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为何还不结冰?
九月初,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卫,此时李景隆部仍在山东德州一带收集耿炳文部的溃散兵将。
朱棣对形势进行了判断,认为如果留守北平,必死无疑。(朱棣当时是这么认为的,但不一定对)
于是,朱棣亲率四万大军救援永平卫,留北平城防军坚守北平城,并把附近几个城的守军全部撤回北平城,由朱高炽统一指挥。并令朱高煦所部把带上最新的一批装备送至北平并协助守城。
朱高炽总览全局,老将顾成负责前敌指挥,姚广孝任军师,孟善统领地方部队和新兵作为预备队,朱高煦负责运送补给、物资并作为总预备队。
九月二十五日,朱棣击败吴高,吴高带残部退守山海关。此时李景隆部仍然在向北平行军途中。朱棣一咬牙,决定赶往大宁,争取最后一个潜在盟友。
老实说,这一次朱棣有赌的成分,但是这只是朱棣一生中数次豪赌之一,只是这一次朱棣下的本钱有点大,把老婆孩子都押上了。
十月初,李景隆部抵达北平南侧扎营。然后李景隆亲率一部攻丽正门方向,瞿能率本部进攻顺承门方向。选择这两个门是因为这两个门可以互相支援,但是丽正门和文明门不行。而且即使攻破文明门,得多过一条河才能打进皇城。
我们以事后诸葛亮加上帝视角来看,此时的李景隆应该直接包围北平城,然后同时进攻所有城门,北平城必破。
但是有一个问题,万一此时朱棣大军杀回来,南军必然损失惨重,如果朱棣击败吴高后直接返回北平,这是完全来得及的,李景隆不敢赌,朱棣赌赢了。
朱高煦知道,这一战很艰难,要诀就是熬,有两个时间关键节点,第一个是结冰,好像没几天了;第二个是自己的父王带病回来,还要等一个多月。
燕军的优势其实有很多,一是此战为守城战,且北平城毕竟是边防重镇,元朝都城之一,有完备的护城河和瓮城;二是敌军大多为南方士兵,不适应北方的气候;三是粮草和其他物资储备充足;四是民心所向。
南军的优势就一个,兵多,50万对1万多。
好在,这些兵在进攻时无法铺开。
朱高炽用姚广孝之计,在南军刚刚扎寨时发动夜袭,打乱了南军的第一次进攻计划。
但是南军彻底稳定之后,就是硬碰硬的战斗了。南军依靠兵力优势,以损失数千人的代价,强行越过了护城河。
之后的战斗就犹如绞肉机一样,南军冲击瓮城,燕军用弓弩、火枪射击,虽然南军损失更大,但是总有一些能靠近翁城的,要不是吊桥狭窄,战斗会更加艰难。
经过了一天的战斗,南军又损失了几千人,但是燕军也阵亡五百多人,重伤三百多人,还有近千人轻伤。
城里的气氛有些压抑,如果南军一直保持这种强度的攻势,那么真有可能坚持不到朱棣回来。
“没事,过不了几天就该结冰了。”朱高煦安慰自己。
这样的战斗连续进行了好几天,南军损失已经超过五万人。
但是燕军的情况更不乐观,一万城防军已经损失近半,剩下的五千多人也有一部分带轻伤。朱高炽迫不得已把地方军补充进了城防军,担任长枪兵,自己也抱着一岁的儿子,亲自登上了丽正门。
南军方面攻城连日不克,损失很大,士气也比较低落。但是,毕竟人多啊。
“这事情不对啊,为什么还不结冰?”朱高煦无奈的想着。史书中可没提到,北平保卫战到底有多惨烈。
现在,整个瓮城内外、月墙之上、护城河边,都是尸体、断肢,血液更是染红了很大一块土地,而后又变成了黑色。这一切,是没有经历过这种战斗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战斗又进行了三天,南军又损失了两万多人。但是,燕军算上新兵,一共只剩下不到一万人了,还有近一半带轻伤。
迫不得已,北平城进行了总动员,北平城很多成年男子,自发的帮助守城,而徐妙云则亲自带领妇女运送物资弹药。朱高炽带亲卫队上了丽正门,而朱高煦则带亲卫队上了顺承门。
又三日后,瓮城告破,南军进入翁城,朱高煦掏出火枪,屏息凝神。
“砰!”一枪命中了吊桥对岸的瞿能,又下令手下大喊“燕王回来了,瞿都督死了!”南军大乱,城里仅有的50黑甲枪骑带队杀出,南军慌忙中很多人直接跳进了护城河。
这时候虽然还未结冰,但是也只有几度了,南军被杀的虽然不多,但是互相践踏、淹死冻死的极多,损失惨重。燕军趁机再度夺回瓮城。
此时的北平城结构和元大都城一致,大都毕竟是元朝都城。就是指挥官把兵带到城墙上,然后直接原地睡觉,也不是一千人可能攻破的。有人说瞿能带一千人差点攻破城门,那除非是城内已经没兵可用了。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李景隆家亲戚,李云龙的一段台词:“这就好比娶媳妇,我老李抠抠索索地攒了点儿钱,盖房子,找人说媒,下聘礼,办酒席,等我忙乎完了新娘子快入洞房了,得,这时候没我老李什么事了!他瞿能入了洞房了。”
南军并没有看清瞿能是被谁打死的,所以后来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后来南军也知道燕王此时仍在大宁,于是,最离谱的一种说法是,燕王八百里外一枪干掉了南军指挥官。
此战加上前三天的损失,南军又损失四万多人,总损失已超过十万。
燕军更惨,原来的城防军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而且几乎人人带伤;新兵已经变成了老兵,但是也只剩不到三千人了;就连朱高炽和朱高煦的亲卫队,都有一多半带伤。
南军士气濒临崩溃,休整了一天,这天夜晚,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寒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