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信创蓝海:粤港澳大湾区数控的应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PREFACE

随着逆全球化浪潮不断兴起,诸多国家将整体重心放在加速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上,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的事件频发,这些现象让我们不断意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实质上,自2006年以来,我国便开始逐步颁布多项用于支持国产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的政策,由于国内工业基础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仍处在较低水平,各行各业均存在不少劣势,因此国产自主创新在过去难以实现。

为在核心技术领域内继续追逐欧美等工业强国,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我国于2019年正式提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简称“信创”)产业,主要覆盖四大领域,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为此,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决定根据几十年来总结的工作经验,结合近几年新颁布的国家政策、市场风向、国际情形等方面,编写一本符合国情、贴合当代技术发展又极具操作性的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观点和参考,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且有益于整个数控机床领域“信创”产业的发展。

本书的主要特色可概括如下:

(1)读者定位精准

现在市面上大多书籍“随波逐流”,为热点而热点,从而导致读者定位混淆不清。本书主要面向相关数控部门的行为选择和其发展规划具体目标的制定而编写,为信创环境下的数控产业寻找一个突破口,旨在从实务层面使读者从各种维度去了解我们要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的可行性,从中也能获得一些行业发展的灵感。

(2)选题立意新颖

根据对市面书籍的调研可知,国内结合“信创”元素的数控专业图书并不多见。本书以“信创”蓝海为背景,并立足于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数控应用发展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数控机床领域涉及的“信创”产业的产品应用的发展现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信创”发展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结合当前全球发展趋势、国家重大需求和广东省工业基础较好等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总结出一些对策建议。

(3)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操性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重理论轻实操或重实操轻理论的现象。本书整理出先前的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一般认识,融合个人见解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提供粤港澳大湾区数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丰富案例,对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数控龙头企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其成功之路。

(4)SWOT和PEST分析法

本书利用SWOT和PEST这两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即:粤港澳大湾区数控产业集群实施现状及其专业镇、产业园区,信创产业和成功企业案例;充分结合两种战略分析方法各自优势,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进行完整性分析,进而对本书第5章采取的发展对策有一定的重要借鉴意义。同时,本书可以为这个行业的“小白”或对这个行业现状有着疑惑的人员指引方向。

本书对粤港澳大湾区数控的应用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抢滩“信创”蓝海的对策建议。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数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在未来能看到数控在该地区的更广泛应用。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数控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同时存在许多挑战和不足,如人才短缺、技术落后、标准不统一等。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水平、统一标准等,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控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总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数控应用发展现状及对策,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数控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以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数控行业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未来,我们期望能够为地区的工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为数控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我们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数控行业能够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在信创蓝海中抢滩一席之地。

本书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迁移分割多模型决策的海洋水声信号识别及预测研究》(62273108)、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子课题《智能网络运营与安全防护》(2018YFB1802400)、广州琶洲实验室《基于光拟态计算芯片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统》(PZL2022KF0006)、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海洋信息感知与融合》(311021011)的资助。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同事与学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的同仁,以及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宋师,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硕士研究生余渝、曾健、李戍斌参与了本书的校对工作,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其中第1章、第5章的5.4、5.5节由曾健校对,第2章、第4章由李戍斌校对,第3章、第5章的5.1、5.2、5.3节由余渝校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最后,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为保证本书的高质量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当然,由于作者学识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及时指出,以便我们在未来的版本中更正,联系邮箱为shanchun@gpnu.edu.cn。

作者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