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游戏分析
第一章
———
结构分析
通过观察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自发行为(大多是在某些心理治疗小组中进行的,且十分有效)可以发现,人们在姿态、观点、声音、词汇及其他行为方面不时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上述行为的变化通常伴随着情感的变化。就特定的个体而言,一组行为模式对应着一种精神状态,另一组行为模式对应着另一种精神状态。通常,后者与前者有所不同。这些变化和差异产生了“自我状态”的概念。
在技术语言中,自我状态在现象上可以描述为一种连贯的感觉系统,在操作上可以描述为一组连贯的行为模式。用通俗的话来说,自我状态是一套与相关行为模式相伴的感觉系统。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有限的自我状态系统,它并非一组不同的角色,而是一种心理现实。这一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类似父母形象的自我状态;②自动对现实进行客观评价的自我状态;③过去遗留下来、依旧活跃且固定在幼儿期的自我状态。从技术上讲,它们可以称为“外在精神的自我状态”“现今精神的自我状态”和“早期精神的自我状态”。通俗地说,可以将其称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除了最为正式的场合之外,这些简单的术语适用于各种讨论。
我们认为,在任何特定时刻,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表现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或儿童自我状态。而且,每个个体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从一种自我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自我状态。这些观察结果给我们带来了某些诊断说明。“那是你的父母状态”意味着“你现在的精神状态和你父母(或父职人物/母职人物)当年的精神状态一样,有着同样的姿势、手势、词汇、感觉等”;“那是你的成人状态”意味着“你刚刚对情况做出了独立客观的评估,并以公正的方式陈述了你的思维过程、你所理解的问题或你所得出的结论”;“那是你的儿童状态”意味着“你的目的和反应方式与小时候一模一样”。
其含义在于: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或父职人物/母职人物);他的自我状态再现了父母当年的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激活(即外在心理功能)。通俗地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自己的父母”。
(2)每个人(包括儿童、智力迟钝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我状态激活的情况下,都能够进行客观的信息处理(即现今精神功能)。通俗地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成人”。
(3)每个人都年轻过,心里都存留着早年生活的影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激活(即早期精神功能)。通俗地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儿童”。
此处,不妨用图展示一下。图1(A),叫作结构图。从目前的观点来看,该图可以展示个体的完整人格,包括他的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三种状态完全不同,前后不一,相互独立。对于一个经验不足的观察者来说,这种区别起初可能并不明显。不过,愿意钻研结构诊断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区别十分突出,又非常有趣。图1(B)是该结构图的简化形式。(原文中parent、adult、child三个单词反复出现。出于行文考虑,首字母小写的代表“父母”“成人”和“儿童”;首字母大写的代表“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首字母小写的译为“父母”“成人”和“儿童”;首字母大写的译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译者注)
图1 结构图
在结束结构分析这一话题之前,还要提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1)结构分析中从来不使用“孩子气”这个字眼儿,因为它“不受欢迎”的意味太浓,是一种需要立即停止或者摆脱的东西。因此,在描述“儿童自我状态”这种早期的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使用“孩子般的”或“孩子似的”这一说法,因为它们更具生物性,不带任何偏见。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儿童自我状态是个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就像现实中的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一样,充满魅力与快乐,富有创造性。如果个体的儿童自我状态非常混乱,很不健康,那么,后果可能十分不幸。不过,对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完全可以做些什么。
(2)“成熟”和“不成熟”这两个字眼儿也是一样的。在这个体系中,根本不存在“不成熟的人”这种现象。不过,有些人儿童自我状态的发展占据上风。但是,不管怎样,这些人都有一个完整的、结构良好的成人自我状态,有待发现或激活。相反,所谓“成熟的人”,指的是他们能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或控制成人自我状态。但是,他们的儿童自我状态,也像其他人一样,偶尔会占据上风并常常带来令人不安的后果。
(3)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自我状态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的和间接的。也就是说,一种是主动的自我状态,另一种是被动的自我状态。当它呈主动状态时,个体的反应就像父母的实际反应一样(“照我做的去做”)。当它呈被动状态时,个体的反应会像父母期待的那样(“不要照我做的去做,照我说的去做”)。在第一种情况下,个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第二种情况下,个体努力适应父母的要求。
(4)儿童自我状态也有两种表现形式:适应型儿童和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受父母影响,刻意去模仿父母的行为。他的一举一动完全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样,如顺从或早熟等;或者,通过退缩或抱怨,使自己尽量适应。因此,父母影响是因,适应型儿童是果。自然型儿童是一种自发的表现,如反叛精神或富有创造力等。结构分析在酒精中毒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通常是,首先解除父母自我状态的控制,随后,适应型儿童才能摆脱父母的影响,释放天性,转化为自然型儿童。
就人格结构而言,有效的游戏论分析无须超越上述内容。
自我状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人脑是精神生活的器官或组织者,其产品是以自我状态的形式组织和储存的。彭菲尔德及其同事的发现已经为此提供了实证。[1],[2]当然,还有其他层面的储存系统,如事实记忆。不过,经验本身的自然形式表现为不断变化的精神状态。对人体组织来说,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重要的价值。
儿童自我状态中存在着直觉[3]、创造力、自驱力和乐趣。
成人自我状态是生存所必需的。它能够处理信息,能够计算出与外界打交道的效率及成功概率。成人自我状态还要经历自身的挫折与满足。例如,想要穿越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需要处理一系列复杂的速度数据;只有当计算表明可以安全到达对面时,才会采取行动。类似计算的成功给人带来了满足感,于是便有了滑雪、飞行、航海等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成人自我状态的另一个任务,是管控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之间的活动,对其进行客观调解。
父母自我状态有两个主要功能。其一,它能使个体作为孩子的父母开展有效活动,从而确保人类的延续。其在这方面的价值体现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幼年时失去双亲的孤儿似乎比平稳进入青春期的幸运儿更为艰难。其二,父母自我状态可以做出许多自动反应,从而保存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事情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就应该那么做”。这样,就可以避免成人自我状态做出无数琐碎的决定,使其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从而把日常事务留给父母自我状态。
因此,人格的这三个方面都有很高的生存价值。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方面打破了健康平衡时,才有必要进行分析和重组。否则,三种自我状态都有权得到平等的尊重,并在充实丰富的生活中拥有合法的地位。
注释:
[1] Penfield,W. “Memory Mechanisms”. Archives of Neurology & Psychiatry,67:178–198,1952.
[2] Penfield,W. and Jasper,H. Epilepsy and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Human Brain. Churchill,1954,Chapter 11.
[3] Berne,E. “The Psychodynamics of Intuition”. Psychiatric Quarterly, 36:294–30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