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朱允炆接到徐辉祖的秘密信函,波澜不惊地将之化为灰烬。
雨后天朗。
这天,朱允炆并未处理朝政,浏览奏章,也未乘坐轿车出行,仅仅是伴随马恩慧和几名太监,在宫中散步。
后代所见的明故宫不过残垣断壁,远不能展示出明朝京城的辉煌与繁荣。
马恩慧困惑地望着朱允炆,平日里少有步行的他,今天却显得有心游玩,悠然自得地观望四周。
远处的宫女们见到朱允炆,纷纷跪拜于路旁,朱允炆则会细致地端详她们几眼。
“陛下,明年春暖花开时,不如选拔些秀女入宫如何?”
马恩慧的话语使朱允炆稍显失态,旁边的太监急忙上前扶持,朱允炆却挥手示意他们退开。
“我——朕只是感受到雨后的清新,至于选秀,以后再议。”
朱允炆步入长安宫,刚踏进门槛,便听到了轻盈的笑声。
马恩慧见朱允炆眉头紧蹙,误以为他生气,国丧虽已过去,但时日不远,如此放声大笑,的确有失体统。
马恩慧急忙跪下解释:“陛下,想必是妙锦前来探望文奎……”
她话音未落,宫中的侍女和内官便纷纷走来,匆忙行跪拜之礼。
“皇上哥哥。”一道轻柔的女声响起。
朱允炆抬起头来,目送一名身着柳绿上衣和杏黄色长裙的少女缓步而来。
柳叶般的眉眼,容貌清丽无匹。
她那闪烁着晶亮的双眼,身上散发着一种冷艳而高贵的气质,同时夹杂着纯真与明媚的矛盾之感。
徐妙锦轻轻弯腰,算作行了一礼,直视着朱允炆,直截了当地问:“你的头怎么了?这些仆人难道没有好好照顾你吗?”
朱允炆身后的太监不禁战栗,急忙跪倒,口中喊着自己的无辜,期盼徐妙锦能宽恕他们。
“妙锦?”朱允炆略微皱了皱眉头。
他忆起,这正是开国元勋徐达的第四位女儿——徐妙锦。
此刻的徐妙锦年仅十八,比朱允炆年轻三岁而已。
“你……”
徐妙锦脸色一红,显然没料到朱允炆会如此直接地称呼她的名字。
尽管两人年龄相近,徐妙锦甚至开玩笑般称呼朱允炆为“哥哥”,但按照辈分来说,徐妙锦比朱允炆高出一辈。
毕竟徐妙锦的姐姐徐仪华是燕王朱棣的妻子。
朱允炆并不在意这些,严肃地看着徐妙锦,轻声责问:“徐妹妹,你也太放肆了,先帝才驾崩不久,你就如此欢笑,这合适吗?”
徐妙锦被逼得无言以对,急忙辩解:“根据先帝遗诏,天下臣民哀悼三日即可释服,婚嫁不受限制。我遵循先帝遗愿,哪里有错?”
朱允炆一时语塞,没料到对方如此机智敏锐,竟能如此巧妙地运用先帝之言。
徐妙锦轻哼一声,接着说:“您身为天子,总是愁眉苦脸,宫中上下怎敢露出笑容?若整个大明都如此郁闷,又何来生机与活力?”
朱允炆注视着言辞犀利的徐妙锦,心中稍感欣赏,露出微笑,说:“口才不俗,倒是难得。说起来,你愿意为朕分忧吗?”
徐妙锦瞪大眼睛,急忙摇头表示拒绝。
大明宫廷的女官制度,分为六局一司。
这六局分别是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
其中尚宫局负责管理这六局的所有事务。
而宫正司则负责监督纪律,执行惩罚。
简而言之,大明的女官主要负责管理嫔妃和宫女的日常事务,专为内宫服务。
徐妙锦并非内宫之人,而是出自显赫的徐府,其身份尊贵,自然不可能成为宫中的女官。
即便是旁观的马恩慧也感到吃惊,认为这样的要求极为不适宜。
朱允炆不以为意这些规矩束缚,对徐妙锦说:“朕了解你品性善良,聪明伶俐,如今国家稳定,朕新登基,正需贤才辅佐。朕想让你进入国子监,为朕挑选一些有用之人,你愿意吗?”
“国子监?”徐妙锦更加惊讶。
马恩慧急忙补充:“陛下,国子监是培养皇家学士的圣地,乃国家栋梁之地。妙锦尚年轻,学识未深,且为女性,如何适合进入国子监工作?不如召见国子监祭酒,让他们负责选拔即可。”
朱允炆并未回应马恩慧的话,而是目光定格在徐妙锦身上,嘴角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徐妙锦望向朱允炆,心中泛起激动,女官进入国子监乃历史上首次,她微微弯腰,坚定地回答:“我愿尽力。”
朱允炆肯定地点头,认真地说:“朕所需的是真正有学识和才能的人才。若你办事得力,朕将允许你在国子监以外,另设一所女子学堂。”
“什么?”徐妙锦惊讶地望向朱允炆。
“女子无才便是德”历来是对古代女性的刻画,而在中国历史上,主角一直都是男性。
虽原文是“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但“女弱男强”的观念,是统治者维持秩序的工具。
女性的教育和发展权利,向来被忽视。
朱允炆准备开创这一新篇章!
正如那伟人所言,妇女能担半边天的重任!
尽管现在提出“人人平等”和“自由言论”等理念可能会遭遇众多非议甚至谴责,但推动教育进步总该是可以的,对吧?
徐妙锦缓缓跪下,目光严肃地注视着朱允炆,问道:“陛下所言真的吗?”
她聪明敏慧,明白女子学堂的意义重大!
如果不是徐达的女儿,如果不是得到众多哥哥的宠爱,徐妙锦也只能局限于庭院,沉浸于读书弹琴的日常,无法涉足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大多数女子来说,日常生活更是局限于家门内。
不敢奢望与男子一样接受学堂教育,甚至在家中也只能学习女红等技艺,声音微弱,地位低微。
关于四书五经、治国理政的知识?
男性们可能会质疑:女子学这些有何用?女子岂能参与政事!
这种不甘和无奈深深地刻在了徐妙锦的心里,但她从未想过这些现状有朝一日能被改变。
“如果你无法完成,招募的都是庸人。那么,女子学堂的大门,也将因你而永远关闭。”朱允炆语气严肃地说道。
徐妙锦感受到肩上沉重的责任,但她仍然坚定地回答:“我一定会办到!”
朱允炆轻轻点头,命令道:“颁布朕的旨意,任命徐妙锦为国子监学正,负责监督纪律,管理学生。”
“领旨。”旁边的太监应声道。
朱允炆挥了挥手,示意徐妙锦起身,然后对太监指示:“通知国子监祭酒楼日初和司业匡凌,此事由朕决定,不得有异议。”
讲完这些,心情愉快的朱允炆步入长安宫,目光落在安静沉睡的孩子身上,那是他的儿子朱文奎。
孩子年仅两岁。
马恩慧望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朱允炆,静坐一旁,轻声叹道:“陛下今日之举,恐将引起一番波澜。”
朱允炆嘴角轻轻上翘,自信地说:“这些小波澜,不足挂齿,若有必要,不妨来一场公开的辩论。”
“辩论?”马恩慧疑惑地眨了眨眼,心想不知朱允炆凭何与那些善于引经据典的士大夫辩驳。
“陛下,魏国公前来求见。”太监恭敬地禀报。
朱允炆轻笑道:“看来演武场上的活动已经结束,让他到武英殿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