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红旗与彩旗
虽然只是第一次,但是陈木槿在忍受住了一开始的疼痛之后,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甚至在朱高煦的几波攻势之后,恢复力更强的她,还能发起反冲锋。
整个后半场的大多数时间里,朱高煦这个老司机,原本应该是带动节奏的那一个,现在却只需要单纯的享受。
甚至于,最后为了不丢面子,朱高煦还用上了手。这才勉强取得了胜利。
这一方面是因为她自幼习武练就的坚强体魄,另一方面,也是她的意志力足够强大。
对此,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在朱高煦和陈木槿的合作关系中,陈木槿是处于绝对弱势的那一方。
陈木槿现在最害怕的是两件事。
第一个是朱高煦之前的承诺只是随口说说,诓骗她的。到时候他不会出手。
第二个则更可怕,朱高煦打出为陈朝复国的旗号出手,但是事后却把安南据为己有。
若真的是这第二种情况,她和她的手下,最后的结局恐怕会非常悲惨。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有前例可寻的。
其实,陈木槿一行人看似莽撞,但是在进入朱高煦的领地之前,她们已经从附近的不少百姓和商人等人那里,了解过朱高煦。
这些百姓和商人,竟然几乎无一例外的,对朱高煦的能力和人品,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如果是一人两人那也便罢了,但是她们前前后后询问了不同地方、不同职业和不同的贫富状况的人之后,除了极少数人表示对朱高煦了解不深之外,几乎都清一色的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才坚定了她与朱高煦合作的信心。
令她感到不安的是,目前,她除了陈朝公主的身份之外,再也拿不出什么底牌了。因此,她急需一个与朱高煦共同的孩子,来巩固这种脆弱的合作关系。
按照朱高煦之前的说法,未来安南地区摆脱明朝的控制,会在近二十年后。
如果一切顺利,她和朱高煦的儿子,到时候正好是不到二十岁。
只要朱高煦稍微顾及一些脸面和亲情,凭借她们家的血缘和关系,她的儿子最起码能在安南混一个亲王郡王。其他的可以到时候再看。
最终,经过几个时辰的大战,陈木槿还是脱力睡了过去,但是朱高煦也没好到哪去,这个战斗强度,堪比车轮战。
看着在自己怀里熟睡的陈木槿,朱高煦有点恍惚。
虽然他们两个人都心知肚明,彼此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但是,陈木槿这一次,可是真的拼命了。
朱高煦能感受到她对于未来的彷徨和恐惧。也正因为此,她在下定决心后,表现出来的意志,也足够令人敬佩。
这样的女人,用好了,未来甚至可以镇守一方。用不好,怕是自己可能会搭上性命。
还好,至少十几年之内,双方的利益,都是一致的。
未来,朱高煦有更远大的目标,也不会真的跟自己儿子抢安南这一块地。
朱高煦后来也睡了一觉。再起床,已经是申时了。
朱高煦叫来亲卫和暗卫,安排陈木槿的手下进入暗卫培训,目前第一阶段就是负责陈木槿这附近的安全,并尽快把他们的汉语发音,练成贵州这边的发音。
在此之前,他们不能离开这个范围。而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其他需求,都由亲卫直接供应。
陈木槿化名“小橙”,而他的手下们,也都改成了云贵本地化的名字。
朱高煦陪陈木槿吃了一顿饭,就马上溜了。这女人的战斗力太可怕了。
回到汉王府,已经是戌时了。
朱高煦匆匆洗了个澡,就准备睡觉了,倒是韦氏不依不饶的来询问事件详情。
这事,朱高煦之前已经跟韦氏商量过,倒是不怕她急眼。不过,今天的事全说出来,实在是有点丢脸,所以,朱高煦选择了隐瞒部分实情。
倒是韦氏看出了朱高煦现在很是虚弱,还故意挑逗了他几下,朱高煦被搞得苦不堪言。心想:“你就嚣张吧,等老子哪天状态好,看老子怎么折腾你。”
之后朱高煦和韦氏谈论了一些如何安排陈木槿的细节问题。陈木槿目前这个情况,别说明媒正娶了,就连当正式的侍妾都是不行的。亲王纳妾也是需要上报的,只不过流程会比正式娶妻简单一些。
偏偏,陈木槿这个情况,是真的经不起查。
还好,因为陈木槿也深知这一点。
这几年,安南地区差不多一直在打仗,很多祖上是中原人的安南百姓,只要有能力的,都逃回了广西或者云南。
陈木槿她们也是扮作有钱人家的家眷家丁,跟随难民一起进入云南的。
尤其是接近朱高煦的领地的时候,她们尽量少与人接触,是等到被情报司和暗卫抓住,陈木槿“无奈之下”才“表明”了一个之前编好的身份。
因此,真正知道陈木槿身份的人并不多,而且全都是朱高煦的心腹。
而其他一些人,最多只是知道,这位“小橙”姑娘,是朱高煦养的一个外室而已。
这种情况,不要说藩王了,就算放在一个豪强地主,或者大商人家,也是司空见惯了,没有人会去追根究底。
朱高煦想找韦氏“报仇”的愿望一时间竟然无法实现,因为“小橙”这些天,抓住一切机会,跟朱高煦深度合作。朱高煦甚至真的有了一种,自己被当牲口用的感觉。
虽然,这牲口,是累并快乐着的那种。
若不是朱高煦后来,都在内外各种准备都十分充分的情况下,才选择应战,还真的可能要折了面子。
直到朱高煦发现她有异常,让郎中反复确认之后,她才放过朱高煦。
朱高煦又休息了好几天,终于养足精力,让韦氏为她好多天之前的挑衅行为,付出了代价。嚣张了很多天的韦氏,在时隔两三个月之后,再次感受到了被朱高煦支配的恐惧。
这正应了后世某年春晚小品中的那句话:“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