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综合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我到底怎么了

窗户开着,外面几乎没有一丝声响,只有远处间或传来汽车渐行渐远的声音。此时此刻,路上几乎空无一人。这已是奥利弗无法入眠的第四个夜晚。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脑海里始终盘旋着同一个问题:“我得赶紧睡着,明天与施瓦茨(Schwartz)先生有一场棘手的谈话,需要集中精力。我到底为什么睡不着?!”他轻轻翻了个身,可光是想到明天的会谈,就觉得自己胃痉挛了。“我为什么会介入其中?还不如好好地做我的业务员!”他内心不止一次后悔接受老板提供的晋升机会。

如今,奥利弗晋升为科长已经9个月了。自那之后,他感觉自身状态越来越糟。他曾经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可如今每天早上开车去上班时他总觉得很别扭。他食欲不振,夜晚睡眠也差。刚开始,这种变化还没让他觉得不安,他只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毕竟他需要时间适应新的职位。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身上那种被苛求的感受和追求成功的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强烈。虽然奥利弗获得了老板的好评,但是他每完成一项任务,每获得一次称赞,都反而感觉自己压力倍增。

“我到底该怎么办?”奥利弗绝望地扪心自问,“我觉得自己每况愈下。如果不做任何改变,我可能会因此得病。我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可我又不能让我的老板失望!而且,如果我辞职不干,我的妻子和母亲会怎么看我?她们也会对我失望。没人了解我的真实情况。所有人都认为,我自信满满又吃苦耐劳。我不忍把真相向他们和盘托出。”

奥利弗的内心有一面哈哈镜。不管他取得怎样的成功,不管他获得多少赏识,不管他的晋升速度有多快,他内心都坚信自己根本不该获得这些认可。更糟糕的是,他获得的表扬越多,恐惧就越多。他害怕自己哪天会露馅儿。工作上越成功,他的自我感受就越糟糕。冒名顶替综合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成功并不会带来自信心的增强,反而会引起更多的恐惧和自我怀疑。

这根本不合逻辑。我们通常从各种经验和行为引发的结果习得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比如,我们恐惧做报告,但仍旧直面这一挑战,且最终赢得喝彩,我们的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除。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实对于自己会出丑或让他人失望的担心实在多余。

然而,在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身上,情况并非如此。奥利弗就是典型。他已经在新职位上干了足够长的时间,并且迄今为止都较好地完成了工作。老板对他的表现满意,同事和下属也认可他。他理应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为什么奥利弗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对奥利弗来说——或者对你来说——原因绝非仅仅是自我价值感过低。当然,奥利弗的确过低地评价了他的自我价值和能力,一直自我怀疑,但这不足以解释他的心理困扰。那些“仅仅”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也会在某一时刻从经验中习得认知,并为获得认可而感到快乐。对于他们而言,好评和成功就是一种对自信心的滋养,自信心会由此增强。

t1

注意!对于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而言,事业的成功并不会消除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反而会加剧恐惧。

为冒名顶替综合征烦恼的人,似乎对这种“自我价值精神食粮”过敏。因为自我价值没有带来精神滋养,反而使我们陷入更强烈的自我怀疑之中。我们无法储存认可与成功,以便日后再次调取。我们的大脑对他人的赏识做了完全不同的处理。倘若成功完成了一项挑战,我们所想的不是:“我做得好,我能做到,其他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反而想到的是:“我能做到是因为我幸运,不然这事可能会搞砸。或许哪天真的就会搞砸,而现在人们期待我下次也能成功。要是我到时候做不到怎么办?不知道哪天——也许明天——我就露馅儿了!”

倘若你以为,奥利弗或者其他当事人迄今为止的成绩也许太微不足道或无足轻重,才使得他们无法坚信自己的能力,那么我就要证明这是错觉:连那些拥有上百万观众的主讲嘉宾、赚钱高手和获奖演员,也可能有冒名顶替综合征。朱迪·福斯特(Judie Foster)便是其中著名的人物之一。1989年首次获得奥斯卡奖时,她难以置信。她心想,总有人可能会从她手中夺走奖杯,并澄清这只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误会。因为在她看来,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比她更有资格获得奥斯卡奖。

你呢?你是否认为朱迪·福斯特是一位伟大的演员,完全有理由获奖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但是朱迪·福斯特更相信自己内心扭曲的形象,而不是几百万名粉丝眼中的她。所以你瞧,即使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冒名顶替综合征也并非一定可以改善或消除。究其根本,是因为冒名顶替综合征让我们对自己的成功做了与他人的期待完全不同的信息处理。于我们而言,这些成就不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而只是出于偶然。因此,我们担心下一次自己不会再如此幸运。此外,赞赏和褒奖似乎不会使我们逐渐相信自己的能力,反而会增添压力。由于不想让任何人失望,我们的期望值便会越来越高。

t2

小心!哈哈镜效应

如果你因某项成绩获得认可,这并不意味着之后别人每时每刻都期待你取得类似的成绩,也并不会因为你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而失望。

不断增加的压力只是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一小部分表现。其实,它远不止于此——我们如此相信自己扭曲的认知,甚至认为周围的人迟早也会持有相同的看法。换言之,每当我们获得褒奖或赏识时,就认为是别人弄错了,更有甚者觉得是自己欺骗了别人。因此,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冒名顶替者,就如这一心理现象被给定的名称那样。我们为这种“冒名顶替”而内疚,担心那些与我们有交集的人会揭穿我们,或者更确切地说,不再被骗。我们最大的担忧就是,不知何时会有人给我们照镜子,在那一刹那,所有人都会看到让我们羞耻的真实形象。突然间露馅儿的恐惧强化了对失败的恐惧,遏制了成功的自豪感。在冒名顶替者眼里,那些成功只能证明一点:我们巧妙地欺骗了别人。

t2

小心!哈哈镜效应

如果你能够再次获得成功,就说明你的成功不仅仅是靠好运,还要靠头脑。当然也有可能,某次成功确实有运气的成分。不过,如果你能多次很好地掌控一个局面,就说明这绝非偶然,而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即便你目前尚不相信这一点。

冒名顶替的感觉

点击“发送”键时,马拉的心怦怦直跳:但愿领导对她刚发送的演示文稿没有异议。她理应对此事慢慢上手,但是别人也许三天左右就可以完成这项任务,她却花了两周时间,还每天工作至深夜。马拉精疲力竭,狼狈不堪,疲惫地将自己的脑袋抵在桌面上。“我对这种事情一窍不通,”她轻叹道,“为了不犯愚蠢的错误,我得先吃力地把所有内容都阅读和学习一遍。如果别人知道我的无能,或许我早就被解雇了。”

两年前,马拉大学毕业,成为某编辑部的一名助理。她一直感恩领导一开始就给予她的这份信任。因此,她以火一般的热情对待他人交给她的每项任务。就这样,后来部门里的每个人都认为她抗压能力强,有才华。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有多力不从心。

一小时后,当领导对她做的演示文稿表示极其满意时,马拉才深深地舒了口气。然而,这份轻松并没有维持多久。“所有人都以为,我是女强人,手到擒来,什么都会做,他们认为我稳妥可靠,愿意把一切事务都交给我。可是,他们看走眼了:他们完全没想到,实际上我为这项任务埋头苦干了那么长时间。直到现在都没人察觉,我其实成不了什么事,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时间一久,我就会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工作量。到那时,我就会犯错。说不定哪天我就会干一件大蠢事,到时候所有人都会震惊,并失望不已。”

马拉,一如所有冒名顶替者,对于好评的反应与人们期待的完全不同。她不会因为受到表扬而开心并接受,反而会在短暂的放松后感觉更别扭和难受。这是因为她深信,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获得人们的认可,毕竟她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并耗费过多的精力。

马拉会这样,是因为她上了认知误区的当。这种误区往往是冒名顶替综合征造成的:她以为,只有不额外花力气就能掌握知识,成功唾手可得的人,才算聪明或能干。一旦不能马上理解某事,而是要花时间研究,她便觉得自己无能。然而,她没有意识到,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是辛勤的付出和大量的汗水。对于“有能力”的理解,马拉仍像个小孩子:她认为只有“会做”和“不会”,如果她必须为某件事花费时间和精力,便是无能。

持这种看法的马拉,属于天才型——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一种类型。研究人员根据冒名顶替者几种常见的特定思维模式进行分类。按照这种分类方式,马拉也属于完美主义者型。这两点都是她感觉自己像个骗子的原因。完美主义者认为,只有完美地取得一项成就,才算能干。如果还能做得更好,“好”便还不足够。在工作上,即便获得了赞誉,但是只要发现一个微小的错误或不足,他们就无法接受那些赞誉。基于对自己的高要求,完美主义者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项工作。拿一次专题演示来说,即便很多人都觉得已经足够好了,完美主义者还是会苛求每一个细节都要恰到好处。这种苛求还会产生其他影响:投入大量时间之后,完美主义者感觉自己似乎在自欺欺人。如果他们像马拉一样,同时属于天才型,那么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与马拉不一样,奥利弗属于专家型。尽管他的业绩和能力使他得到了晋升,但是他罔顾这些因素,仍旧认为自己在新职位上不够称职。因此,就算奥利弗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参加各种研讨会,阅读专业文献,慢慢地真成了所在领域的专家,但是他自己仍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在他看来,专家必须无所不知,至少应该拥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果他越努力,越将那根专家测定标杆往上移,一再上移到对他而言遥不可及的地方。倘若别人称他为专家,他就压力倍增,感觉自己简直就像一个骗子。

奥利弗还有点儿偏独行侠型。他认为,得靠自己一人获得成功。他似乎从来不求助于他人,因为那样就会显得他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有能力,他的成绩便没有了价值。即使在所有人都认为他的工作量明显过大,超出独自完成的范围时,他还是持有这种观点。结果,他只能获得次优成果。不管他是否求助,这两者似乎都只能“证明”他的无能。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思维陷阱。

还有最后一种类型——超级英雄型。这种类型与完美主义者型类似。因为他们期待自己在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事业方面——都有最佳成就:住房装修得尽善尽美,家庭生活事事如意,孩子乖巧听话、举止得体,朋友全是精英,财务状况井然有序。他们想像杂技演员一样巧妙地同时玩转几个球。一旦人生的某一方面稍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t1

注意!冒名顶替综合征共有5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天才型、完美主义者型、超级英雄型、专家型和独行侠型。这5种类型按照当事人对能力的不同理解来加以区分。

这5种类型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有能力”这一概念有着超乎想象的错误理解。即使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所有人钦佩,他们也仍有这样的错误理解。这一方面是基于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过高期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想法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从未对此产生怀疑。

下面概括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人对“有能力”的理解。

天才型

有能力就是不用费劲,事事都轻而易举

典型想法:

> 如果因为某项成绩而获得表扬,我立刻就想:“要是他们知道我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就不会表扬我了。”

> 真正有才华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轻而易举。

> 我常常觉得,为了成功,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完美主义者型

有能力就是要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典型想法:

> 虽然我在工作中受到表扬,但是一旦发觉自己有任何瑕疵,我就觉得自己受不起这份表扬。

> 我花很多时间把任务完成得完美无缺,倘若有一项任务最终完成得一般,我就会生气。

> 我害怕自己一旦做错事,别人就会认为我无能。

超级英雄型

有能力就是人生处处是春天

典型想法:

> 我常常对自己感到绝望,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有某件事情会被我搞砸。

> 如果听说有人在人生各方面都游刃有余,我就感觉相形见绌。

> 倘若有人钦佩我,我会想:“你只是不知道我的私人生活、事业、财务状况是什么样子。”

专家型

有能力就是无所不知

典型想法:

> 我参加了很多研讨班,读了很多书,可我越学越觉得有知识空白。

> 我佩服那些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我距离这种水平还差一大截。

> 如果我无法回答某个问题,我就担心提问者对我印象不好。

独行侠型

有能力就是独自一人做出成绩

典型想法:

> 我避免向他人求助或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这听上去有点儿像作弊。

> 真正的伟人都是独自一人取得成就的。

> 倘若成功也有别人的功劳,我就不能接受褒奖。

t2

小心!哈哈镜效应

有能力指的不是什么都不用做,成功便唾手可得,也不是必须在不求助他人的前提下取得成绩。

你既不必样样都懂,也无须完美无缺。

另外,你更不应该期待自己在人生的方方面面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冒名顶替的困境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各种反馈中获得认知。一般来说,一个人获得的认可越多,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就越少。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夸赞自己时,这种认知一定会于某时在我们的脑海里打下烙印,不是吗?按理来说,有朝一日我们会醒悟过来:不是所有人都受了欺骗,而是我们本人是有着特定思维模式的逆行者。可惜,现实并非如此。

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非常抗拒认知的习得。不管获得多少赏识,获得哪些称号,我们总以为这一切都与本人的表现毫不相干。

马拉解释说,她获得那些好评,不是因为她的能力,而是因为她的努力。为了不让自己出丑,她做了过于充分的准备。由于害怕被人视为无能的人,她对自己所花的超长准备时间秘而不宣。当取得良好成绩并因此获得表扬时,她只会觉得羞耻,因为她坚信自己根本没资格获得赏识。因此,好评并未使她更加相信自己,反而强化了那种不知何时就会露馅儿的担忧。

奥利弗对他的成功也另有解释。他认真,有同理心,重视与每个人友好相处,所以同事们对他评价很高。也正因如此,奥利弗坚信,他获得晋升是因为受人欢迎,而非基于他的能力。他既不想让老板失望,也不想让下属失望,由此深陷压力的泥潭。他获得的赏识越多,对有朝一日无法再实现别人对他的期待的恐惧就越强烈。

t1

注意!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坚信自己无能,总是对自己的成功做出不同的解释,并在获得赏识时感觉像在欺骗别人。

迷信也会让人低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有些人坚信,他们的成功或是机缘巧合,或是命运的安排。自己能通过考试,只是因为这场考试正巧安排在他们的幸运日进行。成功获聘,是因为他们事前进行了祈祷。他们能获得成功靠的不是自身的能力,而是无数的其他因素。在解释为什么无能,却能获得成功方面,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极具独创性。

当他们陷入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困境时,会找到几千条理由来证明自己对赏识完全受之有愧。人们对他们的印象越好,他们就越不自在,只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骗取了人们的赏识,蒙骗了所有人。

你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于表扬的反应如何。假设你从领导那里获得如下反馈:“我一直很信赖你!你是我最得力的下属。”此时你的脑海中会有哪些想法飘过?

一个没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会轻松地享受这样的表扬,或许他会想:“哇!这件事连领导都关注了,那我真的做得相当好。”但是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的想法完全不同:“天啊!他开始信任我了。不过其他同事比我优秀多了,但愿他没有发觉我其实并不如他想的那么好。为了不让领导失望,我绝不可以犯错。这真是压力太大了!”

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了吗?第一种情况,员工认为领导说得对,领导的赏识是对他能力的肯定。第二种情况则截然相反,员工怀疑领导的判断,领导的赏识让他害怕暴露自己的“无能”。

t2

小心!哈哈镜效应

获得积极的肯定,并不意味着你在牵着别人的鼻子走,故意让别人对你的能力产生错觉。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对于谁只是佯装博学,谁真正有能力,还是很有鉴别力的。请相信他们!

为什么哪怕获得了无数次的赞赏和认可,我们还是会以为其他所有人都弄错了呢?为什么即使非常显而易见,我们也不会觉得是自己想错了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心的哈哈镜。我们一直拿自身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做比较。不管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我们内心的镜子展示的都是那些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而那些比我们差的人镜子却从不呈现。也就是说,镜子放大了他人的成绩,却缩小了我们自身的成绩。

t2

小心!哈哈镜效应

如果有人比你优秀,并不意味着你能力欠佳。你可以观察一下,那人是否真的是在所有方面都比你优秀,还是只是在某一领域胜过你。

再者,我们所做的比较并不全面,只是零敲碎打。比如,我们与远不如自己有经验却苗条纤瘦的年轻女同事比身材,与那位已有20年工作经验的胖胖的男同事比学识。我们从未想过:“那位女同事虽然看着很美,但论经验,我可比她强。”也不曾想过:“那位男同事就经验而言,略胜我一筹。不过从身材管理方面来看,我可以跟他一较高下。”骗人的镜子不是这样呈现的。这面镜子一再呈现的视角,只会让我们看上去渺小且无足轻重,并且它隐藏了其他视角。通过这种有失公允的单方面比较,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学识不够渊博,身材不够苗条,在其他方面也有所欠缺。

另外,已将冒名顶替综合征内化的人,常常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倘若我犯错了,就表明我不适合这份工作”“如果还能做得更好,那我现在的成绩就还不够好”“只有做起所有事情都能易如反掌、毫不费力,我才算聪明”。这也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无能的一些原因。

我们根本无法实现诸如此类的过高期待,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无能感到绝望,继而产生这种为了不让所有人失望而欺骗所有人的感觉。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很会欺骗人——但欺骗的总是自己。

t2

小心!哈哈镜效应

除了你本人,没有人期待你样样都懂,样样都会。只要你一直抱有这种过高的期待,你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有所欠缺。

一种广为流传的心理现象

也许直到刚才你还觉得只有自己有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仅仅是因为你的个性,你对此无能为力。当年保琳·克朗斯(Pauline Clance)也有相同的观点。她研读心理学时,一直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她认为自己没有其他同学聪明,自问当初究竟是否有资格获得这个学习的机会,是否这个机会给别人会更好。那时,她虽然成绩良好,却因自我怀疑和不安而饱受折磨。与她的自我评价相反的是,她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找到了一份讲师兼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在那份工作中,她遇到了一些与她情况类似的人。许多女生在咨询谈话中向她吐露心声:她们都有着面对其他人时的自卑感,对无法完成学业的担忧。令人吃惊的是,那些都是非常聪明的女生,她们很有能力,成绩又好。那些女生获得过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也拥有聪明才智,为什么还是不能认识到这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并消除自我怀疑呢?这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所有原理相矛盾。于是,保琳着手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同事苏珊·艾姆斯(Suzanne Imes)一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创了“冒名顶替综合征”这个概念。自此,人们对这一心理现象的了解开始逐渐增加。

这种心理现象远比人们认为的要常见。据估计,至少有一半的人在成功初期有过这样的感觉:自己不配获得成功,恐惧某一天自己的无能会被别人发现。但是出于羞耻,他们隐藏了这些想法。此外,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女性身上,同样也波及男性,且比例相当,只是男性鲜少提及这种现象。

尽管我在本书开头曾提过这一点,但是我在这里还要重申:冒名顶替综合征既不单单涉及自我价值感问题,也不等同于过度的自我批评,它明显更加错综复杂。虽然自我价值感低、不断的自我批评以及对失败的恐惧和因成功感到有压力,都属于这一类现象,但实际上,内心的哈哈镜是由许多不同层面组成的。它们互相作用,并完全扭曲了人们对自我的评估。这一错误的镜像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自我认知,有时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而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并非一定就是得病了(这是一种心理现象,而非生理性疾病)。不过,在特定情况下,它会引起诸如抑郁或恐惧障碍之类的心理困扰。虽然它本身不具有疾病特征,但它还是会给人们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受困者会持续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时刻害怕被戳穿。受困者越成功,自我价值感就越低。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往往会在职业生涯中局限于自己的能力之下;倘若获得晋升,则会产生很强的应激反应。

所以,我们一起努力,做出一些改变吧!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向你说明具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有哪些特点,其中我们可以改变的又有哪些。

当然,这需要你先行动起来。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我都会邀请你做一个自我剖析,并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要想知道自己受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影响有多大,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自测。

t3

自我反省

冒名顶替综合征在我身上有哪些表现形式?

> 过去几年我的职业发展情况如何?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我的心理感受如何?

> 我还怀念职业生涯刚起步,没有人对我有所期待的时期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相较于当年,现在有什么变糟了?

> 我的自我怀疑是如何形成的?

> 这些自我怀疑是否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不减反增?

> 为什么别人眼中的我比我自己眼中的我更重要?

> 我如何定义“有能力”这个词?为什么我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 哪些情境下我恐惧犯错,恐惧让别人失望?

> 这些情境发生前或发生过程中,我有什么样的身体反应?

> 我最害怕收到别人的什么评价?

> 受到好评后我会有什么反应?

> 我如何对待他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