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救济粮
真相的副行主邓伦在朝鲜商圈的中心云宗街广通桥附近散步。
以广通桥为中心,小溪周边有很多销售书肆和书画社等书籍和画的店铺。
“朝鲜画家的实力比想象中要出色。如果带着好画回去的话,作为礼物也很好。”
“好吧,如果这件事顺利的话,需要打招呼的人不止一两个,所以不要计较价钱,要找好画。”
陪同邓伦护航的郑凯是特别从真相中筛选出来的人物。
访问朝鲜的晋商护卫们不幸大部分都没能回到清朝。
“我想我喜欢那个书画师……但是有什么事吗?”
郑凯举手说话,邓伦却盯着别的地方。
“他们来了。”
听邓伦的话,郑凯也看到了他看着的地方。
那里经过了包括邓正光在内的徽商人物。
“那些家伙怎么会在这里?”
“他们也是来买牙刷和牙膏的。在这里好像不是这个时候。”
邓伦赶紧离开广通桥,向宿舍走去。
虽然现在大韩公司与真相有联系,但不知道徽商会提出什么条件。
大韩公司的牙膏、牙刷、肥皂和新的膏药都不能交给辉尚。
时隔许久,郑若传和郑若镛兄弟与文孝世子在一起。
这是因为要制定针对窝棚里发生的火灾的对策。
汉城府潘允彩提供除了郑若镛负责的户房业务外,还负责与大韩公司有关联的工房的工作。
这是在见到文孝世子后决定的事情。
“确认造成人员伤亡了吗?”
“是的,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为7人,大大小小的受伤人数为35人。按照邸下的吩咐,正在把大韩公司送来的烧伤药膏送到惠民署进行治疗。”
郑若镛回答说。
“唉!真是太可惜了。失去家人不能不说是比任何事情都大的悲伤。”
因为是小时候经历过失去父母的郑中浩,所以能感受到同病相怜的痛苦。
“如果小不点儿的百姓们也知道邸下如此心痛,那将是很大的安慰。”
“对他们来说,安慰不是心痛。能生活的房子和吃的食物才是真正的安慰。上平厅发放救济粮了吗?”
听到郑若传的话,文孝世子摇了摇头说。
他也知道,在自己经历过的艰难生活中,吃饭的衣食住行比什么都重要。
“据说还没有打开仓库。”
“为什么?听说父王也命令我赶紧去救恤。”
“日前访问的清朝使臣招待中,常平厅的资金使用了很多,所以寻找救济米似乎不太如意。”
上平厅是在荒年为救济饥民而管理储备谷物及资金的官署,但经常被用作招待使臣的费用。
“不是,百姓们应对困难的地方不是常平厅吗?不是百姓优先,清朝使臣优先吗?”
声音越来越高的文孝世子的样子中流露出了郁闷。
“我没想到会着火,所以我想我可能打算在秋收的时候把它填满。”
“哪有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为了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不就是救恤米吗?”
“对不起,邸下。”
听到文孝世子的话,郑若镛低下头,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
“太郁闷了。这个国家太落后了。国家的官员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危和饱腹,百姓的痛苦抛在脑后。即使议政府出面动用其他预算,也要尽快进行救济,不是吗?”
由三政丞(正一品)、左赞成、右赞成(宗一品)、右参赞、左参赞(正二品)等党上官和党下官组成的议政府是统领百官、总管国政全局的朝鲜最高行政机关。
“朝廷的预算总是很紧张,如果发生这样的变故,很难做好准备。过几天就会分发救济粮。”
“那可不行。即使打开大韩公司的仓库,也要给饥饿的人们分发食物。孙岩现在马上回到大韩公司,把保管在大韩公司的大米和杂粮交给灾民。”
文孝世子对郑若镛的话再次下了命令。
“知道了,邸下,马上实行。”
“如果不够的话,请告诉宋商的赵元淳,用大韩公司收到的钱买米分给他。另外,请动员大韩公司的工匠们帮助重建倒塌的房子。”
“邸下,那样的话大韩公司的事情就会推迟。那样的话邸下制定的计划也会出现差池。”
郑若镛担心地说。
“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我设立大韩社是为了百姓,不是为了我。百姓活着,大韩社才能生存,我制定的计划也才能实现。”
“谢谢您,邸下。”
“请原谅微臣愚昧的想法。”
听到文孝世子的话,郑若传和郑若镛不得不不由得低下了头。
而且两人的心里充满了火热。
郑若传和郑若镛一回去,文孝世子就埋头想灭火的方法。
“嗯,六朝和官府说要建井和池塘防火,但普通百姓做不到……”
六朝街上的官府们正在建池塘防火。
“就算是灭火装备,斧头、铁钩或火把也是全部……”
火把是在长棍子的末端挂上麻,浸水灭火的工具,这里梯子是用来灭火的全部设备。
“这次的烦恼是火吗?”
徐内官抬头看着像自己的事情一样苦恼的文孝世子问道。
“说出来干什么?火灾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如果不制定对策,我们居住的宫殿也会变得危险。因为景云宫(德寿宫)也在火灾中失去了很多殿阁。”
“什么?景云宫的殿阁不是很多。”
目前,庆云宫只有别宫明礼宫和殿阁两栋,以起到王室内土地及财产管理的作用。
但是高宗为了建造皇宫,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造了很多殿阁。这样的景云宫在1904年2月因大火烧毁了除西北地区以外的整个宫殿。
“以后会越来越多的。宫殿的殿阁也是用木头建造的,如果着火的话,会瞬间被烧毁的。即使那样喷水,崇礼门也会直接倒塌……”
“邸下,我完全不知道您在说什么,崇礼门怎么会倒塌呢?
“好了,有那样的事。即使是因为这个,也要有防火的东西……是的!有手枪!”
回答徐内官的话的文孝世子突然站起来喊道。
“啊,吓我一跳!手枪是什么?”
听到文孝世子的突然喊叫,徐内官吓了一跳,问道。
“手枪简单地说,是一种方便引水自下而上救火的器具。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在警钟治世时通过观象监从清朝引进的。”
观象监是执行天文、气象、地理、福店业务的官厅,隶属于礼曹的正三品官厅。
重视天文相关工作,搭建天文观测台,用天文观测仪器观测天体,并利用天文钟或水表告知国家标准时间。
而且,手枪是在警钟3年的1723年,作为观象监官员的许源从清朝引进的欧式机械式消防泵。
这时,虽然让每个军营都准备了进口的手枪,但户曹的经费用完了,打算等以后秋收的时候再做。
“那时候不是超过50年的时候吗?还会有手枪吗?”
“会留下来的。先派人去两个地方的观象感看看是否保管着手枪。”
景福宫内的观象感因壬辰倭乱而消失,此后在昌德宫西侧金虎门外的北部光化坊光化坊溪和庆熙宫开阳门外的西部女警坊新闻内溪设置了观象感。
“说手枪可以吗?”
“也许他们也不知道,大概是这个样子的,给我看看这个。”
文孝世子拿起笔,简略地画了手枪,交给了内官。
民宅500多户被烧毁的窝棚就像战场一样。
不仅是被火烧毁的房子,连生活也没有剩余。
看着倒塌的宅基地,赵万锡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
“哎呦——!老天也不关心吧……”
“娜拉不知道你在干什么!都到这个地步了还不理我。”
赵万锡的夫人申金贞拿起打碎的瓢愤怒地说。
着火一天过去了,官府还是没有动静。
连保管的粮食都烧毁了,到现在一顿都没吃上。
“娜拉什么时候照顾我们的?就应该感谢锡国和花淑平安无事。龙植你不是被火焰困住了吗?”
住在邻居家的朴龙植一家人还没来得及逃出来,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丧生。
“如果不照顾百姓,就不要抢走他们。现在我们怎么活下去!哈哈哈!”
申金贞瘫坐在地上,哀叹自己的不幸,用碎葫芦砸在地上。
“妈妈,不要哭!”
“妈妈!呜呜呜!”
两个年幼的子女抱着母亲申锦贞一起哭了。
“哎呀!这些家伙太可怜了,怎么办?”
看着那个样子的赵万锡只能望着遥远的天空。
因为可以说是全部财产的房子和制作陶罐的车间也被烧毁了。
“该死的世界!只有没有的人让我这么累……”
那是努力忍住的眼角湿润的时候。
突然传来锣声。
“救济粮来了!大家集合!”
这是从充当窝棚守护神的大榉树那边传来的声音。
“你是说救济米来了吧?”
赵万锡看着坐在地上的申锦贞,像确认一样问道。
“干什么呢?赶紧走吧!”
申金贞好像什么时候哀叹过自己的身世似的,立即起身快步走向榉树所在的地方。
村里的人也听到喊叫声,一个接一个地聚集到榉树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