子里,除了怀念还是怀念。时常想起全家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怀念父亲看着我们那种温暖宠爱的目光,想起他期盼的眼眸,甚至怀念他陪我们学习时严厉的呵斥与批评,让我一次次沉浸在对谆谆教诲的思念中不能自已。”

在《母爱深深》中,作者如泣如诉地倾吐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人间至爱是亲情!失去父母的痛是藏在心中永久的痛!当年的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模糊,如愈合结痂的伤口,但绝不会淡忘,随时会被生活的基因所激活。这种被撕裂的难以忍受的疼,唯有当事人自己才能真实感受得到。而中华民族正是在一代代无尽的亲情与遗憾、无尽的感恩和思念的情愫牵绊中,步履蹒跚地一步步走过来,纵然今天处处是高楼大厦万家灯火繁花似锦,这种人世间的血脉亲情仍然代代永续,万古不朽。

淑幸女士的游记与纪实、抒情性诗文占了较大比重,则另是一番风格,充满了青春活力和生命激情。或写景状物,或抒情明志,或纪实叙事,细读慢品,不乏清新隽美、秀丽莹润的佳作美篇。不难看出作者在创作中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如《夜游平江路》《醉美四月天》《风光旖旎三渡湾》《岭上秋色》《东山印象》《品读春天》《清秋如诗》《山里的红樱桃》《秋游靳家岭》等篇章,仅仅浏览一下这些文采飞扬的标题,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无尽旖旎的景色扑面而来。春天的草长莺飞、桃李争艳,夏天的满目青翠、林草葳蕤,秋天的满山红叶、黍果飘香,冬天的皑皑白雪、兼收并藏。文章字字凝练、句句脱俗,既能感受到作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良苦用心,又觉察不到刻意修饰的人为痕迹,可谓自然圆润浑然天成,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纯熟功底和厚重修为。

愁乃秋心拆两半,故尔文人多悲秋。但世国、淑幸贤伉俪诸多描绘秋天的文字,却多是赞美、歌颂和对秋天收获的喜悦,找不到一点悲秋的痕迹。尤其是在淑幸女士诸多文章中更有不少出彩的华美篇章和上乘佳作。在她笔下秋天既是美丽的季节,也是劳动人民企盼的丰收季节。所以作者挚爱秋天,常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拥抱歌咏秋天。如其《秋日登山偶拾》组诗及序跋部分:“骤雨初晴,秋风送爽。携三五好友,泛舟碧波荡漾的湖面观林泉、峰峦之秀,看三峡旖旎风光与婉约温润之美;听古寺禅语梵音;走玻璃栈道,于惶恐中寻踏云而行的豁然快感;漫步古丹道,揽西峡溪流潺潺;赏靳家岭绚若晚霞的红叶;静观流云飞雨,细数岭上落英……”诸如此类文章由淑幸女士著文,世国兄摄影配图,贤伉俪夫唱妇随珠联璧合,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如玉温润、如珠圆活的抒情文字,犹如一幅幅山水画卷在面前呈现:云散雨霁、天高气爽之日携侣秋游,宁静的远山,叠翠的峰峦,碧绿的湖水,嫣红的霜叶,茂密的修竹,葳蕤的山林,还有山坡争奇斗艳的累累硕果,绚丽晚霞映衬着满山红叶,如荼如火璀璨瑰丽,遥遥望去艳若二月春花。每每吟咏上佳诗文,赏阅绝美图片,如同身临其境共悦胜景。掩卷遥想,若不是远在异乡,我真想与何贺夫妇一起走走大山,真实体验群山蜿蜒奇峰突兀心旷神怡的感受,熏熏然陶醉其中。细品清丽隽秀、余韵悠远的文字,如饮甘洌山泉,如沐清爽山风,使长期困于都市钢筋水泥建筑中的我们,尽扫极度疲惫身心中充斥的委靡颓唐之戾气,情绪立刻清朗、昂扬、向上。优美的诗文宛若潺潺溪水般徐徐流淌,祖国旖旎秀美的青山绿水在我面前渐次铺展,灵动、鲜活、唯美、栩栩如生,让我如沐春风悄然沉浸其中。

对囿于俗务不可自拔而疲于奔命的上班族而言,“诗和远方”无疑是一种可望而难及的奢侈。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多数人身心处于高度疲惫、紧张的亚健康状态。而真正能够治愈人类现代病并使人彻底放松的最有效途径,莫如让自己回归山乡,沉浸于大自然母亲的温暖怀抱,全身心沐浴阳光雨露春华秋实的原始恩泽,无忧无虑地徜徉于田野山峦、林间溪畔,心无旁骛地静下心来彻底放松自我,感受心情之恬澹与静谧、沉敛与安详,真正找回属于自己的初心,焕发生命最原始、最本色、最真实的活力。世国、淑幸夫妇由心底自然生发、流淌出来的优美诗文,也许可以给我们启迪,有助于我们彻底根治现代文明社会所衍生的各种难以治愈的富贵病、职业病等疑难杂症。

很希望自己能退守山乡,跟着文人墨客的笔触寄情于山水之间、感受那种如登山巅、如临湖畔,如沐春风、如浴甘霖般的自由与酣畅,给自己渐趋枯萎蔫缩的魂灵注入生命的源泉,不断汲取鲜活甘洌的营养,消除疲惫、麻木、冷漠、慵懒和萎顿,重新激活、鼓荡、振作起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生活勇气,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这也许是诸多充满生活情趣和灵动生命力的游记、散文、诗歌之类隽秀清丽文字的作用和存在的价值吧。

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称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力倡“文为世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黄遵宪21岁就明确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歌主张,成为我国近代“诗界革命”的领军人物。世国、淑幸伉俪以这些名言为座右铭,从他们许多经世致用的诗文中,不难看到传统文化血脉传承的印痕与轨迹。文贵真诚!只有发自内心,才能真正打入内心。二位的诗文之所以具有激励、感染、启迪心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正是他们“我手写我心”,付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这才是他们的作品能够获得人们认可的原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国兄与淑幸女士年逾花甲迫近古稀,但仍然不忘初心深入山区、农村和基层,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不遗余力地实地采访、收集整理资料,竭尽所能努力进行宣传,在乡村百姓中拍照片找故事,撰写了大量乡土民俗人文风情等文章,准备分类结集出版,还与人合作拍摄了几部微电影。二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积极宣传地方传统文化和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做了大量实事,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戴和赞许,还被许湾等村聘为荣誉村民。他们多年来的辛勤努力能得到社会认可和人们的尊重,自然是情理之中,令人欣慰。相信他们的晚年生活会更充实、更丰富、更加多姿多彩,给人生赋予更积极的意义,也会取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由衷地为他们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高兴。

有人说,人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也有人说,躯体难以保持不朽,但文字可以。所以有人提出:用文字战胜生命!以文字增加生命的厚度、拓展生命的宽度、延伸生命的长度。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人才会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感慨。世国、淑幸伉俪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走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足印。由衷地祝愿他们在这条路上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越走越辉煌!

世国兄全家皆能文。夫妻二人常有美文佳作见诸报端,女公子何菲、何淼也都能写一手好文章。特别是小女何淼博士,小荷已露尖尖角,早几年就常有大作问世。其行文轻快灵动若行云流水,思路广阔、眼界高远,大气磅礴的文字间,又不乏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简约清新。若锲而不舍笔耕不辍,将来也会有大成。世国、淑幸、何淼现为河南省作协会员,何菲是焦作市作协会员,堪称书香之家。

希望看到兄嫂更多的好作品。

薄玉平

2020年仲秋于新乡

薄玉平,1956年生,河南新乡人,曾任新乡市委党校讲师、河南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