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主:我爹是嘉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改稻为桑(三)

“福王殿下,桑农虽然只需忙碌半年,但养蚕侍桑却不是一件易事。生丝价格波动往往令人始料不及,往年也有苏州府百姓库存生丝无人问津的情况发生,那些收缴生丝的商户故意压价,暂缓收购,逼得百姓不得不低价买卖。长此以往,苏州府百姓早已对改稻种桑失去念想。

嘉靖三十年,苏州府共有桑田十七万六千亩之巨,可现在已不足五万亩。”邓九光无奈道,当他看到各县实际记载之后,也是顿感无力。

他仅是看了吴县一县近十年来的卷宗,其中关于生丝买卖而获罪的案子便有一百余起,遭受牵连的百姓足有六七千人之多。

“万事开头难,有些事总归是要人去做的。”

朱载堃笑着回了一句,在他看来,造成这种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大明官府现在的公信力不足。

官府失去了公信力,等于将自己推到了百姓的对立面。

当大量的地方官府信誉破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那就是到了亡国的地步。

这就相比有人造反被抓,最后到了审判的时候,官员询问为何不报官。犯人冷冷回了句,皇帝造反的时候也没去报官啊!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布衣之怒,以头抢地尔。

逼得一群老实巴交的农户造反,只能说明那个时代已经烂透了。

朱载堃神秘莫测的笑了笑,看的邓九光心中有些发毛。

知道是一回事,可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理学讲究知行合一,可真正去做却发现难如登天。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事也要一件一件做。”朱载堃语重心长的继续说道,他早已看透大明官府的现状,百姓对官府缺少信任,一但国家的暴力机关压制不足,那便是闯王入京的场面。

他此前给王文玄普及信誉经济的意义,便是想让对方了解一个健康官府该有的运行状态。

一个官府只要掌握了这套运载体系,那它完全可以一跃成为一个成熟的运转机器,放到整个国家,那便是无与伦比的执行力。

官府没有公信力,就只能拿真金白银去换取老百姓的信任。

朱载堃让赵贞吉去找富商借粮,暗示对方拿富商开刀,目的就是为了筹钱。

想要在苏州府完成改稻为桑,最重要的就是有人肯为改稻为桑这件事背书。

这种事最好的背书人选自然是地方官府,可是现在苏州官府的公信力不够,他便只能找个人背书。

这要是放在前世,妥妥的一个扰乱治安罪,任何敢挑战官府权威的存在,无疑是找死。

但放在古代,地方官府只会觉的那人蠢笨如猪,巴不得这样的人材多来几个。

朱载堃之所以肯定的认为百姓连官府背书都不信,会相信个人背书,完全是有先例可循的。

在他眼中,银票这种东西能够由民间自发演变出来完全是一种奇迹,银票的本质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信誉货币,等于说没有信誉,那东西就是厕所里的废纸。

可在大明朝,银票合理存在的有些不合理了。

这种本质废纸一样的东西,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官府愿意替银票背书,却完全没有想着把银票收为国有,因为各朝官府都知道,一但自己接手,这东西很快就会跟废纸一样。

直至民国时,借助西方的经济理论才开始大量印发纸钞,结果民国官府还是把自己的公信力玩烂了,最后只能再次回到价值货币上去。

朱载堃认为,把一个国家的公信力当成一次性消耗品,无疑是一件最为愚蠢的事情。信誉的培养远比破坏要难的太多。

大明朝也有官府印发的大明宝钞,可惜大明朝的皇帝完全没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到嘉靖帝这一朝,那东西已经如同废纸。

古代皇帝将公信力当成一种消耗品,完全把这种国之重器当成薅百姓羊毛的东西,以至于让铜钱流通几千年时间。

天意渐暖,四处一抹绿色,大地之上布满无数生机。

一株株绿草迎风而动,犹如一头头饥肠辘辘的恶鬼,贪婪的吞咽着甘霖雨露。

王文玄带着福王殿下交给自己的几本书册连着赵贞吉转交的账本,再次来到苏州府衙。

邓九光望着王文玄怀里的几本书册显得无比好奇,他很想看看书里到底写了什么,能让这位心高气傲的才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殿下,关于查抄三位富商的账册全部在这里了,他们的财产已经全部被押解进府库。关于抄没胡贾二人老家,南直隶刑部已经获批,命令不日便会送往二人老家。”

王文玄简单的汇报了一番赵大人的功绩,不忘在朱载堃面前夸一下这位能臣干吏。

朱载堃点点头,继续问道:“我让你看的几本书册,学习如何。”

“回殿下,这几本书我已研习多遍,却还是有一些问题尚未理解,还望殿下解惑。”王文玄弯腰行礼道,这些问题让他这几日坐立难安。

“但说无妨。”

“昔有秦国变法图强,商鞅于城门立柱,一诺千金。然我大明,自建国已来,便是天灾不断,外有蛮夷扰边,内有百姓造反。政令朝设夕改,税赋日益严重,可这并非朝廷本意,实乃迫不得已之举。”王文玄无奈叹道,在他看来这是无解的。

朝廷也不想乱加赋税,可国库收入向来有数,一但遇到突发事故,便只能增加百姓赋税。

“能有此问,说明你确实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大明向来依法办事,地方核准刑事皆需上呈刑部,待朝廷披红才可开刀问斩。

可我想说,我大明真的在按照大明法律办事。既然朝廷需要征税,为何不写进大明律法,形成定制。”朱载堃认真回答道,想收税完全可以将其写进律法,形成惯例,而不是随意增设,朝令夕改。

“可丰年不需向百姓征税,此举不是加重我大明百姓负担。”王文玄疑惑道,朝廷体谅百姓难处,苛捐杂税自然要用在国之艰难处。

朱载堃突然想起前世曾看到的一句笑话,顿了顿,随口回答道:“我可以不收,但他们不能不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