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商会会长李景隆
视线转到南京,最近李景隆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
前一两年,李景隆可谓风光无限。因为金川门投降之功,李景隆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引起了很多靖难功臣的不满。
其实,李景隆是朱棣立的一个靶子。
一是因为,当时天下未定,朱棣需要李景隆给仍未投降的建文帝势力树立一个典型。看,他跟我打了好几年,只要投降,就有高官厚禄。
二是因为,当时朱棣想要颁布的很多政策,都曾遭到文武大臣的反对,李景隆作为一个“三朝元老”,是朱棣用来打压反对大臣的一张王牌。得罪人的事,都让李景隆冲在第一线。
三是因为,有李景隆这样一个靶子在,能把很多大臣的不满,引导到他身上,帮朱棣减轻了很多压力。
擅长察言观色,急需继续纳投名状,又有些狂妄自大的李景隆,就这样的,又当辅助,又当输出,还得当坦克。
现在,天下大定,朱棣要卸磨杀驴了。
感觉到朱棣态度的变化,跟李景隆有仇怨的王公大臣们,开始轮番上书弹劾李景隆。从一开始的受贿,到后面已经要告他谋反了。
李景隆什么水平?他怎么敢谋反?
这几次,虽然朱棣把弹劾压下,不予追究,但李景隆已经感觉到朱棣对自己的态度变化,朱棣已经不需要自己了。要不是徐增寿力保自己,朱棣看在老婆和小舅子的面子上,自己恐怕已经被拿下了。
无奈之下,李景隆拆开了朱高煦离开前留给他的锦囊。上书:“负荆请罪,自求削爵,发配云贵。”
李景隆考虑再三,命还是比爵位重要,于是,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朝会,李景隆赤裸上身,背负荆条上殿,哭着陈述了自己的各种罪状,当然,谋反这种罪状,是不可能有的。李景隆声泪俱下,把头都磕破了,请求朱棣削去他的爵位,发配云贵。
这个处罚,其实比朱棣原本的打算还要重一些,也能让朱棣少担一个过河拆桥的恶名,所以,最终朱棣批准了李景隆的请求。
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朱棣只只削去了李景隆的功臣勋号和爵位,并未抄没家产,允许他以平民的身份,带家小去云贵,沿途官员,不得刁难。
李景隆回家之后,连夜收拾细软,拖家带口,逃离南京。
十月底,李景隆抵达贵州,到罗家寨求见朱高煦。
朱高煦得知李景隆到了,在大厅设宴招待。
朱高煦见到李景隆,问道:“李兄别来无恙?”
李景隆跪下便拜:“多谢汉王殿下相救,否则,草民恐已身首异处。”
朱高煦马上起身扶起他:“李兄何出此言,你我二人之前虽然打交道不多,但我可是很欣赏李兄。”
“败军之将,负罪之人,殿下何出此言?”李景隆疑惑道。
“我小时候,曾听闻李兄茶马互市换马一事,此事可当真?”朱高煦又问。
朱高煦指的是朱元璋曾派李景隆去负责和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当时的市价是一匹马根据年龄、品相好坏等,大概可以换50斤至120斤茶叶。
最终李景隆利用拍卖思维,用50万斤茶叶换到了13518匹马,平均一匹马仅用了37斤茶叶,几乎是正常市价的一半。
“商贾之术,本是小道,不足挂齿,不足挂齿。”李景隆谦虚道。
“李兄休得过谦,我正准备成立一个商会,这商会会长一职,李兄可愿屈尊?”朱高煦举起酒杯道。
从一个堂堂国公,到一个商会会长,落差是巨大的。但是目前的形势是,李景隆急需得到庇护,于是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承蒙殿下抬爱,草民愿效犬马之劳。”
朱高煦把李景隆全家暂时安置在后面的三间空闲军营中,没办法,谁让他家人多呢。
新的商会驻地已经在修建了,就在罗家寨到北边互市的路上,包括大堂,住宅,店铺,仓库等等,一应俱全。
安置完李景隆,朱高煦决定到纺织厂去看看。
因为纺织厂有绩效奖金,所以员工们的积极性非常高。纺织工们都在埋头纺纱织布。来回穿梭的搬运工们见到朱高煦,立刻行礼,朱高煦忙示意她们免礼。
这时候狄淑涵走了过来,问道:“殿下今天怎么有空来了?是有什么新指示么?”
“没有,大家的状态很好,我是来看看咱们有多少成品了,准备开始售卖了。”朱高煦回道。
“我昨天刚清点过库存,已经有黄麻布一万八千匹,棉布一万四千匹匹。”狄淑涵回答。
“让我算算,按照这里的市价……”
“两千四百八十两。”狄淑涵抢答道。
“这个月,纺织厂成本如何?”朱高煦又问。
“原料成本九百二十两,伙食费一百二十两,工钱三百六十两,奖金、福利等杂费大概还要一百五十两,总共一千五百五十两。”
“好的,我明白了。”朱高煦皱着眉头盘算这些布匹如何分配和销售。
看他皱眉,狄淑涵还以为他对这个利润不满意。继续说道:“殿下不要着急,这个月部分车间刚刚竣工,而且不少工人还不熟练,等到大家都熟练后,利润还能再涨不少。”
“哦,不是这个问题,你们干的很好。”朱高煦建这个纺织厂,主要的目的就是先给妇女们安排一个工作,而且未来服装也是军民福利的一部分,并不是完全为了赚钱去的。当然了,如果还能赚到钱,那也是极好的。
“这样,留下六千匹黄麻布,三千匹棉布备用,其他我让李景隆来拉走售卖。应该可以赚一些。”朱高煦继续说道。“无敌……那个狄大厂长,你先忙。”朱高煦说完就去找李景隆商议布匹售卖事宜。
朱高煦离开北平的时候,带了七十多万两银子,一路上赶上麦收,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再加上一万多人的各种花费,有人重病需要留一些银子,花去了十几万两。
来到罗家寨后,除了铁匠和木匠有一丁点收入之外,一直在花钱。前段时间又收购了不少物资,现在仅剩三十多万两了。纺织厂成为第一个收支平衡,还有盈余的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