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新高炉投产
(祝大家上元节快乐!一碗元宵/汤圆下肚,元气满满!)
这次上元灯会,应该是这个世界,贵州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元灯会,应该说是规模空前,当然,并未绝后。
算上罗家寨的那次预演,这三天总共吸引了超过十万人次的观众前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朱高煦领地内的职工百姓,但是也有不少从附近地区赶来参观的。
至此,朱高煦领地内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体系。
过年和祭祀相关的活动,祖籍不同的百姓,各有各的习俗,就不提了,只说大家统一的活动。
正月十五前后的上元灯会;花朝节、七夕节的联谊会;每年三月和十月的运动会;过年前后以及中秋节的歌舞剧表演;五六月份的毕业季相关活动;年底的“评先进”活动和公开表彰大会。
这些活动,基本上已经能贯穿一整年了。
再加上每月初一和十五的两次公休大集,还有不少不定期的商业活动,这些都为领地内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朱高煦对于商业的政策,也是很优厚的。
商人们除了需要缴纳店铺的租金,参加各种活动需要根据占据的摊位位置缴纳一定的“赞助金”,还有明朝官方规定的极低的商税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苛捐杂税。
而且,朱高煦领地内的亲卫等组织,也是十分和气,根本没有其他地方常见的那些吃拿卡要的现象。
从这年开始,除了从各地搬来务工的百姓之外。
来到这里开设店铺,或者干脆搬迁到这里的大小商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多。
他们既带来了积攒多年的财富,也带来了繁荣的市场。
一个国家和地区,想要发展的好,人力、粮食、资源、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缺一不可。
目前朱高煦领地内,除了粮食和资源需要从周围各地大量购买之外,其他几个方面,都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为了方便威清卫和平坝卫及附近的职工、百姓消费,朱高煦在威清卫西北方向规划了一个商业区,位置大概就在后世的清镇高校区的西北,狮子山的脚下。
平坝卫以北的大路旁边,本身就已经开设了一些店铺,朱高煦就索性不管了,让他们自己发展。毕竟,万一未来有战争威胁到自己的领地,平坝反而是对手唯一的突破方向,这里的商业区,够用就好。
所有地方都走上正轨之后,朱高煦反而比较清闲了。除了需要上马新项目的时候需要他组织一下,其他都可以由下属们自行完成。
朱高煦又和老婆孩子们度过了一段闲暇又快乐的时光。
三月份,二号高炉投产,因为采用了轨道系统添料和拉渣,二号高炉的生铁日产量,突破了四千斤。
四月份,三号高炉也建好了,这次朱高煦不得不继续带队去了,因为,这里准备采用蒸汽机牵引轨道小车了。
为了配合蒸汽机的使用,三号高炉本身就建设在一个小丘陵的附近,而之前,建筑队已经根据朱高煦画的图,把这个小丘陵进行了一些改造,以增加轨道的平稳性,同时,也给安装蒸汽机,提供合适的位置。
也是幸好目前用的高炉都只有七八丈高,所以这次的土工作业量,也就是修建几十米城墙的土工作业量,这对于建筑队来说,已经不算什么大工程了。
要是后世那种动辄二三十丈高的大高炉,用土坡的话,土工作业量也将是一个大工程。
因此,后世的这些工程,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角铁、钢筋混凝土结构。
经过朱高煦带队一个月的努力,五月份,三号高炉终于投入了试运行。
别小看这种七八丈高的小高炉,如果后世完全进入机械化后,这样一个小高炉的生铁日产量可以轻松突破千吨,年产量几十万吨,达到了目前大明全国生铁产量的几十倍。
当然了,那是需要很多设备配合的。
目前这个三号高炉,只是实现了蒸汽动力牵引,等到轨道矿车到达坡上的平稳位置后,解除动力连接,再使用人力,依次把每个小矿车侧翻,让其中的矿石进入倾斜的轨道中,完成加料工作。
另外,在三号高炉的下方,也修建了一个蒸汽动力的拉渣轨道。
但是仅仅如此,三号高炉的生铁日产量,也突破了一万五千斤。
这个数据,比后世的极限,依然差了一百多倍,但是,已经可以吊打工业革命之前的所有炼铁炉了。
至此,几年之内,领地内再也不用担心生铁的产量了。反而,因为暂时用不到这么多生铁,添料的时候要悠着点劲儿。
不过,这几年内,万一轨道系统和蒸汽机出现故障,也不会太着急了。反正,不管维修多久,到时候只要全力干几天,就能把产能缺口补回来。
看到这个成绩之后,朱高煦让一号高炉也改成轨道结构,但是一号高炉和二号高炉的蒸汽机,暂时不用安装了。
毕竟,蒸汽机安装后,不使用,时间长了也是会坏掉的。
至此,三个高炉全力运转的话,生铁日产量可以轻松突破两万斤,当然了,现在并不需要这么多。
这一年夏天,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明朝使臣郭骥,朱棣大怒,任命淇国公丘福率军征讨鞑靼。
要知道,在前一世里,丘福可是支持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的主要人物。
但是,这一世里,朱高煦在靖难之役里,尽量苟了起来,和这些武将也没有太多的交往,当年在北平,朱高煦还打了他的小舅子,算是大大折了他的面子。
因此,这一世的丘福,并没有像上一世那样支持朱高煦。
和他类似的武将还有不少。总之,这一世,根本没有什么太子之争。
结果,在这一场战役里,丘福带少量骑兵先行,在取得了几次小规模的胜利,并俘获鞑靼尚书一名之后,因为轻敌大意,孤军深入,最终遭遇层层包围,大败。
此战,丘福、火真、李远、王聪、王忠等将领战死,或被俘后遇害,也是朱棣一代,对外战争中败的最惨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