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空看中国商脉走向
通读本书,古今对照,悉心揣摩,时空穿梭,你会对中国600余年的商业脉络及走向有一个整体印象。它赋予你的将是另一双眼睛,让你得以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徜徉明清以来的中国商业史,而一旦你的时空观被打开,你对当下及未来的商业事件、走势,或许会生发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研判体系。
对中国商帮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更替演变的内在逻辑的追寻,构成本书的主要脉络。为什么是明朝而非更早的朝代拉开了中国区域商人称之为“帮”的序幕,是本书首先涉及的命题。普遍的说法,明初的“开中”(一项重要的食盐专营制度)和军屯、商屯、民屯的存在,导致山西商帮的出现。问题是,宋元时期也实行了同样的政策,为什么没有催生商帮萌芽,而到了明朝,商帮为何就那么自然而然、不可阻挡地萌芽了?
历史总有其微妙之处,业已沉淀下来的林林总总的史料总是左右着人们的视线。哪些是表象的浮尘?哪些更接近于事实的内核?哪些是无关宏旨的具象?脉络与具象之间的逻辑又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其实,中国商帮史的源起也是白银在明朝上升为本位货币的历史。这一过程折射的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共振的全球化图景。白银到底如何改变了明朝历史,中国商帮的诞生与白银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也是本书要着力阐述的一个问题。
1424年,明仁宗做了一件改变整个明朝命运的事情:同意户部尚书夏原吉开放银禁交易的建议。尽管明仁宗在位仅一年,但他的这个决定影响了整个明朝。从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此举成为整个明朝货币史的拐点,也是徽商取代晋商在盐业领域地位的时间拐点。当我们将一个个孤零零的节点通过商帮这一脉络串起来时,你会突然有一种恍惚感:历史的脉络竟然如此紧密地咬合在一起。
到了清朝,由四口通商到广州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一口通商,成就了广州十三行商人。为什么十三行商人中福建商人最为厉害?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北上上海滩,首先得势的是广东香山商人?为什么李鸿章主持洋务时最早对香山商人十分倚重?香山商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就浙商而言,为什么以甬商为代表的浙商稍后碾压粤商而在上海滩崛起?何以粤商又有卷土重来力压浙商之势?两地商人是如何角力的?
同是起义,为何太平天国运动将山西票号推向了巅峰,小刀会起义却风云际会地改变了整个福建人在上海的生存生态和命运?就这一脉络而言,为何近代海外侨商以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人居多?洞察了这段历史,你就可以明白为何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时要率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创建四个经济特区,尔后又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口号。
为什么说山西商帮是中国商帮史上绵延历史最长甚至堪称最伟大的商帮?在张之洞将汉口打造成洋务重镇之前,汉口是晋商的大本营,晋商是在何种情况下弃汉投沪的?这段历史与香山买办有何交集?山西票号凭什么能够无以取代地与浙苏金融势力在上海滩相安无事?在向近代金融业转型中,山西票商占据先机又错失,这与晋商自身的特点有何内在关系?
为什么说江苏商人的根在苏州?苏商群体的角色包容度之大,做到极致的商人数量之多,何以是其他商帮无法比拟的?尽管浙商几将中国商帮推向顶峰,为什么却说苏商是中国最接近中正的商人群体?两大商帮各有哪些特点?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疑问,这种追寻延展了本书的视野与容量,中国货币史、朝贡史、贸易史、社会经济史及明清不同身份商人的演变史等交织其中。我所尝试的,就是一一解开这些问题,为你还原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国商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