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社会加速演进,为避免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自主可控、国产化替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成为关键词,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简称“信创产业”)的发展。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加快制定战略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为深化“十四五”规划对信创产业的支持,2021年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我国需加快补齐关键技术短板,重点强化自主基础软/硬件的底层支撑能力,实现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瓶颈,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为我国的信创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在“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自主创新产业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2035年远景目标战略思想指引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建设,也是我国信息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保障。
信创产业是我国坚持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道路、夯实“新基建”安全基础和数字信息安全基础、激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发展新动能优势的必然产物。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珠三角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着重要战略地位。”此外,各地信创产业政策纷纷出台,其中主要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最。广州市黄埔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县级信创产业政策——“信创十条”,旨在推动信创全产业链条要素整合优化、重构产业生态体系、创建国家级信创产业基地。因此,本书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技术创新产业中数控机床的应用发展实际情况,将广州、深圳和珠海及香港等地区列为重点对象,予以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我国最开放和最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诸如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性投入不足、部分领域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不足等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限制着数控机床产业集群的发展。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相比2019年的年平均增速为3.7%,相比2019年前的实际增速水平(约4.4%)有差距,国内能源及大宗商品涨价抬升了下游制造业企业成本,限制了其产能扩张。珠三角制造业行业结构以电子通信、电气机械、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为主,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电气机械产业成本率和利润率分别为82.4%和6.5%,汽车制造业产业成本率和利润率分别为86.1%和5.9%,相比于2020年,电气机械产业成本率上升1.4%、利润率下降1%,汽车制造业成本率上升0.7%、利润率下降0.6%。除了电子通信,其他行业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利润率均受到侵蚀。
可以看出,计算机、通信设备、汽车制造等珠三角的核心产业增加值、利润增长均不同程度受到抑制。例如,比亚迪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路增长,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7.5%。2022年8月3日,财富中文网发布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粤港澳大湾区仅有24家企业进入榜单,在数量上少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更是远远少于拥有4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东京湾区。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端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创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亦不容忽视。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入和产出数据来看,深圳、广州已可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肩,远远领先于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
针对上述提及的不足,本书运用相关事件研究和系统分析法,拟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技术创新产业中数控机床应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产业集群理论,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引导方向;另一方面,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情况,信息技术创新产业中数控机床应用的成熟有利于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韧性,让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系列“杀手锏”产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发展思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