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清朝皇帝的敕书
赵元淳回到开城的几天后,朝廷为迎接清朝的敕使,向义州派遣了指引他们的远接使,并设立了专门负责接待使臣任务的临时官厅——迎接都监。
使臣团一般有1名上士、1名副使、2名大通官、2名次通官、18名勤役、2名笔记式等干部级官员30多人,包括辅佐人员、警卫军事和仆人在内,超过200人。
贞操在位期间,清朝使臣访问了六次,在宫殿举行的众多活动中,规模最大的活动是迎接历史大国中国的使臣。
“清朝使臣要来吗?”
“是的,李朝参的李时秀去义州当客座使了。”
“嗯,清国的使臣来是因为我死了才来拜访的……原来是按照历史发展的。”
带着清朝皇帝的敕书来敕史的访问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发生朝鲜王室的册封或讣告等事情的时候。
正祖10年的1786年,使臣访问的原因是文孝世子的死。
“什么?这是什么意思?邸下死了,死神来了!”
听到文孝世子的话,徐内官惊讶地问道。
“我说我差点被红尘害死。听说清国的使臣来了,应该听到了花钱的声音吧。”
清朝以前,明朝的使臣团来的话,少则几万两到十万两的银子就拿走了。
因为是宦官得势、贪污腐败严重的明朝时期,来朝鲜的使臣大部分都是宦官,多数都是朝鲜出身的太监,霸道和贪婪严重。
知道明朝士绅暴行的清朝,作为朝鲜士绅,一定会任命满洲人,不希望像以前那样盛情款待。但也不能忽视招待,使臣的招待费用花了不少。
“邸下为什么这么担心?这是互助会自己看着办的事情。”
“花了多少钱?啊,对了!”
“……作为招待费用和各种经费,元银合计将支出61394两。不是吧,如果我也去见敕司设宴,可能会增加费用。这笔费用在一年上缴中央官府和王室的税收中大概是2分5厘左右。”
想起了本科时听过的正祖10年访问的清朝使臣团使用的费用。
这些意外的费用支出影响了每月支付给官员的工资。
“邸下怎么会知道呢?”
“多亏了上学时努力学习。“不是,是为了替我写报告吗?”
“……看了敕司年度登记上的记录,就类比了一下。”
敕使年度登记是礼祖的典乡司为报告清朝使臣来时举行的宴会而制作的事后报告书。
“不,清朝使臣团还没到,您怎么知道费用?”
徐内官奇怪地歪着头问道。
“今天怎么刨根问底的。”
“我预计大概会这样。我是说,可能会比甲辰年作为招待费用投入的98642两少。”
“我实在看不懂世子邸下的心思。说一个就知道十个,他也说了没说的。”
“知道得越多不一定就越好,因为知道得越多,要做的事情就越多。”
“主上殿下也在做太多的事情……但是又会伤身体的。请不要勉强,和背童们愉快地专心学习吧。”
徐内官无法抹去小世子做了太多事情的想法。
也许正因为如此,聪明伶俐、懂得体谅百姓的世子才会出问题。
“别人国家的学问现在好了。今后应该开启学习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历史和文化的时代,而不是中国的书籍。现在还沉浸在明朝的假象中,不知道为民之路的人真让人寒心。”
“又这样,去哪儿千万别说那种话。”
徐内官担心的是表现出否定朝鲜身份的文孝世子。
因为如果老论的大臣们知道有这样的想法,就可以和思悼世子走同样的路。
“这个国家的世子在说别人国家的坏话时也要担心,这是多么可恨的事情啊?以后我会把这些都改过来纠正的。”
“是的,请一定要改。但现在不行,所以请让我死于非命。”
好吧,知道了。
这不是文孝世子现在能做的事情。
当时正在接受徐内官的话。
“邸下,朴基特到了。”
“快让他进来。”
忧虑消失后,进入连脸色都变了的朴基特房间,向文孝世子打招呼。
可能是因为多次出入宫殿,以前不安的样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找到了吗?邸下。”
“气色看起来很好啊?”
“是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世子邸下无限的恩惠。”
“在我面前可以不说那种客套话。”
我只是实话实说,邸下。
“恩妃在干什么?”
“回到家里总是夹着书不放。但是最近在读书的时候反复说着小人完全听不懂的话。”
“别担心,因为是英语和汉语。我让恩菲学的。”
进入文孝世子身体的郑中浩在哈佛研究生院时期从朋友王秀昂那里学习了中文。
当时学习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留在了脑海中,正在教和世子一起的背童们外语。
“汉语我懂,英语是什么?邸下。”
正在听话的徐内官问道。
“这是在欧洲的英吉利和美洲大陆的美国使用的语言。两国都是与清朝相比国力丝毫不差的强国。”
“什么?你是说有两个国家和清朝拥有的力量相似吗?”
“说这个那个的话,英吉利也许会更好。总之,要知道其他国家的语言,才能学习那个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恩菲很聪明,会学得很快的。”
“所以邸下也在学满语吗?”
正如徐内官所说,文孝世子正在读从司译院带来的满语教材《小儿论》、《八岁儿》、《三译总解》、《清语老乞大》。
司役院是负责执行司大教林外交业务的译官管理和教育的机关,设置了汉学厅、蒙学厅、清学厅、倭学厅,向译官教授汉语、蒙古语、满语、日语。
“是啊,汉语可以说一些,但满语是因为不够才学的。”
“啊!汉语什么时候学会的?”
徐内官惊讶地问道。
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文孝世子没有学过中文。
“这个汉字是在哪里创造的?这是任何人只要稍微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
“邸下,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学习一辈子。我认为不是谁都能说的。不是吗?”
徐内官看着朴基特说,他也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
朝鲜土地上没有像文孝世子一样懂得一个就不是十个,而是一百个的人。
“如果一开始就放弃的话,我无能为力。总之,那就行了,我叫你来是为了召集像你这样手艺好的工匠。”
“是的,你是说要召集工匠吗?”
“是啊。这个国家的朝鲜会做闹钟,却连生活所需的针都做不出来,这像话吗?如果掌握了技术,学会了就应该传授它,并进一步发展它,对此视而不见,让它死,真让人郁闷。”
作为基础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必需的针头大部分都是从清朝进口的。
自明钟第一次进入朝鲜是在1631年郑斗元从明朝回来后,与千里镜、西炮等一起带来的。
在朝鲜也可以制作和修理闹钟,但因为不是生活中必须的物品,所以王室、士大夫、京华世族为了炫耀而准备的程度。
“您这么想我们,死而无憾,邸下。应该像世子邸下说的那样传授所学的技术。但是因为这件事吃不饱,所以想学习的人很少。更何况赋予我们的匠税和官役。”虽然如此,但如果汉城府和贵族们不给工钱就拿走我们的东西或让我们干活的话,就不能回避这一点。”
长势是向官府交税,官职一年中要从事一段时间的官办手工业。
问题是,有官员让工匠们在管役中服役,尽管管役期结束了。
更进一步,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工匠,两班们私自使唤,不支付工钱,只说“拜托”。
啪!
“真是太寒心了!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和掠夺,谁还想学技术当工匠?我别的不知道,一定会把工作干掉的。”
就像是自己的事情一样,无法掩饰愤怒的文孝世子放下书桌说。
邸下这么说,心里豁然开朗。
“不会光说就结束的。这个国家最需要的人是和你一样的工匠。来,把这个拿去招人吧。详细情况检察官郑若镛会告诉你的。”
文孝世子向朴基特伸出的箱子里装着从赵元淳那里收到的资金中换成丁银的五百两。
丁银是纯度70%的银。
“这是什么?”
“五百两啊。用这个给雇佣的工匠们工钱吧。以后要做的事情会很多的。”
小人没见过这么大的钱,也不会用。
“我不会让你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负担,所以不用担心。你可以召集手艺高超的工匠们,创造一个可以磨练他们实力的环境。我会负责穿和吃,一定要成为朝鲜第一手艺。”
决定从小的部分开始,而不是从大的部分开始。
从召集匠人开始,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改变朝鲜。