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百越游神
大汉有两位伏波将军,一位是西汉的路博德,攻略南越国分置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在海南岛。
另外一位比路博德更有名,是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饮马儋崖,南下北上,百战百胜,有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
马援的名望除了有子孙后代马腾、马超的加持,还有后世岭南百姓供奉千年的“伏波庙”“伏波祠”,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诸地,有的地方供奉的是两代伏波将军。
最让人钦佩的是,马援不是简单地行军作战,平定叛乱。他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造福一方百姓。
刘备以汉室帝胄的身份祭祀两位伏波将军,意义深远。所谓“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
路博德和马援都是大汉雄杰,为岭南的安定做出卓越的贡献。汉军祭祀他们,能弘扬天地正气,引申的意义更加深远。
刘备军南下,是为了岭南带来福缘的,而不是纯粹的兵灾。既能收拢军心、民心,还能震慑宵小。
士家趁着中原动荡,无暇顾及岭南,强力地掌管着一州之政。士家子弟出行,鸣钟响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行止僭越。士家的尊贵显赫,连南越王赵佗在世都自叹不如。他们明面上尊奉朝廷,实则心怀叵测。
刘备效仿先贤伏波将军,平定岭南的士家之乱,师出有名。赖雄提出的伏波庙会,完全契合汉军当下的处境,他们可是平定岭南还成功了的典范。
“妙哉!”徐庶速心算了一下,一改前态。不管是祭祀始皇帝,还是崇尚越巫之风,都会惹来中原士林的批判。
刘备军的最终目的,是要北伐中原、一匡天下的,绝不能埋下这样的隐患。即使收得岭南人心,也会快速地失去中原的民望,变成地方割据势力。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句话不只是刘备奉行的宗旨,麾下也要兢兢业业地践行。如此他们才能招揽到更多志同道合之士,获得更多的帮助。一如刘备三千兵马,暴涨到一万五千人。
“子云,苍梧郡中可有伏波庙?”刘备心中轻松愉快。
“伏波将军马援曾疏浚灵渠,零陵县倒是有一座简陋的伏波庙,可惜只有附近几个村落的百姓祭祀,最大的庙宇位于郁林郡和合浦郡,受万人敬仰。”赖雄清楚地答道。
“既然如此,便在苍梧郡建设一座伏波庙,举办伏波庙会。”刘备慷慨决策道。
徐庶神色愁苦,提出反对:“苍梧屯田,兴修水利,已是劳民之举。若想在短时间内,再起一座大型的伏波庙,百姓难免怨声载道。”
刘备眼神中闪过的希望,立即被掐灭了。他愣了半晌,旋即释然道:“还是不要劳民伤财为好。”
赖雄看出刘备和徐庶的为难,拊掌大笑道:“起一座新庙,能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何不借郁林、合浦伏波庙的香火?”
徐庶微微一怔。
刘备瞪大眼睛。
伏波香火,还能借?
赖雄看出二人的疑惑,解释道:
“岭南夷方有神灵出没,日行逢之,土人谓之日游神。野仲、游光,恶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间作怪害。顺帝时,京师大疫,百姓以野仲、游光最恶,反而用他们去镇伏其他鬼魅,辟兵、辟瘟疫。”
“我军不举野仲、游光两位恶鬼,可遣人至郁林郡、合浦郡,虔诚地请出伏波真身,游历二郡一圈后,辗转回到苍梧立庙,或者立碑。游行期间,还能为汉军造势,杀一杀士家的威风,搅得他们满郡风雨。”
刘备表面上绷紧脸色,实际上心里格外地激动。汉军举着伏波庙的旗帜,为岭南百姓辟兵、辟瘟疫,士家都不敢轻易阻止。
“士家不会轻易让我军得逞,借香火还能糊弄糊弄他们。等到声势激奋,他们势必会全力阻挠,伏波真身根本不可能回到苍梧。”关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无妨,只要糊弄到借香火这一步,喧嚣得满郡皆知即可。伏波将军的真身,又不只有一个、两个,咱们可以制作出十个八个,甚至一百个。”赖雄淡然笑道。
徐庶听到这里,倒是反应过来了。他思忖片刻,慎重地补充道:
“这么做确实能糊弄百姓和士卒,但也仅仅是糊弄,不是真正的信仰。不管兵士会不会较真,我等都不能轻易冒险。不如等请到伏波真身后,便隐匿地带回苍梧。可以用一些假身,继续在郁林郡、合浦郡麻痹士家。”
刘备露出和蔼亲切的笑容:“善。”
赖雄意识到自己心中没有信仰,竟忽略了这么重要的问题。亵渎伏波庙,便失去借香火的本意了,古人还是非常注重礼仪、祭祀的。
几人商议稍顷,决定任命郝普到合浦郡、邓芝到郁林郡请伏波真身。郝普是义阳人,历史上投靠刘备后,官居零陵郡守,现在还只是刘备军的文吏。灵渠水运断绝不久,邓芝便重归军中,正好给他派新的任务。
“伏波将军马援曾平定五溪族的叛乱,还得问一问沙摩柯和相单雄的意见。如果他们抵触,便安排他们避让。”徐庶心思缜密,考虑周到。
“善,此事便交给元直了。”刘备心里感慨,要是他一个人操心这么多事,还真安排不过来。
赖雄想了想,继续筹划道:
“岭南的一些大族,自称为始皇帝的后代。我军祭祀两代伏波将军,在下以为远远不够,不如添上扶苏公子作为陪祀。”
汉军祭祀始皇帝,肯定是非常不合适的。扶苏为人宽仁,丰神俊朗,可以烘托“游神”的氛围,宣扬仁义之道。
刘备和徐庶相视权衡,确定没有问题以后答应下来。与此同时,徐庶并不满足营造声势,他接着提出“诱敌作战”的方针。
赖雄的谋划一旦成功,便是打了士家一记凶残而响亮的耳光。万一他们举兵来伐,汉军也要做好应对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